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脸被挖伤,家长怎么办? (二)

(2008-01-25 13:50:12)
标签:

育儿

孩子

打架

挖伤

家长

怎么办

分类: 教育感悟
IMG_4826.jpg     从以上案例可知,孩子的打架问题,与孩子的控制能力、理解能力和社会规范意识的建立有关。就如同《幼儿生活规范:亲师约法十章》中说的那样:孩子犯错、不守规矩,一方面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正在成长,他的身体、情感与思想都尚未成熟,他无法自控、无法分辨是非…,是他「不能」,不是他「不要」。另一方面,孩子不守规矩,多半都是大人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因为孩子生来是纯洁的,没有所谓的问不问题,孩子是被父母或老师安排着过生活的,孩子从现有的环境中成长、模仿、学习......
 
    因此,孩子之间出现打架或冲突是正常情况。但打架在中国文化中并不受推崇。很多孩子还没有接触到小朋友的团体时,父母就开始灌输打架不对,小朋友不能打架的观点。到孩子在团体中遇到不得不打架情况时,父母的第一个反映就是不论对错,都不能打架。一看见孩子之间打架,父母总是先将孩子拉开。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形成有人打他也不还手的习惯,出现大人所谓的懦弱性格。或者,因老师和家长成了孩子打架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也会让孩子习惯碰到问题时找大哥哥、大姐姐帮忙。这与美国的育儿观点不同,美国人崇尚自己打码头。这可能就是我们可以经常在美国电影里看见兰博在丛林、美国总统在飞机上之类单打独斗的故事情节存在,而在中国电影里则很少看见的原因,这应该是社会认同规则的不同造成的,美国人认同孩子之间的打架,觉得打吧打吧不是错。
 
    其实,幼儿园之前包括幼儿园之时孩子之间的打架,或者说孩子之间的很多冲突,既可以让他们亲身体会团体之于家庭的不同,社会规则的存在,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还能“增长个体挨打的直接经验,理解拳头和口头表达的不同效果,使受教育者在打与被打的反复操练中,获得暴力和侮辱的有机联结。”同时,父母、老师对具体事件的引导也会让孩子学会和形成处理问题的思路,获得在团体中生存的切身感悟。
 
二、家长的责任问题     

     

IMG_4826.jpg    孩子的年龄不同,打架对孩子的意义也会不同。因此家长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心态,采用不同的方式。
 
    对待同年龄孩子之间的冲突,三岁以前的孩子家长可以采取简单的把冲突小孩分开的方式,没必要特意强调“打回去”或“打人不对”的观念。孩子们有眼睛,有耳朵,他们会模仿,会学习,而且能力很强,他们从家长的耳濡墨染中学会很多规则,只是不知道运用和不能运用自如罢了。
 
    家长看见自己的孩子受欺负,一定要赶紧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打人的孩子不是故意的,是他不能,不是他不要。没必要为此大动肝火,进而在孩子耳朵边不停唠叨,“打回去,打回去”,或者直接辱骂打人的孩子。
 
    三岁以后,家长和老师都有义务帮助孩子建立起规则意识。建立规则意识不是说就会束缚孩子们想象的翅膀,自由总是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没有规则,自由就无从谈起,就好像开车的人都要在交通规则下行驶,否则交通乱套,大家都堵在路上没法走。
 
    有打人事件或冲突发生时,孩子们的切身体会更深,更能把很多规则内化,也更能形成自己的意见。这时,家长的就事论事引导孩子的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学老美的做法我觉得不错,不是家长或老师直接给出规范性的意见,而是先听孩子们说,听听他们的怒火,听听他们的感受,听听他们的逻辑,在他们意见的基础上增增减减,或者就什么也不用说,只是倾听。这一方面很像一个心理辅导师,在让孩子们把因打架而产生的心理压力通过说话倾泻出来,避免造成心理问题的累积,另一方面,孩子们通过述说也可思考出更妥的解决之路,以便下次吸取教训,做得更好。
 
    同时,对待打架的过程也不妨观望观望,只要没危险,让孩子们打去,注意控制事态的发展就可以了。孩子受点皮肉伤没关系,这时候家长们一定要忍得住。估计忍不住是常事,毕竟我们这些家长所受的教育还是传统的,还是不鼓励打架的,看见孩子打架的第一个念头肯定是劝架。
 
    我们这一代人生在传统社会,长在变革社会,为了适应社会意识的变迁,我们经历了很多前人无法承受的压力和痛苦,因为意识的不到位而裹足不前的事情时常发生,因为意识的不同而造成人生的际遇完全不同的事情也经常发生。
 
    而我们的孩子就出生在变革社会,若对他们的教育还是传统的,他们以后意识的转变之路会更漫长,更坚辛,更痛苦。“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缩短他们奋斗的距离”,我一直觉得这句话是对父母育儿工作的最好指导方针。说的不是金钱的铺垫,而是意识的培养。意识决定高度,不知哪本书如是说过,父母培养孩子的各种生存意识,进而形成习惯,形成品格,父母也就可以放开手让孩子们自由翱翔了。而要培养孩子的意识,父母也要自己先有意识才行。所以,父母只有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才能给孩子们以引导,让他们在奋斗的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所以,当看见孩子们动手打架时,不妨先深呼吸一口再观战,因为,我们首先要战胜自己的传统观念。
 
    若自己的孩子受伤了,安慰他,让他絮叨,听他自己的意见。若别人的孩子受伤了,赶紧道歉,不是让孩子,是自己去,道歉完再听孩子絮叨。孩子会在父母的言行中懂得责任二字的含义并勇于实践的。
 
    若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伤了,我觉得也应该跟老师及时交换意见,特别是在孩子受伤严重的情况下,更应该如此。因为不是每个老师都是合格的老师,孩子间的任何一个冲突,从酝酿到爆发直至发生严重危害结果,老师应该会有时间及时处理的,若没有及时处理,说明老师的责任心有问题,在与老师交流后家长可作出判断是继续让孩子呆在这个老师的班上还是转班。因此,经常与老师交换意见很重要。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