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挺导师拒绝最牛高考作文考生
(2011-11-07 22:09:18)
标签:
何崝当今中国黄蛉甲骨文学问教育 |
分类: 教育杂谈 |
凭借甲骨文,黄蛉成为“2009年最牛高考作文”的缔造者;凭借甲骨文,他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还是凭借甲骨文,他在两年内实现了从三本到一本的“两级跳”,得以在四川大学接受一对一的教学。然而这一切,都在昨天戛然而止。64岁的四川大学返聘教授、古文字专家何崝教授表示,他就不是这块料,不是做学问的,非常浮躁。他吹起牛来比谁都厉害,很多书他都说读过了。像这样的一个学风,我们怎么能容忍呢?
不少人对黄蛉接受一次采访,吹一吹牛就遭遇教授的“罢工”不太理解。他们的理由是,年轻气盛、心浮气躁是年轻人的共性,面对黄蛉的吹牛,教授最应该做的是耐心教导,而不是轻率就“罢工”,导师这么做过了些。在笔者看来,人们之所以不理解教授的“罢工”,而宽容黄蛉的吹牛,根源在于对教授缘何“罢工”缺乏全面认识。导致何崝教授“罢工”的,并不是黄蛉偶尔的接受采访行为,而是透过采访暴露无遗的浮躁的学风,这才是何崝教授最不能容忍的。
无暇去分辩教授“罢工”的对错,我所关心的是,何崝教授此举本身就反映了学问者的必备素质,坐得了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方能做得好学问;反之,哪怕你再优秀,潜力再大,离开了坐冷板凳的心境,到头来恐怕只能落得个当代的“伤仲勇”。古语说的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把这句话用到这里的意思是,找一个或培养一个能够认识几百上千个甲骨文字的学生容易,但要从这些学生中找到一个做学问的料却异常之难。这不是说做学问一定很难,而是说天赋和潜质固然重要,但真正成就一个人的,主要并不是天赋和潜质,而是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受常人难以承受的“苦”。
把话再扯远一些,当今中国之所以培养不出学富五车、造诣极深的大师,根源不在于咱们中国没有一流的原料,而在于缺乏对这些原料进行精加工的一流设备、技术和管理,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培养一流人才的土壤。那么,土壤从何而来,显然不能从国外空运过来,而只能自我历练,自我培育。现在,既然已经有教授以他的实际行动——“罢工”来展示这种土壤,对吹牛的学生实施“零容忍”,我们则没有理由不力挺。
尽早让浮躁走开方能维护学门清静。不管教授“罢工”事件的最终朝哪方面进展,也不管黄蛉最终会不会失掉先前的光环,我们都应该坚持的是,学问面前的原则比什么都来得重要。对于学问,时时刻刻都要讲究能者居之,委屈求全虽然能够挽回一时的面子,但丢掉的却是做学问的大体。如果注定不是做学问的料,那还是干脆早早放弃的好,因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培养一个庸者,就必须放弃另一个能者,其机会成本可以说是以牺牲数十年后的某一个大师级人物为代价的。孰重孰轻,不辨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