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关于安排“幼儿座位”的几点思考
(2009-07-01 12:33:01)
标签:
幼儿园教育心得安排座位教育 |
分类: 工作屋顶 |
临近期末,重新回顾一学期来自己教育理念的点点滴滴,欣喜的发现有许多“小细节”可以和众多老师聊聊自己的实践感触,希望能在暑假过后的新学期初带给大家一点新意。
在我们的幼儿园里,通常孩子们的座位大多由老师直接指定,你坐这,他坐那,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日复一日,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熟悉的再也用不着用眼睛去感知座位的方位,再小的孩子也能用眼睛去摸索自己的座位,每天就如机器般的就座、离座,一陈不变,丝毫没有嗅到安排座位的教育性。
而老师呢?则永远坐落在四四方方座位的正中央,犹如“交通警察”般指挥着过往的一切,四四方方的座位模式,已经成为许多老师们故用的方式。然而,在孩子们的心里,这个被忽视的小细节就预示着——老师的地位神圣而有距离感。也许,座位的安排只是一个准备、一个细节,一个被专家学者忽视的问题。似乎,没有哪个专家学者就“教学活动的座位安排”、“幼儿的情绪与座位安排”、“幼儿的交往与座位安排”、“幼儿的注意力与座位安排”、“幼儿的视力与座位安排”等等做过专门的研究。但是,许多的儿童生理学、心理学基础理论都揭示了这个道理,“孩子在群体中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在这个群体中的行为”,“这种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这种位置固定的时间的长短。”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是某个教学活动本身的效果,更多是孩子内心的感受,能说出来的、还不会说出来的,短时期的、或者长远的。
在幼儿座位的安排上更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座位安排得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班级的班风、教育质量,影响幼儿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此,与大家分享孜孜改革作为模式的快乐心情。
一、综合考虑,定期调换“孩子与老师”的座位。
(一)幼儿的座位
1、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性调座位。
幼儿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在幼儿按小组坐座位时,教师要考虑到同一小组中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进行搭配,利用同伴影响力促进那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发展,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之间互相帮助的良好行为。
2、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调座位。
幼儿的个性差异很大,让不同个性的幼儿坐在一起,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另外,幼儿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喜欢安静。如果把活泼好动的幼儿安排在一起的话,更增加了他们分散注意、互相打闹的机会,这样还会影响到周围其他幼儿;若将安静内向的幼儿与活泼好动的幼儿安排在一起的话,能够让好动的幼儿因为找不到打闹的对象而安静下来参加活动。
3、根据幼儿的性别调座位。
一般情况下,男女幼儿按照一定的搭配比例安排座位。有时也可以根据需要男、女分开坐。
4、根据座位的轮座频率调座位。
座位的调换原则是相对稳定地保持动态。例如,在操作活动中需要用到桌子,坐在桌子周围的幼儿是相对稳定的,通常要每两周按逆时针方向进行轮转调换,教师可以根据每组的活动情况随时调整。
(二)教师的座位
1、改革“鹤立鸡群”的中心位置。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他们的心理需求更希望得到老师“母亲”般的关怀,鹤立鸡群的位置是最不合适的,挪挪中心位置,依着孩子的一边坐,改变孩子的眼睛视角,感受老师浓浓的关爱,获得别样的心情体验,何乐而不为?
2、做孩子的“好邻居”、“好听众”。
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年龄特点不同,教学活动内容、形式上的不同,老师也应敏锐的捕捉这个教育点,适时调整自己的座位。如在“故事会”活动中,每个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可区别对待。对于缺乏自信的幼儿,他们讲故事时,教师坐在前面,让他们偎依在自己身边,用手扶着他们,让其有安全感;对于不太自信、讲得不熟练的幼儿,教师可先坐在他们身边,做他们的“好邻居”,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果声音太轻、不熟练,还可以请他们在逐渐熟练的情况下再讲一遍,这时教师可以坐在幼儿的后面当听众;对于自信的幼儿,教师就坐在后面的位置上当一个听众,用眼神给予鼓励与肯定。
二、根据需要,变换座位形式。
幼儿园的活动非常丰富,组织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座位形式,根据需要随时变换。幼儿是天生喜欢变化的,变化的东西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变化的座位对幼儿同样具有吸引力。
(一)圆圈形
在组织一些体育游戏或舞蹈活动时,需要排列成圆圈形。例如在玩游戏“贴大饼”时,需要排成内、外两个圈,幼儿围着圆圈追和逃;在组织舞蹈活动时,要教一些动作,圆圈的队形有利于每个幼儿学习动作。
(二)马蹄形(半圆形)
马蹄形(半圆形)是幼儿园最常用的一种座位形式。一般在语言活动或歌唱活动中采用马蹄形(半圆形)座位形式,教师坐在前面,离每个幼儿的距离差不多,幼儿发言或表演动作时,教师和每个幼儿都能看见,有利于师幼互动、幼幼互动。
(三)秧田形
在科学活动和数学活动中,幼儿要动手操作材料,需要教师观察指导,我们就把座位排列成秧田形,这有利于教师进行观察指导,却不利幼儿的学习。因为,坐在后面的幼儿看到的都是前面幼儿的后脑勺,不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这种座位形式平时不太适合幼儿园的教学。
三、倡导自主,体现人文。
在如今倡导“幼儿自主”为先的理念簇拥之下,在关注孩子活动自主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细化到幼儿平时的日常生活之中。事实上,传统的排座方法并不科学,也不完全能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求与情感需要,束缚式与封闭式的排座理念只是老师的一面单一想法、孩子的选择点全无,更何来学习的兴趣呢?架起孩子与孩子之间心灵的桥梁,就从排座开始……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从每周2次,到如今每天1次,孩子在逐渐接纳——适应——摸索——渐进中获得了许多从未收获的快乐体验。这个小小的改革,猛然发现孩子的朋友多了,兴趣点也多了,个性内向的孩子少了,交往能力也与日激增,多让人欣喜的一个现象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这其中包含着教育公平的问题,每个幼儿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然而在活动室里,座位的安排中隐含的许多教育理念还有待更多的老师探究、揣摩。
最后,我想说:“合理的幼儿园座位是需要根据活动的内容、形式、孩子的多等科学的设置的。就教学活动而言,我想,应该:让每一个孩子的大部分身体在老师的视线里,让老师的全部身体在孩子的视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