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楂树之恋》
(2011-01-05 16:15:09)
标签:
教育纪实文学言情小说艾米山楂树之恋清纯遗憾 |
读《山楂树之恋》
淡橙色灯光柔和地洒在书桌上,一本硬皮外罩一道过塑书皮精装版的《山楂树之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凤凰联动联合出版),旁边儿一支日本三菱红色水笔。
习惯了,看书时总愿意手抓一支红笔,过去是那种粗大的“中华牌”红铅笔,或这个牌子及型号的红蓝铅。现在更喜欢日本进口的粗头1.0红色水笔,用起来流利潇洒酣畅淋漓。
当我慢慢地剥开封在最外面透明塑料薄膜时,一阵阵清香溢出,这种清香是一些高级时尚贺卡上的味儿,而不是油墨的清香。现在的书不知是怎么印刷出来的,已经没有那种味了,小时候买回新书,我总要把书打开贴到脸上,使劲儿闻闻那股油墨香味儿。
“好漂亮的一本书!”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封面上山楂红(粉红)与灰白色相间,粉红色为主格调,犹如一颗狂风中山楂树的局部定格。我没见过山楂树,或者见过但没有结出山楂,不知道是什么树。更不知道红色山楂花是哪一种红,姑且就将这种红当做山楂红吧。
翻遍书的封面封底和扉页也找不到装帧设计者,难道会是作者自己设计的?感觉装帧形式上就是一部充满“小资产阶级”情调的艺术品,与书中描述时代背景格格不入,却能凸显出那个时代人内心深处的“清”与“纯”。
外甥刘泽汀看了电影《山楂树之恋》,不知电影在香港反应如何?没有那种经历的港人作何感想?读了他写的电影观后感博文,那篇博文点击率2万3千多,由此断定《山楂树之恋》影响较大。得知故事为真人真事,且发生在我所在的国家我所经历过的年代,便有了兴趣。
我没看过张艺谋拍摄的《山楂树之恋》,据说现在这部电影已经下线了。“下线”这个词还是前两天在万达国际电影城第一次听说,我猜想大概他们追逐最新电影,一部新电影放映几天或一段时间就不再放映了。由此联想到书店的书,一般从新书出版算起一年之后便下架。因此,想看就得快看,想买就得快买,不然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花了两个晚上,一鼓作气读完艾米写的这本书。艾米是谁?书中没有作者详细介绍,只说是在美国的年轻的网络纪实作家,搜了一下,好像是学语言专业的赴美留学生。
很多年没这样读小说了,特别是那些纯文学作品,不喜欢那些凭想象编造的故事,抑或已经过了读它们的年龄。更喜欢纪实类作品,喜欢那些外表实实在在,内核沉沉甸甸,语言朴朴实实,结构严严谨谨的真实故事。
全书平铺直叙就是讲故事,情节平淡无奇,语言朴实口语化,纪实加小说的体裁,可以说没有多少艺术含量。但《山楂树之恋》从头至尾基本贯穿一个“真”字,感觉没有或很少有虚构成分,人物情节对话场景均为现场直播。让我们这些有那个年代经历的过来人感觉真实亲切,觉得都是我们自己或熟人的故事。
事实上,那个年代过来人或多或少都有过书中描述的经历,每个人都是一部长篇或短篇小说。千千万万个老三和静秋以及他俩的家庭,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发生了那么相似的事件,道出了那么相似的故事。
那时,人们真的清纯得可爱,即便听到当下满大街“爱情”“恋爱”“失恋”这样的字眼都会面红耳赤心惊肉跳。我都多大了,还在猜想孩子为什么像爸爸,苦思不得其解,最后推出一个结论,可能因为妈妈总看爸爸的缘故。
只有男女双方领到一纸证书时,才能得到一本神秘的《计划生育小册子》,人的全部秘密至此昭然若揭。此前,恋爱中男女一切都遵照领袖的教诲,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绝不敢越雷池一步。
《山楂树之恋》略显虎头蛇尾,由于前面缺少伏笔,结尾有些唐突。全书的致命伤也在结尾,不仅落入言情小说俗套,“琼味儿”十足,还暴露了虚构痕迹,这是纪实类作品一大忌。
催人泪下的故事,真就真到底,假也假到底,最终的一点儿假减弱了前面真实成分,令人掩书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