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正一鹤道人
正一鹤道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869
  • 关注人气:2,6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道教神霄雷法的内炼

(2013-01-23 22:14:19)
标签:

神霄雷法

雷法

修炼

守戒

杂谈

分类: 正一法坛

明月清风作

 

 中国道教神霄雷法的内炼

 第一节  持戒

    炼气是雷法的第一要务,但炼气的先决基础是执持戒律.元卢真
人万宗师说:"凡欲行持,先服先天祖气,点化一身凡胎之气,盖此先天
祖气 乃鸿濛大道之根,当於浑沌未分以前求之,万法千门皆始於此也
...既得祖气入身点化凡渴,然后可以行持"(<雷法议玄篇> 第十).王
文卿更明确指出一个修行人必须要达到阳神脱窍,长生久视之后,才
能够进一步去追求兴云致雨,役电鞭霆,济人利物,因此,他要求道教
的修行人在平常的时候就必须有著实的内炼的行持,"静坐端默,久久
行之,日积月累,精气神自然混凝"(<王先生家话>第十一).
    学道之士首先应当洁身向道,自愧得生为人,"每日焚香稽首,皈
依  太上大道三宝,首陈以往之愆,祈请自新之祐"(清微道法枢纽 第
十二),还要"披阅经典,广揽玄文"(同上),以提高自身的道学素养.
    戒行的受持是修道的基础,缺乏持戒的修行,其实质就是邪行.因此,
修道人应当"摒除害人损物之心,克务好生济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
求真,精严香火,孝顺父母,恭敬尊长,动止端庄,威仪整肃,勿生邪淫
妄想(同上).<道教义枢>认为戒"能解眾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又能
防止诸恶"(同上).
    道教的'戒'往往与'斋'合为一体,统称'斋戒',其种类颇为繁多
,有太上老君五戒,八戒,初真十戒,元始天尊二十七戒,三堂大戒,此
外还有六十戒,一百二十九戒,三百戒,一千二百戒.<<玉清经>>的<本
起品>中说:

      戒有多种,人亦多品,上品之人,身先无犯,亦无所持,中品之
      人,心有上下,观境即变,以戒自制,或受十戒五戒以自防护,下
      品之中,或受千二百威仪之戒,以自防护,令无逸越,下品身同
      禽兽,虽有人形而无人心,纵受其戒,终无所益.(云笈七籤 卷
      之三十八)

道教基本上清楚地看到戒律对上善之人与大恶之徒是可有可无的,但
对大多数有心修道的人来说,却是绝对必要的.因为持戒可以防止邪
思妄想来干扰日常的修炼活动.王惟一更将戒行看作是道士行变化
驱鬼神的先决条件.他说修道人日用平常必要在德行上光明磊落,无
所欠亏,然后才能"济贫救苦,积功累行,自然感动天地,神钦鬼服",也
要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的去"坐役雷霆,呼风唤雨",如其不然,终
究只是"以邪召邪,以鬼召鬼",故萨真人云:道法於身不等闲,思量戒行
彻心寒,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入酆都初世难"(道法心传 第十二).诚哉
斯言!

      第二节  存诚

    对重视行符的道教雷法而言,'诚'之一字极为关键.白玉蟾
将'诚'看作入道必由的路中之路.他说:盖'道'乃天地无为之称,即人
之真常也,诚者端恪不移,无妄之理也,故以无妄之质,而入於真常之
道"(玉枢寳经集註 第十七).'诚'可以证入道体,而后可以行之於外.
因此,在道教雷法中"有诵咒者,有事神者,有朱墨者,有神变者"(清微
道法枢纽 第七).这些法术都可以役驭自身的神气来行变化万物,但这
样的神通力必须依靠'诚'来完成.诚於中,自然灵於外,因为只有'诚'
才能感召,也只有'诚'才能灵验.李少微说:"凡气之在彼,感之在我,
应之在彼,行之在我"(同上 第一).由於'诚'乃我之'诚',故我召而彼
应,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感召之机在
此(心之诚)不在彼"(同上).孔门的子思认为'诚'之一字贯通天道与
人道,他说:

       诚者天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圣
       人也".(四书集註 中庸第十九章)

不但如此,至诚还可以掌握天地生成变化之机制:

        惟天下至诚,惟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则能尽
        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则可以与参天地矣.(同上 第二十二章)

人而能参赞天地之化育,自然可以前知如神,故曰: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祸福将至,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故至诚如神.(同上 第二十四章)

因此,道教雷法修持能够存其诚而勿自欺,自然邪思妄想清除殆尽,所
以说:"诚则明"(同上 第二十一章)."明"指的正是元神真意,也就
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当体.存诚即是再体现自己的元神真意,所以,行
雷之士"莫问灵不灵,莫问验不验,信笔扫将去,不起一切念"(清微道
法枢纽 第一).这种不期然而然的'灵之於外'正是'诚'的表证.李少
微说:"

         诚不至,则自信不及,自信不及,则二疑之心生矣.二疑之心
          生,则中无所主.中既无所主,何以感通?(同上 第五)

诚则有信,那么,'信'是个甚么东西呢?'信'不是别的,正是吾人身中
的'心',是吾人仁义礼智之所归趋的'心'(註一),此'心'不是精神意
识,而是'先天真一之气'!清代道士刘一明说:

         以仁义礼智而归於一信,即以仁义礼智而归於一心也.亦即
         以仁义礼智而归於一中也.信也,心也,中也,总一气也!一
         气流行,五元五德凝结不散,浑然太极.(周易阐真 卷首)

要有了'先天真一之气'才叫'信',才叫'中',才叫'诚'.也要先有了
'诚'於中的内涵,才能灵於外.行法之人若无诚无信,也就是没有先天
真一之气,最终必然单纯依靠纸笔朱墨,或外在鬼怪神灵附身,这样的
人也必然忽视自身脚踏实地修炼,这就是近代道教日益衰败的根本原
因.因此,作为一个道教的行雷之士,他应该知道:

        我是口是敕是将,勿疑此的言也.凡发用之后,我道了便是,
        何必生疑心.疑心生则诚不至矣,以求其应,必不能矣.祖师
        云:心虚意会,此心即道,平居暇日,持念守真,一点灵光,通
        天彻地,圆陀陀,光烁烁,会合至宝於明堂玉京之室,薰蒸一
        体,表里洞明.无事之时...偶然拈出,妙用非轻,福祸吉凶,
        了然指掌,不须探问,自然应矣.(道法会元 卷四第八)


註一  孟子曰"仁义礼智根於心"

参考书目

<万法议玄篇> 万宗师著
<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
<清微道法枢纽>
<道教义枢>
<云笈七籤> 张君房编
<道法心传> 王惟一著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註> 白玉蟾集註
<四书集註> 朱熹集註
<周易阐真> 刘悟元著
<道法会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