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水的是股市!!!
(2019-07-21 19:32:23)
标签:
财经股票 |
接水的是股市?
(1)
分享所感,买企业就是关注企业文化以及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就是赚钱费不费劲,能不能长期赚钱,长期赚现金流的钱!A股就是要买垄断,如何应对钱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企业的核心投资价值所在!要买有定价权的企业!要做好自己的能力圈的事情,然后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圈,拓展能力圈的方式就是参与终身学习。
飞过珠峰的除了雄鹰还有蜗牛,但幸存者偏差是个糟糕的事情,价值由现金流决定,通过趋势体现,要避免幸存者偏差。
Ps:打算在柯桥搞个小型分享会,分享自己的投资方法,有兴趣的可以私信参与!
(2)
明天就科创板了,对于科创板的机会,我就引用一点,冯柳说过针对企业涨跌原因进行分析,他最喜欢的是企业基本面没问题,但因为风格原因被市场杀估值。所以,前期基本面靠谱的科技类品种,因为风格关系,被市场错杀的,可能会创历史新高,但被错杀的原因我觉得恐怕就是估值高,有商誉,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能赚点,有市占率,估值问题从来就是垃圾企业的坏毛病,好公司给予时间,时间是他们的朋友,坏公司时间是他们的敌人。
(3)
分享几个子行业,首先说医药,结论,心血管市场是红海,接下来4+7重点就是针对心血管(第一轮)和糖尿病(第二轮),肿瘤才是蓝海!另外,疫苗具备持续赚钱能力,医疗服务里爱尔眼科具备成就大市值企业的确定性。
展开来说,很多人会把会经常拿药企的大品种与消费类的大品种类比,最常见的就是与酒去比,这样逻辑上往往陷入一个死胡同。因为酒的生命周期是非常长的,有极强的品牌溢价。但处方药是没有品牌的(不允许打广告),生命周期仅限于专利期内。在海外专利壁垒较高的市场,药品的生命周期在十年左右,而目前国内可能所谓创新药的生命周期也只有了六七年,仿制药只有两三年。所以看医药单品种的逻辑永远都是不通顺的,因为生命周期短,这也是为什么产品线越厚的公司估值溢价越高,医药投资的核心在于研发能力带动的永续增长中枢的提升,在一个长时间维度来看,过度地关注单品逻辑是存在问题的。
在投入足够多的情况下,稳定的研发体系会是更重要的壁垒。最近刚刚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很有道理“如何应对钱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企业的核心投资价值所在”,并不是说投入足够多的钱,就一定有稳定产出的。恒瑞花几十亿和煤老板花几十个亿,产生的价值能一样吗?这就带出了一个另外的的关键要素:时间体系。
一个稳定的研发体系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我个人觉得没有10年的投入,医药企业很难有一个稳定的输出体系。由于药物研发周期较长,一个稳定的研发体系在不同阶段会有几十个品种在同时推进,涉及上千人的科学家团队,并且要随时根据产品的研发进度和竞争格局来调整研发资源分配,这对管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样的体系需要长时间的试错,磨合才能达到稳定,而并非一两个明星科学家能够撑起来。体系创建初期投入大,人员增长会很快,但流动率也会非常高,只有随着项目的推进,人员逐步沉淀下来,才能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队伍。这也是为什么研发体系时间门槛甚至比资金门槛更高。大企业由于有稳定现金流,试错和磨合的相对成本更小。
那么有人会说,在中国小型医药企业的估值溢价更高了,没有历史包袱。当时长期来看小型
科研企业成长起来是小概率事件,不能拿已经上市凤毛麟角的企业来代表整个产业。
这就是类似贝达、重庆啤酒等现在、过去的生物药企业,没法延续高估值的原因,医药研发产出变成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赌博,显然这个跟股票投资的本质有区别。
另外,医保局成立后,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执行,基层市场正在由过去碎片化的市场逐步转变为一个统一有效的市场,大药企的市场份额在快速提升。这与一季报以后,我们密集调研大药企仿制药业务超预期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所以,就是那么多人看多恒瑞的原因!
(4)
最近在研究物业公司,核心逻辑,房地产行业会头部化,物业领域也会出现大的第三方独立公司,物业公司有现金流,这个具备成为一个股票的先决条件,至于有没有永续现金流。
但中间可以调节的地方太多,比如物业公司新交付的项目前几年利润还行,因为设备都是新的,需要维修整改的都在开发商的质保期内,交付时间越久越长利润越低;比如,业委会没成立前底商也都是物业在运维。
比如,多数物业股的毛利率净利率太假,哪里有那么高的,都是开发商通过营销费用,通过物业开办费等的输送。
试想一下,开放商pe只有6,物业股pe30. 同样一个亿利润在开放商只有6亿市值,在物业股就30亿市值。
总结下,
1、假设开发公司2015年开发100万平方,2016年开发150万平方,2017年开发200万平方。一锤子买卖完了后,物业公司可以管理450万方。开发公司继续开发。理论上算三年开发公司业绩增长一倍,而物业公司业绩增长了3.5倍,所以是物业,也是物业投资的核心逻辑。这也是物业股普遍估值高的原因,普遍PE25-30左右。
2、也大体上和地产逻辑类似,靠的是业绩的确定性。某种程度透过父公司为了提升增速不断加力和销售数据数据透明,子物业公司从中得以保障。甚至理解为利润加强型受益。
3、地产调控政策对物业相对没那么敏感,负债低等原因。理解为利润加强型地产,风险削弱型地产。
4、物业硬伤的确是价格难提升。。就是依靠父公司的数据增长确定性。。而且整体也偏高了。
(5)
肯定有人想问下大盘怎么看,周末重磅!金融业开放"新11条"来了,银行证券保险业都有大举措!这一重要限制时点提前到明年!钱进来是好事,但人家进来是要赚钱的,比钱更重要的是国际化理念!
于此对应的是,最近房地产政策突然收紧,与以往紧紧限制银行对房地产的投放不同,这次与拿地对应的信托融资首先收紧,“影子银行”这条路也要堵,那让房地产不得分分钟“窒息”。不要的时候就把夜壶塞进去,更是要把夜壶回炉重烧了,水龙头里的水能流到科创板吗,堵的这么狠,总得有地方接水吧!我偷偷的告诉大家,他们希望接水的是股市!
不确定的时候,不妨买点上证50、创业板50等等的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