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两会先后闭幕,一直关注着两会的教育界知名人士、白云区政协委员信力建在接受采访时称,应允许县自办大学,中国有2200多个县,如果每个县有一间大学,至少可以增加2000多间大学,这时中国就真正把教育搞上去了。(《新快报》1月27日)
这是一个近乎荒谬的命题,其荒谬之处不在于对中国教育质量高低与否的判断,而在于县办了大学,大学多了,中国教育就搞上去了的论断。诚然,中国教育质量不高,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可以这么说,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虽然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高等教育的质量却没有相应提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倒退的态势。
由此看来,我国教育有没有搞上去,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大学数量的多寡,有没有县办大学,换句话说,教育能不能搞上去,与大学的数量没有直接联系。并且,按照物极必反的原理,当大学的数量超过临界点的时候,每增加一所大学不仅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相反,还有可能起到负作用,进而拖教育发展的后腿。当前,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粗放
型增长势头依然未能获得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当高校的容量继续扩大,而生源面临计划生育所带来的持续紧缩的时候,我国高校的总量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至少在未来几年内,高校必将面临新一轮的大规模淘汰。因此,在这种前提下,如果依靠县办大学,进一步扩大大学规模的方式来提高教育质量,无异于天方夜谭。
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质量不高,还与大学的办学主体过于单一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一流大学除了极个别公立的之外,绝大多数都属私立,这虽然与西方国家的国情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私立大学较之公立大学有着更加自由的教学研究环境和更为民主的管理模式,而这些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反观我国的大学,"学官""学阀"现象层出不穷,为师者不比教学能力,却在行政级别上相互较劲,学院争相改大学,大学争相上"副省级",于是,与其说是在办高等教育,还不如说是官场的翻版。
眼下,如果说一定要通过开办新大学来把教育搞上去的话,那么,办学主体绝对不应是县一级的行政机构,而是真正把教育当作是关系民族兴衰的事业的教育家。教育从来都不应该是唯利是图的产业,而应是掺不得半点砂子的事业,也只有从根本上剔除了教育的"官性"和"经济性",更多地体现出教育的"民性"和"事业性",教育者都能够把教育当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办,教育才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简而言之,我国教育能否搞上去取决于行政色彩的浓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