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于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扩招的关系成为了本次全国两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我虽然不是代表委员,但我也要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许多委员代表们都说,大学生就业难与扩招不能画等号,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但同样不容否认的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扩招也不是丁点关系没有,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儿的陌路人关系。在我看来,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破鞋子里渗入的砂子,如果不是因为事先鞋子破了底,路上的砂子怎么可能跑到鞋子里面去呢?就业难与扩招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鞋子破了底固然不是砂子进入鞋子里的唯一因素,但的确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发生在连续数年的大规模扩招以后,适合大学生所从事的就业岗位又明显的供大于求,在这种前提下,大学生就业难与扩招无关的观点显然站不住脚。
另一方面,这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持续数年的大规模扩招打破了就业结构的平衡,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观点,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结构性失业。所谓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就业岗位供应总量少于需求总量,南方许多地区年复一年的“民工荒”是最好的例证,而是广大大学生的职业诉求与市场供应相去甚远。不难想象的是,一个经过16年甚至更长时间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会情愿做农民工吗?
古语说的有,“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上帝都有可能犯错,天下谁能够保证自己不犯错呢?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对于错误的态度。有的人敢做敢当,勇于承认和承担错误,所以“亡羊补牢,尤未迟也”;而有的人一心想着要推卸责任,功绩是自己的,错误是别人的,打死也不肯承认自己犯了错,所以最终因小失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令人失望的是,教育部在对待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上,仿佛更倾向于后者。正确的心态是成功的前提,没有正确和积极的心态,又怎么可能产生积极而健康的结果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