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估值方法之PEG

(2008-01-23 22:16:14)
标签:

股票

估值方法之PEG 
 

投资者普遍习惯于使用市盈率来评估股票的价值,但 是,当遇到一些极端情况时,市盈率的可操作性就有局限,比如市场上有许多远高于股市平均市盈率水平,甚至高达上百倍市盈率的股票,此时就无法用市盈率来评估这类股票的价值。但如果将市盈率和公司业绩成长性相对比,那些超高市盈率的股票看上去就有合理性了,投资者就不会觉得风险太大了,这就是PEG估值法。 PEG虽然不像市盈率和市净率使用得那样普及,但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决定股价变动的决定性因素。所谓PEG,是用公司的市盈率(PE)除以公司未来3或5年的每股收益复合增长率。比如一只股票当前的市盈率为20倍,其未来5年的预期每股收益复合增长率为20%,那么这只股票的PEG就是 1。当PEG等于1时,表明市场赋予这只股票的估值可以充分反映其未来业绩的成长性。如果PEG大于1,则这只股票的价值就可能被高估,或市场认为这家公司的业绩成长性会高于市场的预期。通常,那些成长型股票的PEG都会高于1,甚至在2以上,投资者愿意给予其高估值,表明这家公司未来很有可能会保持业绩 的快速增长,这样的股票就容易有超出想象的市盈率估值。当PEG小于1时,要么是市场低估了这只股票的价值,要么是市场认为其业绩成长性可能比预期的要差。通常价值型股票的PEG都会低于1,以反映低业绩增长的预期。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像其他财务指标一样,PEG也不能单独使用,必须要和其他指标结合 起来,这里最关键的还是对公司业绩的预期。由于PEG需要对未来至少3年的业绩增长情况作出判断,而不能只用未来12个月的盈利预测,因此大大提高了准确判断的难度。事实上,只有当投资者有把握对未来3年以上的业绩表现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时,PEG的使用效果才会体现出来,否则反而会起误导作用。此外,投 资者不能仅看公司自身的PEG来确认它是高估还是低估,如果某公司股票的PEG为12,而其他成长性类似的同行业公司股票的PEG都在15以上,则该公司的PEG虽然已经高于1,但价值仍可能被低估。所以PEG本质上还是一个相对估值方法,必须要对比才有意义。用PEG可以解释许多市场现象,比如一家 基本面很好的公司估值水平却很低,而另一家当前业绩表现平平的公司股票却享有很高的估值,而且其估值还在继续上涨,其中的缘由就是这两家公司的成长性不同。前者虽然属于绩优公司,但可能已经失去了成长性,用PEG来衡量可能已经并不便宜,投资者不再愿意给予它更高的市盈率。后者虽然当前盈利水平不高,但 高成长性可以预期,当前价格不见得很贵,只要公司能不断实现预期的业绩增长,其高估值水平就能保持,甚至还能提升。这就是股市的重要特征,股价的表现最终都要靠公司的成长性预期来决定。对高成长的公司就可以出更高的价钱,低成长性的公司就只能匹配低价,PEG很好地反映了这一投资理念。

 

 

PEG可比估值方法

除了PE以及EV/EBITDA倍数,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可比方法,这些方法虽然没有上述两种方法那么常用,但某些特别环境会使上述两种方法失去功效,此时这些方法便可以相应的填补可比估值法的空缺。每一种方法背后也都显示着一种独特的对价值的思维角度。
  首先,PE指标并没有包含增长率因素,而企业未来的收益增长率却是影响股权价值的核心要素之一,谁也不会为当前净利润相同而增长率差异巨大的企业支付 相同的价格。因此当企业间增长率的差异足以对价值产生本质性影响的时候,PE估值也就失效了。事实上,市场总会给予高增长的企业以较高的PE水平。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对PE进行简单的变形,也就是在PE的基础上再除以企业净利润未来的预期增长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可比估值方法PEG。例如,如果一个企 业的PE为50倍,而这个企业未来净利润的增长率预期为25%,那么这个企业的PEG倍数就为2。对于一些高增长的行业,尤其是当前的一些新兴行业,增长率甚至是确定其价值的核心要素,此时PEG估值显然要比PE估值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实践中一般采用预期的三年复合增长率来测算PEG倍数,这样可以剔除由 于单一年度增长率的非常规变化对估值合理性的影响。当然,除了综合考虑增长率因素外,PEG指标的其他特征和PE基本相同,在使用PE时所需要避免的各类错误也应该在使用PEG时予以充分注意。另外,如果未来增长率为负,则PEG方法也就失效了。

