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泥皮论市】13日操作提示-----七阴下三千

(2008-06-13 06:15:27)
标签:

股票

【毅言一语】13日操作提示-----七阴下三千
高油价背景下,如众多机构预测的那样5月CPI小幅回落,但这并没有缓解对通胀的担忧,反而通过核心CPI的数据,我们对未来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更加忧虑,并担心有可能演变为结构性通胀,对宏观经济构成直接打击。因此A股周四继续大跌,沪指创此轮调整新低2900点,深成指一度距离万点关口不到百点。而连续七天下跌,也是中国股市3年来首次。市场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投资者,新一轮下跌才刚刚开始。过去3年里的财富神话,已经成为翻过去的历史了。
我们仍旧从宏观方面来分析当前A股所遭遇的困境。
通胀方面,周三原油期货价格再度飙升5美元,回到138美元/桶上方,同时各国纷纷对原油价格与原油供应非常紧张,各国峰会讨论重点纷纷指向原油价格。从这种紧张程度可以看出,当前全球能源危机程度恐怕会是前所未有的。如果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势必会造成局部的社会政治动荡或者战争的爆发。而周四,尽管美圆恢复强势上涨。但原油价格在大幅回落3%后迅速上涨并翻红,150美金/桶指日可待。这无疑对目前全球的通胀局面是雪上加霜。此外,美国芝加哥交易所的玉米期货价格已经连续6个交易日创下纪录新高,同时大豆、小麦、豆油、豆粉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这预示着,国际农产品的涨价风暴可能卷土重来。暂时缓和的全球通货膨胀可能会更加恶化。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高调发展的中国在隐瞒美国次贷损失后,又能隐瞒多久日益增长的通货膨胀率呢?
国际局势不乐观,国内本币升值趋势则继续走强,尽管美圆开始了明确的反弹,但周四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飙升194点,至6.9015,为汇改来新高,显示央行期望通胀人民币升值来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但我相信这样的数字并不是央行所愿意看到的,因为过度升值的人民币已经严重引起了外贸顺差的降低,引起了人民币对内的高度贬值,动摇了宏观经济的稳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我更欢迎人民币对美圆能够出现持续的贬值,至少贬值到7.15水平附近。高估的人民币带来了地产、金融行业的高估,更带来了资本市场的严重泡沫化资本。一旦地产泡沫破灭,整体宏观经济必然将进入快速衰退周期,届时A股想不崩盘也难。换句话说,中国市场拿2年的泡沫豪赌了10年的经济。
另外一点是关于所谓的利好。中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周三在天津举行的首届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年会上表示,社保基金会为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做出应该做的事情。分析人士表示,在A股大跌后社保基金的此次表态有利于股市的稳定,可能意味着管理层将有所动作。戴相龙指出,目前全国社保基金资产总额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有望达到10000亿元人民币。而按规定,中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比例上限是30%,这意味着社保基金今年入市规模最高可超过1800亿元。但我认为,投资者大可对社保基金的高调当做耳边风。细心的投资者不妨去追踪社保基金自入市以来的投资品种及投资收益,社保基金可以充当泡沫的买单者,但绝对不会是行情的发动者。由于官僚主义和政府性腐败的滋生蔓延,中国社保以下一代的强制社保填补上一代的资金黑洞已经不是新闻了。将这么一大笔无负担资金交托给一群腐败官僚,何谈收益?因此,我当戴相龙的讲话就当成一个屁放了一样。相信对于QFII和游资来说,市场无非是增加了一群有钱的饭桶来接盘而已。
整体来看,今日两市共有接近七成个股下跌,但其中涨停的非ST类股有18只,而跌停的非
ST类股仅有9只,表明主动性杀跌动能有所减弱。从盘面观察,沪市前二十权重股只有大秦铁路和中国铝业小幅上涨,其他全面下跌,中国石油大跌3.33%,海通证券和中信证券均跌逾 7%,中国人寿跌4.87%。从行业指数的表现来看,只有地产、农林、建筑三大行业上涨,其中地产以1.92%涨幅居首,其余行业全线下跌,采掘、食品、批零、石化、运输、金融等行业跌幅居前。
而金融类股受券商股回吐影响,继续走低,整体下跌2.04%。海通、中信证券暴跌,银行保险也继续回落,这表明市场对融资融券推出的预期减弱,而银行股下跌表明通胀压力有增无减,并且地产市场的担忧也逐渐转移到金融体系中来,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信号。
技术面上,连续两天的弱势整理显示杀跌动能的减弱。但这样的减弱并不表示做空动能的削弱,也许是新动能的凝聚。配合周四欧洲股市的上涨,晚间美国指数的冲高回落。我认为周五A股最有可能出现的走势将是先扬后抑,表现为冲高回落。市场整体表现仍为下跌为主。
 
[size=5]Text[/siz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