和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没有遭遇过大规模的战乱,即使在滇缅抗战期间,这里虽然是抗日最前线,但因为驻扎着盟军队伍,所以至今保存完好。http://s14/middle/4f26738fxaa6d8fedd59d&690
和顺现存8大宗祠,这是其中的寸氏宗祠,建于1935年,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样。宗祠内已被辟为玉器商城,不过有间屋陈列了不少有石头皮的玉石,还可以看见玉石产地的介绍以及一些玉石加工机械。
http://s12/middle/4f26738fxaa6d905891bb&690
http://s7/middle/4f26738fxaa6d9012e9c6&690
寸氏先人中最出名的可能算在桥边立“桥倒碑修,碑倒自修”的寸玉了。一跨过双虹桥,就可见桥边屹立着一块大石头。
http://s15/middle/4f26738fxaa6d96b9461e&690
要搞清楚这八个大字的意思,还要从带领村民修水利、建桥梁的桥头老爷寸玉说起。
现在的和顺,大盈江穿越马蹄窝状的坝子,三合河绕村而过,6000亩良田旱涝保收。明朝初年,大盈江可不是这么流的,它从县城大叠水瀑布直泻而下,经来凤山西麓东山脚,与龙潭、陷河的水源汇合在一起,漫无边际向南、向西流去,水面侵占良田,水道不利灌溉。赶上半年的雨水季节,更是一片汪洋,泛滥成灾。
图书馆旁边的巷道,叫做大桥巷,当年领导村民修水利、建桥梁的寸玉就住在这里。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寸玉在朝廷做官,官至鸿胪寺序班,相当于现在外交部礼宾司的一般官员。还有一个职务是四夷馆教授,应该与北京外交学院的教授差不多。当年是以科举选官,对专业知识尊重不够,他的品级不高,鸿胪寺序班才九品。那个时候,和顺人世代在朝廷里做这个官,同为官的甚至多达8人,一直到南明时期做这个职务的寸襄也是和顺人。
这是一个专业职务。皇帝下圣旨选人才的时候,标准是非常明确的:通儒学,懂夷语。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求担任这个职务的人,不但熟练掌握儒学为体表的汉文化,还要懂得东南亚、南亚这一带的语言。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可不容易找,中原通儒学的不懂夷语,边疆懂夷语的又不一定通儒学。偏偏和顺人,从中原来,兴文重教尊崇儒学,如今,我们在和顺文昌宫里石碑上看到密密麻麻刻着明、清两朝有功名的就有799人。和顺人又敢到国外去闯荡,精通夷语,一来二去,符合皇上这两个条件的人才就有了。这些“通儒学,懂夷语”的和顺人,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寸玉进京的第六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皇上给他下旨,表彰他的功绩,说他“考绩唯勤”,封了一个登仕佐郎,不过也是九品。他一直到70多岁才告老还乡,现在挂在寸氏宗祠中的“白发朝仪”大匾,就是当年明朝在云南保山这一带镇守边关的大将邓子龙书写送给他的,讲他白发苍苍还规规矩矩朝见天子的意思。
寸玉去世后,他的后人将皇帝的圣旨刻石立碑于他的墓前,虽然圣旨碑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但圣旨的内容还是完整的保存下来了。圣旨全文是这样的: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鸿胪之职,议礼是司,顾为传译之官,实重柔远之任,兹惟慎选,务在得人,尔鸿胪寺序班寸玉,蚤究儒书,兼通译语,发身庠序,列职京朝,当廷引奏,动合彝章。随事效劳,而举无遗。历年兹久,考绩唯勤。宜有渥恩,以示褒功,兹特进尔阶登仕佐郎,锡之敕命。呜呼,官不计崇卑,必求其称;事不论难易,务底于成。益究乃心,以俟明陟。钦哉。正德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
明嘉靖初年(1522年)寸玉请假回家,组织乡亲们治理大盈江、三合河,修建双虹桥。这是一个造福桑梓的大好事,虽然寸玉的行政级别不高,可是学向高,又是从皇上身边来的,还得过皇上表彰,在当地很有威信。他振臂一呼,乡里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地方的官员、士绅也少不了赞助。
寸玉与水利专家、乡亲们从叠水河下游开始,凿宽河身,新开河道,引导盈江水流经坝子中心,蜿蜒向西。又从湿地开始治理三合河,疏浚河道,使其绕村而走。这样,干旱的时候,大盈江水可以灌溉,雨季时洪水顺江、河向下游流淌,又多出了几千亩良田。江河治理之时,在村前兴建两座石拱桥,犹如漂亮的彩虹横跨在三合河上,还种植了四季常青的大叶柳横亘江边。从此,和顺坝子六千亩良田,水旱无忧,造福千年。双虹卧波,垂柳依依,鹅鸭成群,村妇捣衣,孩童戏水,为古镇平添了无数风景。
寸玉组织各方面捐款修桥补路治水的银两,最后还剩下一些。他与几个管事的商量了一下,觉得这点钱不能分掉,要给后代留下一些物质与精神财富,让子孙们热爱公益事业。于是在双虹桥边、当年的官马大道旁选了一块地方,将治河修桥用剩的银子埋在桥边,上面立了一块碑,碑上书写八个大字“桥倒碑修,碑倒自修”,说白一点,就是桥倒了的话,靠埋在碑下的银子来修;碑倒了,就只有子孙后代自己捐款来修了。这八个字虽然有一点含糊其辞,但还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等于告诉路人,这块碑底下有文章。
过往行人在欣赏双虹桥美景的时候,也被这块碑所吸引。果然,有一伙人悟出了其中的道道,“碑底有乾坤”。于是乘天高夜黑之时,推倒了石碑,盗走了碑底的银两,逃之夭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