  无论是对于PE还是PEG,都要求企业的净利润必须为正。

  如果这一条件不满足,还可以考虑EV/EBITDA倍数。因为EBITDA中扣除的费用较少,其为正值的范围也更广。但如果企业的EBITDA依然为 负呢?这种情况并不是一种理论假设。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大量的网络、IT以及其他高科技公司纷纷涌现,成为经济体系中耀眼的投资热点。这些企业在开始运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收益指标都可能为负,因而上述所有方法都会失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是使用销售收入作为评估价值的参照指标,由于销售 收入属于所有投资人,因此这种方法使用的可比指标就是EV/销售收入倍数。一般来说,销售收入为负值的可能性极小,因而该指标对几乎所有类型的企业都能使用。同时,相对于净利润等收益指标,销售收入不会受到折旧政策、存货处理方式、各类费用的核算方式等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几乎是财务报表中最难以调控的指 标之一,其真实性也更为可靠。但毕竟扣除成本的收益才是投资的目标,企业的运营成本一直都是决定其价值的核心要素,相比净利润、EBITDA等收益指标,销售收入和企业价值的相关性毕竟要差很多。所以,这种方法也只有在上述指标失效的情况下才使用,而且在使用时一定要考虑企业间运营成本是否存在本质性的差 异,否则很可能得到错误的估值结果。当然,这种方法估算的结果EV是企业所有投资人投资资本的市场价值,要得到股权的价值还要和EV/EBITDA倍数法一样进行相关处理。

  以上探讨的都是以收益为基础的可比法,即认为企业价值或者股权价值是企业相关收益指标的一定倍数。

  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上述方法都在假设收益是价值的核心驱动因素,其差别只是在于对收益指标的选择上。与此对应,另一类可比法以企业的资本规模为基 础,其隐含假设为资本,确切地说是资本的账面价值,是投资价值的核心驱动因素,这类方法包括人们熟知的PB,即市净率法,以及EV/投资资本倍数法。PB 法认为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和其市场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可比公司之间的PB指标应该类似。EV/投资资本倍数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与PB法完全相同, 其差别仅在于PB是以股东的角度,而EV/投资资本则是以全体投资人的角度。

  相比于以收益为基础的可比法,以账面资本价值为基础的可比法的劣势一目了然。

  首先,投资总是希望获取收益,已经投入资本的账面价值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未来的收益才是决定投资价值的关键。因此一般情况下,股权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联系比较微弱。

  其次,按照会计的记账原则,账面价值都是按照历史成本核算的,能够产生相同收益的资产只是由于购买价格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再次,账面价值受企业会计政策的影响非常大,人为操控比较容易,不同企业间账面价值的可比性较小。

  最后,就PB指标而言,它和PE具有同样的缺陷,没有考虑企业财务杠杆运用程度对股权价值的影响。因此,总体来说,分析人员总是应该优先考虑以收益为 基础的可比法进行估值。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例如银行业等具有特殊经营模式的行业中,资本的账面值和其市场价值的相关性较大,PB才作为一种相对主要的估值方法出现

PE-新上市公司所在行业平均市盈率,简称行业平均市盈率。

动态市盈率,其计算公式是以静态市盈率为基数,乘以动态系数,该系数为1/(1+i)n,i为企业每股收益的增长性比率,n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存续期。 比如说,上市公司目前股价为20元,每股收益为0.38元,去年同期每股收益为0.28元,成长性为35%,即i=35%,该企业未来保持该增长速度的时间可持续5年,即n=5,则动态系数为1/(1+35%)5=22%。相应地,动态市盈率为11.6倍即:52(静态市盈率:20元/0.38元= 52)?2%。两者相比,相差之大,相信普通投资人看了会大吃一惊,恍然大悟。动态市盈率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简单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即投资股市一定要选择有持续成长性的公司。于是,我们不难理解资产重组为什么会成为市场永恒的主题,及有些业绩不好的公司在实质性的重组题材支撑下成为市场黑马。

市盈增长比率(PEG值)

从市盈率衍生出来的一个比率,由股票的未来市盈率除以每股盈余(EPS)的未来增长率预估值得出。粗略而言,PEG值越低,股价遭低估的可能性越大,这一 点与市盈率类似。须注意的是,PEG值的分子与分母均涉及对未来盈利增长的预测,出错的可能较大。计算PEG值所需的预估值,一般取市场平均预估 (consensus estimates),即追踪公司业绩的机构收集多位分析师的预测所得到的预估平均值或中值。此比率由Jim Slater于1960年代发明,是他投资的主要判断准则之一。

 

PEG PE法-----最简单的估值方法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1.安全边际理论2.集中投资理论3.市场先生理论.这些理论理解起来非常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原因在于br/>1.很难定量分析一只股票的价格是否低估。
2.什么样的股票才能够长期重仓持有?
3.当你买入这只股票的时候,市场是否真的处于失效状态?
    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定量分析,几乎难以确定,因为定量即意味着"准确的错误".所以定性分析是唯一的出路.定性分析的方法有很多,PEG PE法就是一种,这个方法简单有效,如果能熟练运用,能够获得像彼得.林奇一样的惊人成绩(当然彼得.林奇不会只用这个方法),同威资产管理公司的总经理 李驰就是这一方法的使用者.但是这个方法绝不是万能的,对于毫无估值能力的人来说,学会用它作出简单的估值,是迈向成熟投资的第一步!

