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学期的学习中,学了不少中国古代戏剧戏曲,不过好像大部分都是悲剧,我觉得,相比起悲剧和喜剧,中国人似乎更喜欢悲剧,可能是因为悲剧的震撼力要远比喜剧强烈得多吧!毕竟喜剧带给人的是短暂的快乐,而悲剧的魅力是能给人带来心灵受撞击的震撼!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意见!在这么多悲剧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关汉卿的《窦娥冤》,这部剧在题材上最具有代表性,故事内容引人入胜,种种戏剧冲突的设置深入人心,我觉得这部剧的剧作好在两点:一是把人物的悲惨命运,即悲剧的悲剧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二是在该剧中加入了神话的浪漫色彩!
http://www.kongfz.com/star/bs_photo/1036/1176045007_b.jpg
如今的《窦娥冤》在剧作上已经成为悲剧的典型代表,也是冤案的典型代表!站在剧作者的角度看,如果要把一部悲剧的悲剧色彩烘托到一定的程度,首先,这就取决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对人物身份的设置,这里的时代背景是在元朝最黑暗的时期,是世风日下,民不聊生,暗无天日的社会!在人物身份的设置上,作者把窦娥设置成了“孤寡”,即孤儿寡妇,在中国古代,“孤寡”是被看作最可怜,最凄惨的人,而窦娥正好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她三岁死了妈以后,本来还有个父亲,但是父亲把她卖给了蔡婆,从此便成了孤儿,其实这种孤儿是最凄惨的,因为如果说父亲死了也就罢了,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是明明有父亲,却被父亲抛弃,这对于一个正需要人关心疼爱的七岁孩子来说是何等滋味啊?好不容易等了10年,成了亲,才过了两年的太平日子,就又死了丈夫,立即成了寡妇,年纪轻轻的就要守寡,还要赡养同样是寡妇的婆婆,两个孤寡相依为命!可以说窦娥是最黑暗世界里最悲惨的人!如此凄惨可怜,弱不禁风的孤儿寡妇到最后还要落得个冤死的下场,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作者在人物身份设置上用意深刻,发人深思!
其次,在于窦娥性格的设置上,作者把窦娥设置成了一个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洁,与世无争,几乎毫无过失的这样一个中国封建家庭里的传统女人,但同时又赋予了她刚烈,倔强,正义,勇敢,烈女子的性格!这样设置的目的之一是要体现窦娥的无辜与无奈!试想在那个封建社会,这么一个不经世事的弱女子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能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一直硬撑到最后,临死前敢于在世人面前哭天骂地为自己伸冤,以此来揭发贪官污吏的丑态,,可见她已被逼迫到何等境地!其二,我觉得作者所要展现的是当时女性的人格魅力,展现女性不屈不挠,勇敢正义的一面,借此来讥讽当时社会中那些衣冠楚楚,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却心怀鬼胎,一肚子男盗女娼的所谓的“爷们儿”们!作者将这种讽刺,不满的思想巧妙地隐藏在文字背后!
《窦娥冤》中加了两处浪漫主意神话色彩,神话色彩的巧妙运用在这部剧里很出彩!第一处是三桩誓言应验的时候,也是把整部剧的感情基调推向最高点,推向高潮的时候,三桩誓言的应验可谓大快人心,成了戏剧史上的经典段落!第二处是窦娥的鬼魂找到为官的父亲,为自己伸冤,最终昭雪沉冤!这两处神话的运用的效果就是:让读者以及观众大快人心,似乎替窦娥狠狠地出了一口气!
我记得老师在课上曾经提到过:到清初的时候,有人以窦娥冤为创作基础,重新写了《金锁记》,把原先《窦娥冤》的结局变成了“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父女得团圆”,皆大欢喜!虽然大团圆的结局圆满又完整,但是可能是原著先入为主的原因,我对《金锁记》的结局一时难以接受,缺乏让人们反省思考的过程。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毕竟时代背景不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不同,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我还是喜欢《窦娥冤》的结局,我觉得这个结局的设置好在两点:一是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让当时同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看到生活的希望。但这只是作者最表层的愿望!深一层去理解的话就是我认为的第二点,就是人物悲惨命运更深一层的体现,正所谓“以悲衬喜,欲见其喜;以喜衬悲,欲见其悲”这里正是以这种所谓的欢喜结局来衬托人物的悲惨命运: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可怜的人们只有通过死亡,借助灵魂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愿望,只是因为这种简单而正当的愿望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办法实现!一个人连最起码最本能地去维护自己那点微不足道的尊严和权益都显得那么遥不可及,可见这社会已经堕落到怎么个世态炎凉,暗无天日的地步了!这是一种最尖锐的讽刺,最深入人心的批判!
如果说再创作的话,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改变原著的初衷,也就是要遵循原著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主题!比如说《金锁记》,应该也算得上是再创作,但是它结局的修改就违背了作者最初的意愿!《窦娥冤》最初的意愿就是:通过窦娥冤死的故事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反思,继而揭露社会的黑暗。而《金锁记》的主题则带有强烈的宿命感,让人们天真地以为:在这个世界上,万事都是黑白分明的,好人一定有好报,恶人一定会有恶报!这两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主题大相径庭!
对于《窦娥冤》的再度创作,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扩展:一是窦娥小时候与父亲相依为命的情形,父亲是如何被逼迫到走投无路的?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才逼不得已,不得不忍痛割爱把窦娥卖给蔡婆的?这样一来就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世上的真爱是如何被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扼杀的!也为后文父亲帮女儿伸冤埋下伏笔!二,可以从窦娥在蔡婆家的生活来拓展,窦娥刚开始是怎么适应过来的,如何从一个被蔡婆欺压凌辱的小丫头变成与蔡婆惺惺相惜,相依为命,被蔡婆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的好儿媳!还可以多加一些笔墨来描绘窦娥与丈夫之间原本还算幸福的生活。这样写可以与主人公后面的凄惨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可以从反面角色的角度入手,事出有因,张驴儿父子以及赛卢医各自都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出于什么原因要这样对待这对可怜的手无寸铁的寡妇的?这样可以更加人性化地看待问题和矛盾!四,可以多关注人在这样一种逆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变化,多些对当时社会人性的探讨和思考,这样能让现代人从心底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当时社会里人们的处境和遭遇。等等这些我个人在这部剧作的再创作上的一些小小的看法!
总之,既要迎合现在观众的品味,又要忠于原著的思想主题!再度创作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考验!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不断去探索研究,去创新,才能不断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