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两节课,音乐和美术。
音乐课开课时间较晚,11:10分,主题是凯尔特音乐。我提前五分钟到教室,让宝贝先熟悉熟悉环境。上一节课的小朋友还没有完全离开,老师正在把沙铃放回柜子。宝贝看见了,追着过去,沙铃沙铃的大叫。她在图片上见过。老师假装没听见,关柜门,离开。
宝贝跟我求助。我只有解释上课的时候老师会拿出来玩的,等会儿就可以了。宝贝不依,抿嘴想哭,这样的情绪肯定不能上课了,赶紧开柜门让宝贝玩。还没给宝贝灌输过教具的使用要听老师的概念,只有出此下策了。
老师看见了,过来干涉。“我们应该给孩子建立**观念”,这话对我说的。因老师突然出现,我正全神贯注的应付宝贝,具体什么观念也没听清,估计应该是纪律。然后老师对宝贝还算和蔼的说话了,“沙铃累了,要休息了,我们让它在这儿休息好吗?”关上门。老师的这招比我的说教有创意,我还在赞赏,哪知宝贝不吃这一招,坚持想要,又抿嘴想哭了。吓得老师也只有赶紧走了。
宝贝拿起两个桔色的沙铃,也没怎么玩,就是给抱到对角的角落里摆着。跑回来,依然要了两个桔色的,运到相同的地方摆好。好像过冬的小松鼠藏松果一样。藏在那里就可以高枕无忧啦?不知这是什么心理。
课上一半的时候,又出了一次状况。老师把盘子里的沙铃端出来放地上让小朋友自己拿。一阵疯抢。小朋友拿沙铃走了,宝贝还一人蹲在盘子旁边,手里什么都没有。第一次经历抢东西,估计她反应不过来。
老师示意宝贝去把她藏在角落里的沙铃拿来。我赶紧跑去,递给宝贝。宝贝情绪不佳的悄悄对我说她想要蓝色的。我也没经验,只是嘴里劝宝贝去和小朋友商量,却没有站起来牵着宝贝的手到小朋身边做个示范。或者直接向老师求助。
宝贝行动了,不是去问小朋友换,而是手拿两沙铃,快步走到老师身后,用力扔下。我听见家长们惊奇的声音。宝贝转身跑回来拿起另两沙铃,又走到老师身后扔下。我都吓一跳,太有脾气了。
扔完以后,宝贝坐到我腿上,没有哭,只是有点疲倦的样子,说她想睡觉了,然后开始啃手。我呆了一会,看她不像能把这堂课坚持下去的样子,于是提前离开。果然,回家的路上,宝贝就睡着了。
第二天的美术课开课时间是10:15,时间比较合适。没敢提前带宝贝进场,怕她看见什么新奇东西又哭着要。临进教室的时候,建议宝贝把她正玩得高兴得鸵鸟一并带进教室。怕中途出状况,有个宝贝熟悉的东西在身边能起安慰的作用。
走进教室,宝贝溜达了一圈,美术课的教室除了一排半人高的柜子就空空如也,和音乐课教室一样。柜子上摆满了诸如颜料之类的东西,宝贝要我抱她看看。说话间老师示意大家围坐一圈,同小朋友打招呼了。我看其余小朋友没有和宝贝一样的兴趣,估计他们上课已不止一次了。
赶紧和宝贝约法三章,这些是教具,可以看,但使用要听老师的安排。宝贝一口答应。果然,宝贝很遵守约定,只看不摸,有没见过的东西就只是问问。看来昨天的经历有帮助。碰触了规则的底线,受到过制约,也就知道什么可以做的,什么不允许做了,真是吃一堑,长一智,亲身经历比说教印象深刻得多。
写到这里,想起一篇文章——《犯错是孩子成长的轨迹》,觉得改改标题,《经历是成长的轨迹》,也不错,错误总是在有经历的时候才会犯。事情都没经历,没有做,怎么会有错?只有经历了,才可能有错误发生,也才知道会在哪个环节犯错,为什么会犯错,以及以后怎么办。改改标题,意图更直观些,强调行动而不仅只是指出错误。很多时候光指出问题还不够,还要想出应对之策,才会形成成功的条件。
经历不仅是孩子成长的轨迹,也是大人成长的轨迹。这节美术课,宝贝又出了两次状况。有上堂课的反思,我处理起来也顺畅多了。
老师拿了一盘五颜六色的纸放地上,宝贝想要的粉红色又被一抢而光。我问老师还有没有粉红色的纸,老师果然从柜子里又拿了一根出来。估计宝贝多上几节课就知道怎么抢了,孩子总是善于模仿。
宝贝带进教室的鸵鸟在快下课的时候被别的小朋友拿在手里玩,宝贝想要,我没像昨天一样口头教宝贝怎么处理,而是把宝贝带到小朋友面前,模仿宝贝的口吻对小朋友说,这是我带进教室的,能还给我吗?小朋友果然把鸵鸟递给宝贝。这可能不是唯一的办法,但相信宝贝多经历几次,大人言传身教几次,她会思索如何处理的。
这两次课,宝贝在磕磕绊绊中,与人相处的经历又丰富了一些。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吧。念及此,坚定了自己每周陪孩子到亲子园上课,让孩子多体验,多经历的决心。
亲子课系列——
文章被亲子博克成长点滴推荐,截屏留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