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孩子远离嫉妒的伤害

(2007-11-25 15:49:22)
标签:

育儿/亲子

分类: 教育感悟

     宝贝现在两岁零四个月。这个年龄,大多数都在大人的保护下生活,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时候并不多。但就在宝贝不多的几次交往中,却频受大孩子的欺负,我后来发现,这十之八九起源于嫉妒。

 

    宝贝第一次受欺负是她一岁多点的时候,我陪她在院子里学走路。迎面走过来一个老奶奶和她的孙女。老奶奶看见宝贝的一头黑发,顺口夸道,头发太好了,她小孙女一听,立即走到宝贝面前,什么话也没说,抡起手上的棍子就朝宝贝的头上打去。

 

    我目瞪口呆,第一次知道小孩子还可以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就可以大打出手。

 

    第二次受欺负是在院子里儿童乐园。那天正好幼儿园的小朋友在那里玩,人很多,宝贝走路还不太稳,就在旁边看。有一个小男孩走过来装恐龙想吓唬宝贝,哪知宝贝那段时间最喜欢自己扮成《女巫扫帚排排坐》里的大恶龙来咬我们,我又给她买了很多恐龙的玩具,所以她一点都不怕,被逗得咯咯的笑。

 

    小男孩后面跟着两个女孩子,其中一个用冒火的眼光看着宝贝,我一见,立即警觉起来,在宝贝身边蹲下。果然,那小女孩看着看着突然扬起手,往宝贝的头上煽去,我忙抬手档住。那小女孩一见没打着,一溜烟就跑了。我这边心吓得突突突突直跳,暗自庆幸有准备。

 

    最近一次是前几天在肯德基玩时,有一三岁大的女孩想抢宝贝的玩具,干脆直接把宝贝的头摁在滑梯板上强行抢走。

 

    看着宝贝不断的遭遇这种因嫉妒而产生的“暴力”,我很无可奈何。这不能全怪孩子。

 

    孩子的嫉妒与生俱来。当看见别的小朋友有玩具而自己没有时,当看见别的小朋友有比自己好的方面时,甚至当看见自己的妈妈要去抱别的小朋友时,孩子们的嫉妒都会直接写在脸上,表现在行动上,语言上,更甚者转化为暴力。所有这些表现都与孩子的“自我中心化行为”很有关系。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行为更甚,嫉妒心也就更强,破坏性更大。

 

    那么,该如何化解孩子的嫉妒心呢?

 

    当看见孩子们因嫉妒而表现出来的各种无理行为时,家长们直接要求孩子们不能打人,骂人,要与弟弟妹妹和睦相处还不够,一定要找出原因,找出孩子们争斗的动机,加以劝说和疏导,让孩子们能正确面对自己的嫉妒心理,并知道如何克服。

 

    比如,因妈妈去抱别的小朋友,孩子就去打别人,妈妈若采取直接把孩子赶开,然后告诉她应该爱护妹妹,这不是最好的办法。

 

    妈妈应该就这件事和孩子好好的谈心,告诉孩子,妈妈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就是他,妈妈去抱别的孩子并不是不爱他了,只是觉得那孩子可爱,每个人看见可爱的东西都会摸摸。并在以后与孩子的相处时不断的坚定妈妈最爱他的信念,这样的信念也会让孩子更有自信。

 

    比如,看见别的孩子的玩具自己没有,就去抢或打别的小朋友。妈妈可给孩子带上一两样玩具,这样就可和别人交换玩了。孩子在这样的交换行为中,既可以知道玩具有别人的和自己的区别,知道东西有权属关系,还知道与人交往的一种途径,一种办法。

 

    再比如,别的小朋友画画比自己好受到老师的表扬而自己没有,就用说坏话或打别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妈妈可告诉孩子,我就是我,是跟别人完全不同的。我画不好没关系,画不好妈妈也一样爱,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对自己有信心。

 

    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出现嫉妒的情绪时家长们给与了高度的重视病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并不是孩子受到教育后就能克制住自己的对立、攻击、欺负、讨嫌等行为。所以,家长们也要对孩子的生存环境引起警觉,以免不必要的伤害。

 

    孩子若要到小朋友多地地方玩,或到幼儿园上学,家长们不要让他们带玩具或穿戴一些很新奇的佩饰,以免招惹别的孩子。毕竟,孩子们总是很难控制住玩具的吸引,即使那玩具在手中可能就只是玩几分钟。

 

    家长们还需要教育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在团体里要有自己的好朋友,一般朋友多的孩子都不宜受到欺负。要知道寻求老师的帮助。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同时,平时在家也给孩子一些训练。比如,教孩子若有人来抢玩具或打自己,就大叫,“不准抢我的玩具”,声音越大越好,一方面可以吓倒来犯之人,一方面还可以吸引老师或大人的注意,让他们赶紧来处理事情。比如,玩一些抢东西游戏。

 

    以上的办法很多家长和专家都有建议,可行度很高。不过,我听过一个很极端的例子。

 

    有一朋友,他儿子经常被别人打,他爸爸就告诉他,若自己是被欺负的对象,被打倒后一定要再次站起来,直到自己完全站不起来为止。他儿子果然实践了这一条,自己被打得鼻青脸肿还一次次的爬起来,结果打他的孩子反被吓着了,以后再也不敢欺负他儿子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愿意用这种方法让自己的孩子不再受到伤害,不过,孩子的世界确实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他们的嫉妒之心所带来的破坏行为就是赤裸裸,毫不掩饰,而且下手没有轻重。所以,家长们一定引起重视,不要让孩子过多的受到嫉妒的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宝贝的趣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