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香纸的制作
(A)
 
     
香纸也叫花尖纸,安徽、江西等省份当属盛产地。这里讲讲香纸的传统制作工艺。
   
   
香纸的制作原料是竹子。可分老竹原料和嫩竹原料,岳西方言也叫老竹麻和新竹麻。新老原料以一比三至一比五为宜,纸张才有筋骨(即制作时不易破裂)。先说说材料的制作,第一步“破麻”。将成年竹或嫩竹(也叫凤尾竹,即新竹开始散枝的状态)裁成每截二米左右的竹筒,然后再将其破成2——3厘米宽的条块。将破好的竹条块打捆,大约25公斤一捆,然后将它们放进麻塘里(麻塘与鱼塘差不多,只是塘底和四壁都得用石灰黄泥抹光滑以免渗水而已)用石灰水浸渍。一层竹麻一层石灰,比例大约为每百斤竹麻10——20斤石灰。腌渍三个月左右,即每年的农历四月下旬入塘至七月半左右可以起用。第二步“起麻”。将腌渍好的竹麻洗净成堆捂汗,大约10——20天。第三步“晒麻”,将出汗的竹麻晾晒干。第四步,当是用水碓(水作动力的石碓)碓碎竹麻,碎的程度很有讲究,这直接影响到纸张的质量,一般以成倪毛灰状为宜。第三步为“踩槽”——将水碓碓好的粉末状材料放进一个大约两平方米的木制方槽里,由人工用双脚踩拌,以踩成泥状为宜。第四步“划槽”——即将踩熟的原料用簸箕倒进捞纸槽(面积约两平方米半,深度一米左右的长方形木槽),加入适量的水,用竹棍奋力搅拌,这个过程相当艰苦,尤其是天寒地冻的日子,必须进入槽内才能划得好。所谓划好,也就是必须将踩成泥状的材料搅拌均匀,没有可见颗粒状才行。划好后,将水放干沉淀一夜,次日早上由捞纸工开始“捞纸”的第五步工序。传统的捞纸工具乃用长一米,宽50厘米的“竹帘子”(用漆过的细竹丝编制而成),安徽枞阳为生产地。捞纸时还必须向纸槽里添加一定剂量的滑润原料——即碾碎的野生猕猴桃藤子通过浸泡后溢出的汁水。它的作用是保证纸张互不粘连,方便捞纸工迅速操作。润滑剂的分量要把握好,这靠具体操作时把握,以操作顺溜为准。第六步“榨纸”。即将木制压榨器具将捞好的湿纸坨压榨至不能溢出水为止。第七步晒纸。晒纸工作是在焙房里完成的。焙房,在一个长方形的房子里用土砖封成一个梯形状的火笼,一头添加柴火,一头排出碳灰。焙纸就在梯形火笼的两面墙上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打捆,一般是36张为一刀纸,72刀纸为一捆(刀——香纸的特定量词)。
   
 
 现在各地传统的纸厂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机器生产香纸。本人凭借在香纸厂工作过三年的经历,特将我地香纸传统的制作工艺记录下来,让我们的后代对我们先人的这一传统工艺有所了解吧。(初稿——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