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同行伙伴强烈的高原反应,出了日喀则,第一夜我们在萨嘎过夜以后,同伴的高原反应越发的强烈了。第二天起来以后,同伴担心生命的安全,想要半途而返了,而我也做好了独自前行的心理准备。早餐后,同伴无法坚持,我去为同伴在路上拦回去的车,却无果。最可气的是一个男的带了两个女的,车上明明有两个空位,却就是不愿意带我的同伴回去。而事实证明,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总不是那么的绝对的,这些人的拒绝,让同伴不得不坚持下去,才会有日后高原反应过后的美丽行程,才不会白来一趟。
同伴在高原反应中,继续前行,为了减缓高原反应,我们放弃了原计划在神山过夜的计划,而直奔普兰而去,因为普兰的海拔只有4000m左右。
当我们在夜色降临以后,我们到达了普兰县城,吃了一顿味道很好的面当作晚餐,期间还经历了一次停电,这在内地现在也不多见了。普兰,这一个普普通通的的地方,也有着那么传奇的故事。
=================================
摘自马丽华《西行阿里》。。。。
普兰是青藏高原这片高大陆的西南门户,在三围中被称之为"雪山环绕的地方"——南有喜马拉雅,北有冈底斯。翻过喜马拉雅险峻隘口急转直下,就是尼泊尔,就是印度了。
普兰历史久远。据藏文资料,在公元初始,它就成为象雄国中心辖区之一。后来,又成为吉德尼玛衮的发迹之地。他和他的后代们在此建立了普兰王朝。在喜山另一侧建立了亚泽王朝——后者于十九世纪初才被尼泊尔的廓尔喀王武装占领。此前作为中原、藏地的"边界小邦"生存了七百余载。
=================================
在普兰,这里最著名的除了悠久而神秘的历史以外,还有穿越古今的边境贸易,在马丽华的书中如此的介绍到:
=================================
我们还被藏学家们告知,古代的阿里高原并非我们想当然所认为的那样偏僻封闭。从前的时候,阿里依靠着喜马拉雅与冈底斯之间开阔的绿色走廊以及南部的孔雀河、西部的象泉河这三条通道开通了阿里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此刻,行驶在阿里高原上的人们,由于举目皆荒凉,很难有所谓文化走廊的历史感觉了。在普兰境内,仅县城可见青枝绿叶的乔木。但这小片绿洲历来就成为令外来商旅心驰神往、望眼欲穿的好地方:毗邻印度、尼泊尔的普兰,早早就做了三国传统贸易市场。有二十四条古商道孔雀开屏般地伸向喜马拉雅的每个垭口,从那里,再遥远地逸向并融入南亚次大陆。
传统贸易市场有很强的季节性,经商者们是"候鸟"群。原因简单:依据大雪封锁山道的时间,活跃的通商季节为每年的六至十月。
=================================

图1:318国道5000km处
318国道的起点是上海,终点是尼泊尔,这里到上海的距离是5000公里;这里的海拔是4506米。

图2:318国道5000km处海拔

图3:路边的雪山

图4:著名的22道班,海拔4934.29米
著名的22道班,是青藏高原最高的道班。道班是维护国道的建制,这里驻扎了维护道路的道工以及一些开饭馆喝旅馆的人。这里的条件非常艰苦,而据我们吃饭的饭馆的小老板讲,他和老婆都是下岗工人,在这里开了一个小饭馆,每年大雪封山之前回四川老家待3个月看望小孩。而这里并不是中国海拔最高的道班,中国最高的道班在四川的雀儿山道班,海拔将近有6000米。

图5:傍晚的雪山
为了赶到普兰过夜,我们整天都在赶路。傍晚时分,我们刚刚过圣湖,落日下的雪山有着另外的一种风味。
=======================================================================================
科加南距普兰县城约二十公里,是个依山临水的不小的村落,还是统管附近几个村庄的科加乡驻地。按照我们的人类学家当初选点的条件要求,科加村是理想的考察田野:比较典型的农村,人口集中,有寺庙,文化氛围浓。另加交通便当:沿着这条边境公路走下去,直走到与尼泊尔交界的地方。
科加村正面相向的一簇雪峰叫康次仁。它曾位尊为"长寿女神雪山",据说转山的路线相当险峻,在近代,它就徒有神山虚名而不再有人转山了。我们得到的解释是:远有冈仁波钦、玛旁雍措,近有科加寺,不必再拜康次仁了。
=======================================================================================