        
    那么,什么是PE和PEG呢?PE的中文意思是"市盈率",PEG的中文意思是"市盈率相对利润增长的比率". 他们的计算公式如下br/>    1.静态PE=股价/每股收益(EPS)(年) 或 动态PE=股价*总股本/下一年净利润(需要自己预测)   
    2.PEG=PE/净利润增长率*100
如果PEG>1,股价则高估,如果PEG<1(越小越好),说明此股票股价低估,可以买入.PEG估值的重点在于计算股票现价的安全性和预测公司未来盈利的确定性.

        
用PEG PE法投资股票的几个要点br/>1.价值投资,买便宜货      考察重点:静态PE和PEG
买股票的时候我们对价格的唯一要求就是便宜.那么股价是否足够便宜,需要我们考察一下公司近几年的净利润增减情况,希望保守一点的话可以考察EPS的增长 率,因为总是扩充股本的股票会稀释EPS.得到EPS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后,就可以计算PEG了.假设一只股票现在的PE是50倍,上一年年报净利润增长率是40%(保守的话可以用刚才算出的EPS年平均增长率的数据),此时的PEG就是50/40%*100等于1.25大于1,此时的股价就有高估的嫌 疑.不值得买入.也就是说如果静态PE(50倍)和PEG(大于1)都显示高估的话,就不要买入,此时投资的风险会比较大。
2.趋势投机,成长性使你的买价获得安全边际
考察重点:买入价对应的动态PE和PEG
牛市里做一下趋势投机来获取高收益是无可厚非的,那么怎么用这一方法判断趋势呢?在买入一只股票后的持有阶段,我们要关注公司的季报和年报,如果业绩的增 长很快,比如招商银行2006年净利润增长了87%,而你的买入价对应的市盈率只有39倍的话,2006年底的PEG=39/87%100= 0.44<1,很安全。另外因为08.09年招商银行的利润增长率继续超过50%的可能性很大,于是随着利润的增加,你的买入价对应的PE和PEG 在08.09年会不断调低-----这就是成长性带来的安全边际.也是趋势投机所表述的安全边际,所以招商银行就是很好的趋势投机品种.
3.判断股票价格的高估          考察重点:动态PE和PEG
还是以招商银行为例,难道这个股票在任何价位都可以做趋势投机吗,不是的,如果招商银行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巨大的上涨,PE很快达到了70~80倍,此时 PEG就会大于1,并透支了今后几年的业绩(招商银行今后几年的业绩不大可能以70%~80%的速度增长),说明股价严重高估,此时没买的人就不要买了,而已经买入获利的人会很矛盾:我已经获利不少,而股票又严重高估,我是继续持有等待它大调整消化泡沫,吞掉浮赢,还是卖出兑现利润呢?我的意见是,如果有 更好的投资品种,不妨减仓兑现盈利,投资那个更好的品种,如果没有更好的换仓品种,而这个现在高估的公司基本面和质地也无任何变化的话,不妨忽略市场的疯狂,继续持有,因为长期看,好公司股价走势的任何一个高点都是以后的低点。所以选择公司还是最重要的。不过PEG大于1的程度越大,泡沫就越严重,下跌时 幅度就会越大,如果持有的话要有近期收益率低企的心理准备.
4.要补充一点  关于动态市盈率的估计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公司未来收益的确定性,我们不可能等到年底公布年报后再确定投资的对错,所以预测下一年年报净利润的数量就至关重要,股票软 件上(比如一季度)直接用一季度的每股收益*4的算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公司每个季度的收益怎么可能完全相同呢,尤其遇到经营受季节影响很大的公司就更没参考价值了).所以这个方法适用的前提是你买入的是一家增长快速稳定的好公司,并且你又很了解它,可以用一季度的每股收益加上上一年后三季度的每股收益来预 计和更新现在的市盈率,这样的计算偏保守(对增长确定性大的公司来说),但是结果一旦好于预期,就是意外的更大的安全边际和收益.

        
    最后用一个最好的例子来结束本文:有这样一只股票,PE只有20倍,而近些年公司的净利润却以高达40%的速度增长,同时你确定在未来的几年里,这一速度有很大的几率继续保持的话,恭喜你,这只股票就是价值投资梦寐以求的能给你带来N倍收益的安全股票.也是那只真正需要重仓持有和长期持有的股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