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萧红故居(组图)

(2011-07-11 15:38:17)
标签:

教育

父与子

思考

萧红

呼兰河传

萧军

故居

祖父

后花园

有二伯

 

访萧红故居

 

 

访萧红故居(组图)萧红故居正门(牌匾题字由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所书)

儿子正在读萧红的《呼兰河传》,这部书曾在在中国百强文学评比中列居第九,由此可见作者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我告诉儿子,萧红小学中学期间,学习努力刻苦,成绩很好,尤其是作文,曾多次获奖,作家是这样练就的。我还告诉儿子,他们同学中一些语文特别好作文漂亮的具有作家潜质,如果努力去写,未来就是大作家。这种本事和能力现行考试望尘莫及,最精彩的作文与一般作文差不出几分,况且评卷老师并不认真看内容。

 

访萧红故居(组图)                              儿子在萧红故居前

    《呼兰河传》是一幅地地道道的上世纪初东北农村风情画,是一首悲凉凄惨委婉动听的诗歌,是一支作者寂寞悲哀童年的歌曲,是了解民国时期东北农村和农民的一部最好教材,也是一本展现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封建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的史书。

儿子挑选书中最富有讽刺幽默气息的段落和最有趣味的精彩片段读给我听,博得我们一阵阵笑声……笑过之后,对那个时代国民愚昧无知逆来顺受的灵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对萧红作品的了解来自小时候萧军送给父亲的书,其中不仅有萧军自己的还有萧红的,其中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等。

现在的孩子,尤其生活在城市里整天学校家庭两点一线,读这样的作品,感悟那种生活气息,体验那种时代背景有一定困难。最好的办法是亲临呼兰河和萧红的故居,她描写的景物风情人物,述说的故事都在那里……

    从哈尔滨出发,驱车向北偏西方向前往萧红故乡,通往呼兰镇的路虽然不是高速公路却修得相当好,不仅宽阔平坦两侧都植有绿郁苍葱的树木。不久来到呼兰河大桥,儿子下车在呼兰河南岸拍摄了这条流淌了几百年绕经萧红故乡的河流,河水自西向东缓慢地流着轻轻拍打着两岸……萧红描写了她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心情和景物,不过从那时至今已有差不多一百年了。“我第一次看见河水,我不能晓得这河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走了几年了。那河太大了,等我走到河边上,抓了一把沙子抛下去,那河水简直没有因此而脏了一点点。河上有船,但是不很多,有的往东去了,有的往西去了。也有的划到河的对岸去的,河的对岸似乎没有人家,而是一片柳条林。”

 

访萧红故居(组图)                        今非昔比的呼兰河,对面的高楼就是呼兰古城

    三十多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了。呼兰古城拥有近三百年的历史,由过去的小镇发展成现在大都市的一部分,可以说几经繁华兴盛,几经凋零没落。从萧红的《呼兰河传》看出,她童年时代应该是古城再次进入谷底的时期。当然,今天我们已经找不到当年闭塞荒凉的影子,它已经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充斥着现代化生机。萧红在《呼兰河传》花费大量笔墨描述的有一个大坑曾陷下去淹死过人和牲畜的那条东二道街,虽然拓宽了加长了,但不知是否由于什么地质原因如季节性翻浆,还是总出问题,修了又修,就是整不明白,咋回事儿?莫非……

 

 访萧红故居(组图)儿子兴致勃勃地拍下当年的东二道街

    尽管路上几乎没有萧红故居的标志,但我们还是顺利地找到了。到了这里,我们才知道遇到了几个巧合,其一今年是萧红诞辰一百周年,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举行了多种纪念活动;其二位于故居旁的“萧红纪念馆”二十几天前刚落成,也是为纪念萧红诞辰一百周年;其三我们到达“萧红故居”当天是免费开放第二天,此前二十多年一律购买门票,同样是纪念萧红一百年诞辰的举措,无形中为我们节省了银子。

 

访萧红故居(组图)                          位于故居一侧刚刚建好的萧红纪念馆

    萧红故居大院坐落在哈尔滨市呼兰区南二道街204号,是萧红出生地和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萧红十九岁时,由于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为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争取自由解放,离家出走,踏上了浪迹天涯的不归路。为此,张家的族谱里永远删去了她的名字。

 

访萧红故居(组图)                               萧红故居大院后门

    大院房舍建于1908年,现在是黑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意思的是,在萧红作品里,当年呼兰镇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从而构成了最繁华热闹的十字街,此外还有两条从南至北的小街,东二道街和西二道街,没有今天的南二道街。

    这里应该是张家大院。萧红小名叫荣华,后来改为张秀环,上学以后外公又给她改名张乃莹。祖父张维桢,父亲张廷举曾任过呼兰县教育局局长。儿子问我,萧红是不是嫁给萧军后随丈夫的姓?这是个好问题啊,至少我还从未想过,这个问题恐怕只能问她本人或知情者,现在已经无法考证。我只知道萧军原名刘鸿霖,萧军也是他的笔名。萧红作为笔名,1935年出版《生死场》时首用,而那时她确与萧军生活在一起了。有人说,萧红这个笔名是萧军起的,但不知真伪。