图:科加寺
有关科加寺的传说生动有趣。在没有村没有寺的时候,此地名为杰玛塘,是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北面山坡上有一位德行高尚的大师在修行。他的徒弟每晚打水时总能看到杰玛塘中央有一发光亮点,大为惊骇;但他总是忘记将此事告诉大师。为了提醒自己,就将一块石头装在自己的袍襟里。当他给大师递茶时,石头滚落在地。大师询问缘由,徒弟照实直说,大师指示在闪光处做一只号。第二天师徒二人去实地察看,只见一块非凡不俗的石块。大师说,这便是阿米里噶石块。该石至为罕见,它出现在此,预示着此地将成为圣地,有一护法大神即将前来。
这个护法大神即后来的科加寺主神文殊菩萨。有关该神的来龙去脉说起话长。幸亏格勒的朋友次仁加布事前查阅了资料加之曾进行过的实地采访,写出有关科加寺的史料,否则短时间里真无从下手。

图:科加寺周围的雪山

图:科加寺周围的雪山
看着科加寺周围环绕的雪山,你会真实的感受到,这里真的是一个雪山环绕的地方,到处都是雪山,分不清楚东南西北。
参观万科加寺以后,我们回到了普兰县城,已经是上午10点多了,我们来到了普兰国际市场。普兰自古以来就是高原西部的重要对外贸易通道,现为国家二类口岸。既然来到普兰,就不要漏游具有普兰民俗代表性的科家村。再沿村走8公里,便是中尼边境的协尔瓦。协尔瓦村隔河与尼泊尔相望。每年夏、冬季,尼泊尔商人在普兰“国际市场”逗留做生意,夏季,尼泊尔商人拉着泊来品如法国香水、印度香等从这里入境,在冬季前,再将收购的羊毛和羊带回尼泊尔。衣着艳丽的尼泊尔姑娘堪称普兰一景。这里既能看到尼泊尔、印度有钱的朝圣人,也能看到衣衫褴褛的尼泊尔背夫,使普兰具“国际性”色彩。
我们到来的时候不是国际贸易的旺季,也许很多人会很失望,这里号称是国际市场,却破破烂烂。这里的商普里的东西大多带有浓厚的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

图:普兰国际市场

图:普兰国际市场里一家商普的商品
从普兰国际市场出来以后,已经接近中午11点了,由于这里仍然使用的是北京时间,中午11点大约上相当于内地的上午9点,我们向着下一个目标---扎达出发了。而在出普兰县城的地方,我们下车尿尿(呵呵,在这里大部分是无人区,就随地解决了),却有了新的发现。
我们在旁边的山体上看到了一座残破的寺庙,而我在随后的路上从资料和书上才得知,这座寺庙有着及其传奇的色彩。

