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替志愿服务沦为形式感到悲哀

(2010-05-05 14:30:25)
标签:

奥运

志愿者

功利性

个人诚信

志愿活动

福利院

教育

分类: 教育杂谈

志愿者到社会福利院或敬老院做志愿服务,陪老人聊天解闷,缓解独居老人们的寂寥,本是好事。但最近,佛山市福利院的老人们却因此而烦恼不已。每到周末,有时一天要来五六批志愿者,为了接待他们,老人们都感到身心疲惫。据福利院方面介绍,到福利院来服务的志愿者,最多的时候每天有十几批。“五一”期间,佛山市福利院志愿者又“爆棚”,51日就有5批志愿者前来服务。

福利院遭遇志愿者“爆棚”现象绝不止发生在佛山一地,在其它地方,类似使老人们“被服务”的现象也一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此一来,志愿服务就从字面上的“志愿”蜕变成了一种外在形式,徒有其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志愿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沦为形式的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志愿服务通常是被组织的。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被组织到社会福利机构进行志愿服务,这样虽然有利于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但正因为多数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是被组织的,而不是真正志愿的,于是导致他们的志愿热情并不是很高,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敷衍了事,把志愿活动当成走过场当然在所难免。这样一来,既起不到志愿服务应有的服务功能,相反还会令被服务对象感到难堪甚至反感,最终适得其反。

第二,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往往别有用心。我们到福利机构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本义是为了体现对老年人的关爱和社会大家庭的和谐,而现实是,一些学校或企事业单位组织此类活动通常带有其它功利性目的,比如为本单位的文明创建加分,希望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或者收到福利机构的表扬信、锦旗等等。也就是说,组织志愿服务只是其表,背后的功利性目的才是真正目的。

第三,志愿服务缺乏制度规范。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之所以把志愿服务当成是一种应尽义务,主要是因为在这些国家通常都有一系列的规范来推动志愿服务,比如个人诚信体系的建立等等。美国社会上还有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志愿服务时间长、表现特殊的人,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会更被看重或被优先考虑。美国开办慈善机构的人很多,政府对慈善机构实行减免税政策,这都有利于使乐善好施成风。反观我们,志愿服务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人们从事志愿服务仍然停留在自发的层面,而不是打心底把志愿服务当成是公民职责,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志愿风气的养成。

     所以,要扭转志愿服务成为一种形式的不良局面,我们就必须还原志愿服务的“志愿”本性,端正从事志愿服务的动机,完善志愿服务的规章制度,也只有这样,志愿服务才不至于落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0年05月04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