 

访萧红故居(组图)                         雕像后便是萧红家五间正房

    故居以五间正房为主,这座长19.2米,宽8.1米,建筑面积152平方米的房子为清末传统八旗式宅院,青砖青瓦,土木结构,典型的北方民居,表现了20世纪初东北大户人家风貌。这是萧红家人居住的地方,萧红说“我家住着五间房子,祖母和祖父共住两间,母亲和父亲共住两间。祖母住的是西屋,母亲住的是东屋。是五间一排的正房,厨房在中间,一齐是玻璃窗子,青砖墙,瓦房间。”

 

访萧红故居(组图)                           萧红祖母住的房间


 

访萧红故居(组图)                                萧红出生的房间

    萧红家有三十二间房子,除了这五间家人居住还有几间用做仓库外,其它房子都租出去,但所收租金并不高,如其中两间租给一家开粉坊的,萧红用有二伯的口吻道出其中奥妙,一年的租金就是十几斤粉条,基本等于白住。房间的布局陈设土炕家具太具有北方农村特色了,我十分熟悉和了解,并逐一给儿子讲解,如土炕的功能原理和内部结构,怎么搭建的,什么叫炕沿和炕席,炕席是怎么编制出来的,儿子甚至不知道在炕上睡觉应该头朝哪儿。

 

访萧红故居(组图)                                五间正房里萧红父母房间的小里屋

    从五间正房后门出去,便来到萧红在《呼兰河传》描写最多最详细的地方——后花园。这里是萧红小时候最爱来玩也是童年能给她带来快乐的地方,园子里的小黄瓜、大倭瓜、胡蝶、蚂蚱、蜻蜓都曾给她带来无穷的欢乐。每当祖父母吵架时,“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引自《呼兰河传》)

 

访萧红故居(组图)                                    人去园空不再当年

 

    她经常与家中唯一爱她给予她温暖和幸福的祖父在此伺候农作物和嬉戏玩耍。萧红写道,“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我与祖父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在这里,调皮的萧红给蹲在地上除草的祖父戴了一头玫瑰花,老祖父却浑然不知,还以为大风把玫瑰花香吹来呢。

 

访萧红故居(组图)                                萧红给祖父头上戴玫瑰花

    在园子中,我和儿子慢慢地走着,每一步每一个脚印都与那个倔强调皮的小女孩和那位慈祥可爱的老者的脚印重合……我们默默地寻找着当年老主人和小主人影子,聆听着散发在园子上空短暂而凄凉的欢歌笑语,触摸着黑土地的余热,感悟着主人当年的生活,追逐着他们模糊而又清晰的记忆……

  

访萧红故居(组图)                                   种满各种植物的后花园

    后花园西侧的老磨房如今还在,当年磨倌冯歪嘴子和同院王大姑娘那场悲怆的恋爱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那靠墙的一堵小炕就是王大姑娘带着初生的孩子睡觉的地方。正当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王大姑娘却在生第二个孩子后死去,冯歪嘴子艰难地伺候着自己两个儿子。我一直觉得冯歪嘴子是个尽职尽责的好丈夫好父亲,尽管长相难看穷得一塌糊涂。

 

访萧红故居(组图)                           院子里每一座房子都有故事

访萧红故居(组图)                              磨坊里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

    张家大院的老井尚在,汲水用的老式辘轳把子已经派不上用场。“我跟着他们到井口边去往井里边看,那井是多么深,我从未见过。在上边喊一声,里边有人回答。用一个小石子投下去,那响声是很深远的。”(引自《呼兰河传》)这口井当年淹死过掉进去的小猪和鸭子,打捞上来后,祖父用黄泥糊上给她烧着吃,为了吃到火烧鸭子,萧红曾往井里赶过鸭子,但没有一只鸭子被她赶进井内。此外,这里还发生过有二伯跳井事件,其实有二伯很珍惜生命,跳井不过是吓唬人而已。

 

访萧红故居(组图)                                     大院里的老井

    《呼兰河传》是萧红一生中最后也是最成功的作品,在尾声中她凄凉的写到:“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从前的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写完了这几句,萧红自己也到了生命的尾声。由于疾病战乱加之医生误诊,1942123日萧红在香港去世,年仅31岁,两天后部分骨灰葬于香港浅水湾。2006年,我和儿子曾在香港浅水湾寻找过萧红墓地遗址。1957年香港为在浅水湾开发旅游区,要求萧红墓地迁移,中国作协将其迁入广州墓地。

 

访萧红故居(组图)                       我拍摄的香港浅水湾(摄于2006年)

 

 

访萧红故居(组图)                                     萧红雕像

    我认为,萧红作为一名女性,她是孤独无奈寂寞清凉的,正如她自己所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她的人生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萧红自觉不自觉地担负起为民众为时代为民族为社会写作呐喊号呼的社会责任,高举着文学的旗帜和火炬,领引温暖和照耀着苦难中前行的人们。

    萧红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精神遗产,同时留下更多更广泛的思考空间,让我们反思历史借鉴未来,为百姓为民族为祖国为世界为人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