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小的素质教育有所体现了

标签:
教育亲子东师附小素质教育科学课语文音乐竖笛物理化学过程效果 |
附小的素质教育有所体现了
小学五年级时身穿附小校服的儿子
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好学校,在全国也算得上名牌。附小到底好在哪里?在许多家长心目中,可能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附小名气很大,头顶上有太多的荣誉光环,全国的省市的行业的,其实现在任何一所学校都能拿得出一串串荣誉称号,这种东西多了,含金量自然下降。
好学校已经成了黑夜里的一盏灯,人们就奔着它的光亮去了。可能有众多家长包括我在内是跟风,孩子要上一所好学校,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想法。附小实行“开放式”“个性化”教育,以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著称。
说句实在话,儿子在附小上学时,我和很多家长一样,对这个素质教育或多或少持有怀疑态度。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应试教育体制的今天,在家长老师的心目中,分数是硬道理真功夫,用分数说话份量最重说服力最强。那摸不着看不见掂不出重量打不出分儿的素质教育让人摸不着头脑至少短期内看不到效果。
我们首先给素质教育下个定义,顾名思义,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我认为,若以此为宗旨,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均应体现出德智体美劳综合效应,同时注重对学生批判精神和创造性及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难度和高度。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培养全才高端人才的教育。素质教育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者自身素质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成败。应该首先用素质教育培养出一批人,让他们当老师,再一批一批教育下去。
素质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育者要耐得住寂寞,放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当然,对学校来说,素质教育缺少一个衡量的尺度和评比的标准,给具体操作带来一定困难。用社会分工观点看,如果学校主要从事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兼顾素质教育,家长和课外培训主要从事素质教育,这样可能更好些。但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两个泥菩萨打碎重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育究竟怎么搞?还是让教育家们去研究吧!
对附小的素质教育,我的切身体会或从儿子身上感受到的是附小颇有特色的科学课。现在,儿子身上表现出来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对科学的热爱及强烈的未来发展倾向源于小学的科学课。儿子上中学后,特别是学了物理化学后,从他对物理化学喜爱程度理解程度上,经常能感觉到小学科学课所学知识给予的强大支撑力和新旧知识衔接时的坚固胶着力。
不像语文数学,科学课不是主科,可能未必受到学生和家长重视。但从三年级起,儿子一直受益于附小的科学课。那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小知识小实验小动手小发现给孩子们点点滴滴地注入科学细胞,培养了科学兴趣,为今后数理化学习甚至未来事业奠定了基础。儿子很喜欢他的科学老师戴佳明,遗憾的是我未能向他当面致谢,甚至从未谋面。戴老师后来去了新加坡,为此儿子着实伤心了好久,谢谢儿子的科学指路人——戴佳明老师!
还有附小的语文阅读和古诗文给孩子们开拓了眼界,为提高自身素质做了铺垫。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阅读史。不知这样比喻是否贴切,人就是一部空电脑,靠阅读输入才能产生功能。儿子的语文老师(也是先后两任班主任)——胡岩和魏琳一直坚持不懈抓阅读和背诵古诗文。特别是对古诗文打破中小学界限,很多归类于初中甚至高中的古诗文也接触过,现在碰到一些古诗文一点不感到陌生和畏惧。那些根植于胸中的文学底蕴和人文精神,其意义其价值非我的语言所能表达。谢谢胡岩和魏琳——儿子的两位恩师!
再就是附小的音乐课,教孩子学吹竖笛,现在看来也受益匪浅。儿子课外没学什么乐器,对音乐的感受欣赏能力就是在日常的音乐课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当时,小学音乐课吹竖笛,我和很多家长一样都没怎么在意,甚至有些家长都可能不知道。前段时间,吉大附中在音乐方面要求孩子展示自己的才华,我还挺发愁,可能中考对此也有要求?没想到儿子与胡舒贺(附小二班)两人竟然吹竖笛过关了!谢谢儿子的音乐老师们!
那些看上去平平淡淡不足为奇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就是对孩子千锤百炼全面提升的过程。有过程一定有结果,重过程一定有好结果。正像农民日复一日的精耕细作,收获一定在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