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体育不为拿金只为健身
(2010-12-01 09:19:08)
标签:
健康印度国民体质全民健身金牌杂谈 |
分类: 异域风情 |
一边是在亚运、奥运等国际重大赛事上摘金夺银,一边却是国民体质一代不如一代,片面服务于金牌的畸形体育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一斑。在这里,奥运、亚运上夺得的金牌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些金牌的夺得以及竞技体育“强国”的名分在多大程度上感染和施惠于国人,使国人体质和金牌多寡保持同步。至少从目前来看,这些闪闪发光的金牌不光没有正作用于国民体质,反而拖了国民体质的后腿。 国民体质的下降,尤其是青少年体质数十年下降,恰恰是我们的全民健身运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说明,受举国体制的影响,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支出只顾及到了竞技体育投入,却枉顾了全民健身,于是就造成国民体质与金牌数量的逆向行驶,最终使得我国运动员在国际重大赛事上勇夺的金牌沦为一种讽刺。 其实,竞技金牌大国和国民体质小国的这种“异形合一”还暴露出了一个重大问题,举国体质不光人为制造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失衡,而且还滋养了这样一种社会“风尚”:体育(健身)是国家的事,和自己无关。一方面,地方政府把本应该投入到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有限经费大量投到各级体育代表队身上,造成全民基本无处健身;二是各级政府对于金牌的重视程度明显超过全民健身,使得后者长期处于被边缘状态,没有了阳光雨露,全民健身自然就有枯蔫的危险。 也许有人会说,中小学生缺乏锻炼是因为功课太紧,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其实不然,这是因为,中国学生并非缺少锻炼的时间,而是把本来可以用来锻炼的时间花到了上网聊天、玩游戏和看电视上面。这等于是说,受现有举国体制的影响,体育(健身)是国家的事已经深入到全民(尤其是中小学生)的骨髓里边,这才是最可怕的。 我们现在迫切应该做到的是,以革除体育(健身)是国家的事为出发点,树立体育(健身)是自己的事的健康风尚。这需要我们做到两点,一是重新审视金牌的作用,摒弃唯金牌至上的思路;二是要像曾经和现在重视金牌那样重视全民健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