图:甘丹才旺修为赎罪而建的贤柏林寺(西藏的悬空寺)
上一章我们讲到了阿里三围的来历,吐蕃王朝的末代王孙吉德尼玛衮被迫出走阿里,却开创的一片新的天地,他的三个儿子分别被封封在三个地方(普兰、扎达、日土),被成为阿里三围的开创者。而经过了数百年的岁月,昔日的兄弟各自建立了各自的王朝,而他们的后代经过岁月的流失,亲情越来越淡薄。
由于各自的地理环境不同,周围的政治形式不同,国家与国家之间逐渐有了摩擦。特别是被封封到日土(彩云环绕的地方),由于距离他的两个兄弟比较遥远,交流和来往越来越稀少。数百年后,古格王朝和拉达克王朝日渐强大,而普兰被古格王朝所吞并。在日土建立的拉达克王朝以列城(今克什米尔高原)为中心发动了数次对古格王朝的大规模侵略的军事行动。
我们再来重新回顾一下那段阿里开创和纷争的历史(关于古格王朝的历史后面再讲):
============================================
藏王朗达玛的孙子吉德尼玛衮带100骑士逃到布让,也就是后来的普兰,娶了当地部落头领扎西赞的女儿,在阿里一站住了脚。后来,他在离别人世前,将扩展了许多的领地分封给了三人儿子。大儿子贝吉衮领"湖泊围绕之地"的芒域(今列城,日土),后来建立了拉达克王国;二儿子扎西衮领"雪山围绕之地"的布让(今普兰);三儿子德吉衮领"岩石围绕之地"的象雄(今扎达),后来建立了古格王国。这三个小王国的属地西藏史称"阿里三围"。后来,德吉衮吞并了象雄四周的许多小王国,建立了北至班公湖地区的日土,南到普兰的古格王国。
============================================
如前所述,拉达克王朝与古格王朝的创立者本是亲兄弟。但三弟德祖衮选择了北方玛隅建起拉达克王室后,由于地理遥远与两位哥哥交往渐疏,终至后代反目成仇,屡动干戈。十七世纪三十年代灭古格后,举兵东进,侵犯后藏,达赖政权不得不出兵反击。
此时的甘丹才旺身为清朝敕封的西藏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蒙古汗王的兄弟,也是出家僧人。应召出山时还了俗,亲率三千名蒙藏骑兵西征。由于他的军功,他成为阿里人有口皆碑的最著名的'英雄人物,他的传说堪与格萨尔王相媲美。由于阿里近代史上没有更值得一说的业绩,阿里人至今仍津津乐道。
甘丹才旺骁勇异常,拉达克人闻风丧胆,一将落荒逃回列城,正在召集残部时,甘丹才旺从噶尔的扎西岗一箭射中了该将的头盔。有人问你是神还是人?甘丹才旺说,我是人,但衣冠穿戴与众不同。于是拉达克人摹仿甘丹才旺的穿戴据说直到现在。
心服口服的拉达克人送来许多杏干,甘丹才旺又转呈给藏政府。拉萨人不知来历,想当然地以为阿里所产,取地名阿里是"甜山"的意思。
甘丹才旺驱逐拉达克主要赖于三场战役。在向藏政府的战况报告中,甘丹才旺描述了三战役的情况:第一次战役在雪山环绕的普兰,歼敌像"拔一根毛一样"容易——普兰,即一根毛之意;第二次战役在岩石山环绕的扎达(扎布让),歼敌则像"拔一根草一样"容易——扎布让,一根草;第三次战役在湖水环绕的日土进行,歼敌较为困难,像"啃骨头"一样——日土,啃骨头。
——这是有关"阿里三围"之名由来的又一种解释。
阿里百姓与屡屡进犯的拉达克人不共戴天,杀死拉达克俘虏无数。在普兰多油乡,建有三座佛塔,名"崩莫切",意指塔下埋十万人,为死者超度。虽已残破但该塔犹存。
甘丹才旺此前为僧人,率兵征战的需要才还了俗。虽然战功显赫,终是杀人如麻。于是战后在普兰县城建一贤柏林寺以赎罪。
============================================
而我们无意中看到的正是这座有着传奇色彩的贤柏林寺,如今已经是残破不堪,无人问津了,不禁感慨容颜易老,岁月无情啊!
而我们向着下一个目标,真是我们这次行程的中心---古格王朝的中心---扎达出发了。
咋达布热寺---莲花生大师创建
由于从普兰到扎达一天之内无法赶到,我们不得不在门士度过一夜,而同伴刚刚在普兰有所缓解的高原反应,由于海拔的提高,又开始加重了,门士的海拔大约是4500m。
我们到达门士的时候大约是下午6点左右(大约是内地的4点左右),同伴头痛,早早休息了。而我一人到炉边烤火,和其他人闲聊之际,得知这附近有一座寺庙,而一个日本学生已经徒步去了。于是我就央求司机师傅带我去看看,而司机师傅很不情愿,说油费太贵,最后还是经不住我的恳求,带我过去了,去的路途中看到了那个日本学生正在徒步往回走。
而这座寺庙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它竟然是莲花生大师创建的,叫咋达布热寺。咋达布热寺离门土西南约10公里,属于宁玛派寺庙,规模不大,但很有名气。原因是寺前有酷似男女生殖器的石头,是当地人生殖崇拜的对象。另外山脚下还有一个修行洞,传说这里原来住着一个土著神灵,叫多吉帕姆,后来被莲花生降伏,皈依佛门。寺旁还有一片石林,石头自然风化成五百罗汉造型,周围遍布着白色大理石一样的石灰石,称为泉华地貌,据说可以祛病水灾。
当地人还有转咋达布热山的习惯,咋达布热山周围共有三圈转经道。当地流传这样的说法:不转咋达布热,等于没转冈仁布钦。
图:咋达布热寺
图:咋达布热寺
图:咋达布热寺
图:咋达布热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