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为自己打算,那么谁又来为我打算。如果我只为自己打算,那么我又算什么?”当在一本管理学的书上看见这句话时,我忽然觉得孩子的分享问题不再那么困扰我了。
自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什么东西都叫嚣“我的,我的”时候,父母的分享教育就开始了,我也不例外。不过,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总有不少的困惑。
我们都会教育孩子,要把喜欢吃的东西给周围的人都吃一点,好像这一点没有人提出疑义,但当我们要求孩子把玩具给小朋友也玩一玩的时候,却有另外的声音开始说话了,应该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的东西若别人要用应该事先征得孩子的同意。
但孩子的天性就是“我的东西是我的,别人的东西也是我的。”若要征得他的同意,玩具肯定没办法分享了。这不是与分享教育背道而驰吗?
我又看见很多施行分享教育的家长纷纷诉苦。有的说孩子太大方了,每逢有小朋友来家里玩,孩子都会搬出所有的玩具、小书、用具等,若有小朋友见到喜欢的玩具想永久地占为己有时,孩子自作主张就会送给人家,哪怕那个玩具是自己喜欢的。
有的说,孩子正拿着某样玩具在玩,旁边毫不相干的一个小朋友看见刚伸出手想要看看,孩子立即双手奉上,连争夺的程序都省了......
上述的困惑让我的分享教育一度思路很混乱,不知何去何从。分享教育确实很有必要。一个人不会分享,完全的自私,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肯定会被团体排斥,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但完全的分享,在这个连阳光、空气、水都是有限的世界里肯定是不现实的。
但是,应该怎样教育才算是有“度”呢?怎样才能既让孩子有分享的意识,又有权利的要求,知道这世界仅有大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竞争呢?
当我看见上面那段话时,不禁有种找到答案的感觉。
分享教育是针对孩子的本能——“自我中心化”行为的教育。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孩子的“自我中心化”行为是孩子心理发展的自然阶段,并不是孩子就真的“小气”。之所以要在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的时候给孩子“分享”的教育,是为了要孩子知道,世界除了是“自我”一个人的,还是很多人的,没有人可以独占这个世界。
孩子的自我中心化行为是一种本能,分享是“去自我中心化”的一个过程,所以,分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自我,相对于权属关系的一个概念。没有权属观念,没有自私,也就谈不上分享。光谈分享,光谈大方,也就抹杀了人性,完全忽视人的应有权利。
所以,在教会孩子分享之前,要先尊重孩子所有权的观念,也要让所有权观念成为孩子的主动意识。
要让孩子分清同样的物体,“你的”和“我的”在所有权上有区别,不能因为模样一样,就没有“你”“我”的差别了。
当孩子具备所有权意识后,他才能理解交换,互通有无的概念,并进而学会有原则的分享,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分享的无度行为。
同时,孩子要具有分享的意识往往需要几年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有句话吗?“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卓越的开始。”所以,家长在分享的教育上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要因为孩子的一时拒绝分享就呵斥责骂或忐忑不安。
有了以上的观念和原则以后,我发现对孩子的分享教育不再是“为分享而分享”了,而是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了。
宝贝很喜欢吃橡皮糖,以前每次问她要,她都会很坚决地不同意。后来我对她说,橡皮糖商店里有很多,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你现在把袋子里的橡皮糖给我们吃了,橡皮糖就会变少,但妈妈还会再买回来的,你不就又有很多了吗?孩子一听,赶紧给保姆、外婆送糖果去了。
不过,孩子在分享上的心得并不会举一反三,当我要求宝贝把她爱吃的猫多哩给外婆一粒时,宝贝又不乐意了,我又问她,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是谁陪着对她啊,宝贝说外婆,我就教育她,若你现在不把你的猫多哩给外婆吃,妈妈不在的时候外婆就不陪你了,宝贝赶紧又拿出一粒给外婆。
有天我顺口说想盖盖宝贝的被子,哪知宝贝很坚决地拒绝我,“不给妈妈盖。”我一听一股恶气就从胆边升起,厉声问道“被子是谁给你买的?”,孩子回答我“是妈妈”,“那为什么不给妈妈盖?”,我问道。
“被子是我的,妈妈要盖应该征得我的同意。”孩子很坚定的回答。我一听,这不是我一贯给宝贝灌输的理论吗,我只得理亏的问“那妈妈盖盖可不可以?”宝贝依然不松口,我只有悻悻的做其它事去了,气也生不起来了,以后再慢慢教育了。
宝贝带泡泡器出去,一个人玩得挺高兴的,忽然看见有一个小朋友远远的走过来了,宝贝立即提出有预见性的意见,不吹泡泡给小姐姐玩。我说小朋友不一定会玩你的。哪知那个小姐姐真的就在我们旁边站住了,我们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
宝贝坚决不肯吹,我看着小朋友渴望的眼睛,忍不住劝说宝贝,但宝贝依然不松口,“我吹我的泡泡,小姐姐吹她的泡泡。”宝贝最终还是拒绝了别人。
要是以前,我一定会不顾宝贝的反对,强迫她和小朋友一起玩,但现在我心安理得的接受这样的结果。因为宝贝能说出不让别人吹泡泡的理由,而且很有权属意识,这已经是进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