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燕子北飞
燕子北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598
  • 关注人气:8,7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企领导的公务员身份利大于弊

(2008-08-24 12:06:39)
标签:

行政级别

国企领导

领导人

公务员

上海

财经

分类: 经济随笔

上海近日规定,今后,上海市管产业类、资本经营类、金融类国企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部分市管国企将探索试行外部董事长制度,同时取消企业领导人员的行政级别,不再保留公务员身份。(8月22日《东方早报》)

现实情况是,尽管目前上海大部分企业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决策层与经营层尚未真正分开,企业领导人员仍延续党政机关干部的管理办法,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国企呈现出政企不分、决策与经营不分的普遍症状,企业管理机制不灵活,缺乏活力,从而导致企业难以跟上市场节奏、竞争力下滑和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基于这一现状,实施包括推动国资跨区域重组、加速国有资产证券化、试行外部董事长制度等措施无疑十分必要。

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虽然说国企领导人的公务员身份和行政级别备受诟病,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国有企业官本位的产生,但却不是现阶段对国企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内容。原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国企领导人的公务员身份和行政级别并不是政策赋予的,而是国企的国有性质决定的。国企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国企领导人有别于其他企业领导人,他不仅应该是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也同样应该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和监管者。其实,不独国内,包括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国企领导人也同样拥有公务员身份。

第二,取消国企领导人的公务员身份和行政级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关系到国企领导人的既得利益,这使得这一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遭到不少阻碍。更重要的是,取消国企领导人的行政级别并非没有先例可循,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早在数年前,我国的一些地方就在事业单位当中推行同样的制度,结果怎么样呢?几年过去了,很多都不了了之,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还是那行政级别,单位领导人的身份还是那公务员身份。

第三,取消国企领导人的公务员身份和行政级别不如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问题并不是其领导人的身份和级别问题,而是国企的“开放性”和“市场化”不够等问题,国企没能突破以行政性行业控股公司为主体、国企之间相互持股的旧瓶颈,于是导致国企的危机意识不强、竞争力不够等现象,从而影响到国企的生存与发展。而之所以造成这一现象,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国企没能够从充分竞争性行业中退却出来,加入到高风险、高投入、低回报和公益性领域中去。换言之,国企的根本性问题不是企业领导人的身份问题,而是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赢利思路问题,是否做到了公共利益至上,而不是企业利润至上。

在推进国企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上,我们注意到了企业经营制度、领导人管理体制等微观领域存在的问题,却忽视了企业经营领域和方向等宏观层面的问题,应该说,这才是国企改革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简而言之,国企改革不妨从微观调整向宏观战略转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