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2012-03-13 15:14: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设计 |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74——77页。
教材分析:教学面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又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习用观察、重叠、数格子等不同策略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设计思路:首先让学生认识“面”,例举我们周围的一些物体的面;由于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而引出面积的定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接着让学生举例说明比较生活中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其次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总结出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法、重叠法及测量法来比较出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最后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学具准备:每小组一个信封(小方格纸片若干张,长方形彩条五张);每人一个小图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表面面积的含义
1、认识“面”
师:很高兴能和××班的小朋友一起上一堂有意思的课。你们愿不愿意?为了预祝这节课能取得圆满成功,我们是不是应该表示一下?谁愿意上来和老师握一握手,以示你们的诚意。(选定一名小朋友上来握手并询问其姓名)
师:和老师握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己说)
生:老师的手比我的手大。
师:你指的是哪里大?请上来指一指,摸一摸。大家一起来摸一摸自己手掌的面,原来同学们看出老师手掌的面比这个同学的大,老师再让学生摸一摸手背的面。
设计意图:初步引入“面”,巧妙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初次感受面积的含义
谈话:我们人的掌面有大有小,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面也是有大有小的。(板书:物体的面大小)
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文具盒,用手摸摸文具盒盖的面,再摸一摸它的前后左右几个面,感觉哪个面最大?(文具盒盖的面最大)
师指出:同一个物体不仅有几个面,而且各个面的大小也不一定相同。同学们再拿起数学课本,用手摸摸课本的封面;再看看黑板的表面,谁来把黑板的表面指给大家看一下?(请一小朋友上来指)
观察完这两个面以后,同学们有没有话要对老师讲?(学生观察后回答)
指出: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课本封面的大小是课本封面的面积。同时板书: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再板书:认识。
(多媒体出示这一句话,再让学生自己轻轻地说一遍)
师:那现在用上面积这个词,我们可以怎样说?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出示:
黑板面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课本封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生齐读)
3、再次体会面积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课桌面和椅子面,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面积,什么叫椅子面的面积?(要把课桌面和椅子面摸完整)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同桌相互说一说,指名说一说)
4、运用面积,进行开放练习
师:刚才我们比较出椅子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你们能举例说说其它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先自己在小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对表述不规范的语言及时纠正,要求说清是物体哪个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敢于放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初步形成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二、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1、(出示课件)请小朋友们看这里的一些物体,都认识吧。(红领巾、钟面、小正方体、树叶、直尺)这些物体中,它们的表面有大小吗?(有)
2、现在我将这些物体的表面描画下来(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不规则图形、长方形)这些图形都叫做平面图形。(课件闪烁描画后的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师:平面图形的大小是什么呢?(平面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当学生感知面积的含义之后,再顺理成章地引入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平面图形的面积,为教学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三、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师:在这些平面图形中,你觉得哪个面积最大?(三角形)
哪个面积最小?(树叶的面积)
2、咱们今天一起认识了面积的含义,其实面积的用途相当广泛。比如说到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居世界第三位。看!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些什么吗?(多媒体出示)
生:我看出四川省的面积最大,江苏省的面积最小。
师:说的很好。这几个图形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出它们谁大谁小。(板书:观察)
3、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目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下。多媒体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同学们还能用眼睛看出来吗?(不能)
生:可以把它们重叠起来比较。
师:说得好极了,老师向学生展示重叠的方法。(板书:重叠)
4、师质疑:下面这两个图形我们又如何来比较呢?咱们有更好的方法吗?出示图:
老师提醒学生从信封里拿出自己需要的材料,借助不同的材料小组讨论比较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比较方法。(生上来演示各种不同的比较方法)
师小结:当平面图形的大小差异不明显时,我们通过观察法就不能直接比较出大小,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如重叠、测量)去比较它们的大小。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互相交流,积极参与创造过程,既实现了探究过程的开放,也突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相互合作,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打开书,运用恰当的方法完成“试一试”第1题。
先在小组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再全班交流。
2、刚才同学们运用了自己的方法都能比较出一些平面图形的大小,老师还想来考一考大家(想想做做第3题),看这四个图形(先不出示方格背景),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想一想:有没有更好办法来比较呢?(数格子,出示方格)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集体交流)这个图形你是怎么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3、区分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
(1)老师这里有一个可爱的图形(爱心图),同学们也有,请从信封里拿出来。大家能不能画一个和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来呢?(学生在下面画,指名一人到黑板上画)
提问:同学们刚才描出来的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周长)那老师想将它涂成红色,涂色的部分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呢?(面积)
(2)周长和面积是好朋友,不过好朋友有时也要分清楚。你们瞧:森林里开会啦!(多媒体出示两块地,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另一个长10分米,宽1分米)
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狡猾的狐狸急急忙忙找来一根很长的绳子将两块地的四周分别绕了一圈,认为第二块地大,于是就选择了第二块地。同学们,你们说狐狸的做法对吗?(学生回答)
师指出:周长大的面积不一定大,看两块地的大小应该去比较它们的面积,而不是比周长。狡猾的狐狸在这件事情上根本就没有占到便宜,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同学们在平时考虑问题时可要积极动脑,冷静思考。下面老师再来考考你们,看看同学们有没有分清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
(3)教师来说出几种事例让学生来判断与周长有关,还是与面积有关。
A、王老师每天早晨都要围绕操场跑两圈。
B、老师请小明把黑板擦干净。
C、为了使黑板更加牢固,工人叔叔在黑板四周加上了铝合金框。
D、爸爸买来许多地砖,准备把厨房的地面重新装饰一下。
4、开放题(“想想做做”第5题)
师:劳动节的时候,老师去参观了一所新建的现代化学校,我把它的平面图画下来了(出示平面图)漂亮吧!如果你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你最喜欢哪个地方?谁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说吗?(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让学生体会周长与面积的区别,提高学习的效果,最后设计了一道开放题,让学生在相对复杂和开放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巩固概念。
五、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提问:快要下课了,老师想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学习的收获?(请学生说一说)希望大家下课后能找一些物体或图形,比比它们面积的大小,并完成课本p77的最后一题。
板书设计:
认识 面积
物体的表面 大小
平面图形 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