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是被折腾死的
(2008-10-22 17:53:23)
标签:
高考素质教育万能论教育制度中国教育 |
分类: 教育杂谈 |
十年中,江苏高考方案经历了4次变化,用了5个方案,每一次变动,都让老师和学生们感觉有些无所适从。而这样的变动频率,在全国也是极其罕见的。更让老师们觉得揪心的是,今年高考方案遭到这么多的非议,看来明年的高考方案肯定会有新的变化,他们,又要面临新的适应。
毫无疑问,江苏高考十年4变用了5个方案的出发点在于素质教育的推行,是想借高考这根指挥棒达到引导基础教育教学的目的,然而,决策者们或许没有想到的是,拿高考这种应试教育的极端手法来推行所谓的素质教育是不可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的,也就是说,借高考来促进素质教育从刚开始就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因而不可能获得成功。
高考是什么?从本义上来讲,高考只是一场考察学生学业水平的选拔性考试,它只是我国教育制度的极小一部分,是考试制度的一种,而不是教育制度全部内容,只是教育体制的一个小小的环节,而不是教育体制的本身,而人们的普遍认识却把高考当成了教育制度的整体,一叶障目,所以不见泰山,在这种生态环境的影响下,高考难免不被歪曲与误读,被作为素质教育的救命稻草加以利用。特别是高考还具备一考定终身的特点,就使得高考万能论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存在和发挥可能。
然而,与现阶段我们推崇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相去甚远的是,高考作为一项考试本身无法承载考试检测本身的作用,也就是说,高考不可能超越考试的测量范畴,而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这里有必要重申一下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那就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不仅擅长考试,更擅长于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不仅擅长死记硬背,更擅长于思维创新。显而易见,素质教育的这些要求都无法通过高考这根指挥棒来实现。
高考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是万能的。它只能运用有限的科目考察学生有限的知识面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部分能力,不管是"3+2" "3+小综合""3+大综合" 模式也好, "3+1+1"、"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也罢,都只能从某一侧面、某种程度上、一定层次上考察学生的学业水平,不管高考如何改革,考多少科目,科目之间如何组合,都无法实现从"有限高考"向"万能高考"的飞腾与嬗变,哪怕高考哪一天脱胎换骨做到了所谓的"万能",高考也就不成其为高考了,而成为了一种综合评价体系。
就在去年,浙江省也做过一件近于荒唐的事情,该省规定修马桶、做凳子、换灯泡这些作为高中新课改的重要内容纳入会考科目,不得免考。毫无疑问,浙江也同样犯了类似考试万能论的错误,把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考查与基本生活技能的具备混作了一谈,因而是不可能得到广泛认同的。
现在的问题正在于此,绝不是在考试科目上纠缠来纠缠去,把有限的精心用来折腾老师和学生,这样既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也不利于教育公平向更高层次迈进,而应该在现有高考选拔体系之外另起炉灶,通过对现行高考制度进行有益修正和补充,建立起包括高考评价之外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把高考定位为"有限高考",高考方案才能够获得实质性的进步。否则,一切都会是惘然。
进而言之,应试教育之所以得不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并不是考试本身的不必要、不科学、不合理,而是考试定位的异化和考试功能的无限扩大化,使得考试承担了本不该承担的额外责任,也就是让考试办了它不可能办得好的事情。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把强化考试的地位和作用,丰富考试的范畴和内容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提和救命稻草,应该通过弱化考试的职能使素质教育获得可以自然滋生的土壤,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