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辛罗滨
道教是我国古老的宗教,是源于古代社会的宗教意识与民族文化而行成的一种中华民族本土宗教。追溯道教的思想渊源,可谓“杂而多端”。最早可上溯至远古时期巫文化,继之是战国时期的神仙信仰和神仙方术,再次是西汉之初的谶纬神学和黄老思想。可以说,“道教是我国古代社会鬼神崇拜的延续和发展。古代巫祝的占卜、祈祷,方士的候神、求仙等,皆为道教所承袭。道教所崇奉的天神、地祗、仙人,莫不由历代相沿流传而来。从道教的教理教义来看,我国古代社会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及谶纬之学等宗教色彩较浓的思想,也都是道教神学理论的思想源泉。道教所宣扬的规戒科禁,亦即宗教道德,也不外乎封建社会儒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因此,我们说道教所蕴含的文化性质是非常具有汉民族宗教意识与文化的特质。
春秋战国前后,百家争鸣,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鼎盛的时期。道家思想经秦汉之际,在经历了秦灰楚火之后,其学术思想形成以黄帝、老庄为主的道家思想。在两汉时期由于政治社会的演变;也基于对神仙方术迷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道教这一宗派形式应运而生。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张良的八世孙张道陵于蜀中正式创立五斗米道。相传张道陵在鹤鸣山接受太上老君所传的法印、符箓、法剑后,奉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设立了二十四治,这代表道教教团正式宣布成立了。后来张道陵的儿子张衡子承父业,道教内称之为嗣师。张道陵之孙张鲁(即三国汉中张鲁)在汉中“以鬼道教民”。后来张鲁被曹操打败,投降后被拜为镇南将军,张鲁的独生子都封为列候。据史料记载,张鲁的后世子孙又南迁至江西于龙虎山中正式形成天师道,后世子孙绵延,历宋、元之后,始终受朝野的尊敬,成为龙虎山正一派的张天师世家。元代时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受封为“正一教主”,逐渐成为江南道教领袖。而张氏家族也成为与孔子世家并称的的两大中国文化世家。
道教所标榜的神仙之学,都必以立德为先。尊奉老子《道德经》。在道教发展过程一直以忠孝之道为修行之本。即使不谈神仙之学,凭做人的德行来标榜,以好的德行来为人处世,这样的教化又何尝有害世道人心呢?而这点也许正是道教历经千余年而兴盛不衰的原因了。可以说“道教”,就是净化心灵之教,教人行善修行,度脱轮回的道德之教,真理之教。
在其产生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许许多多传统的思想文化都汇集在道教文化当中,道教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道教的内涵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之中,因此,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之一。但不同于儒、释二教,道教在其发展的历史上形成多种教派,如正一教、全真教。又根据特点形成符箓派、炼养派、方术派等。其宗教思想深蕴复杂,包含神仙学、天文学、生命学、医药学等学科,不可不说是深蕴复杂,蔚为大观。
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看下来,道教历经唐宋明时期的辉煌发展,产生了诸多宗派教义思想,也产生了很多著名道教大师如吕洞宾、王重阳、丘处机等。但至明末清初后道教思想逐渐变得狭隘,渐至没落,这本身不是道家的学术思想的问题,而是后世的一些“道士”之流,随意“杜撰”道教经典,随意了道教歪曲教义。不像佛教禅宗那样直指心性,更易被社会及知识分子所接受。更有一些民间信仰依附道教多神论体系而发展,产生对道教不利的影响。
目前我们现实社会中虽然只要一提到道教,人的思想潜意识当中便会浮现出戴个长搭巾的小方帽,留两撮小胡子,手拿一个拂尘的道士形象来,而这个形象又无异于街头的骗子,装神弄鬼、算卦看香的封建迷信来。殊不知,道教文化对我们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道教是非常重视科学文化的一种宗教。道教非常重视天文学、我们日常农耕生活当中的五候、六气、二十四节气这些都是道教宇宙自然观演绎出来的。道教炼丹术对化学、火药产生了推动。我们日常食用的豆腐也相传是道士在炼丹术中发明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传统民俗的很多节日都与道教有关。腊月的送灶神、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五月初五的端阳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等等无不是由道教思想所形成。道家把阴阳、军事、农业、医药等等许多自然科学的东西全部归在道家的学术思想范围之内。就拿医药来说,过去中国的医学理论基础,完全是由道家的学术思想演化而来,那些太极、八卦、天干地支与五行并不非迷信,是我们古人最质朴、最高深的哲学思想,只不过因为我们不了解,不懂,而又生活在道家与道教的学术思想之中太久的缘故。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道教与一般的宗教不同,其宗旨是追求长生不老;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得道成仙;它注重的是现世的幸福,主张人要活得适意、洒脱,超尘脱俗,高雅飘逸。道教的这些思想,很迎合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失意的时候,他们的灵魂便亟需一个道教这样的栖息地。所以,很多文人士大夫都信奉道教。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家族是信奉道教上清派的大氏族,王羲之本人更对道教有着深厚的信仰,留下与道士"换鹅书贴"的故事.
唐代诗人中更有多人信奉道教。如王勃便“常学仙经,博涉道记”(《游山庙序》),常常叹息“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梦见自己成了仙人(《忽梦游仙》);卢照邻则“学道于东门山精舍”,还到处乞讨银两和药石来炼丹(《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值书》);大诗人李白更是“清斋三千日,裂帛写道经”(《游泰山》六首),连做梦都想着羽化飞升:“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旧居》),得到“诗仙”的美誉。
历代道士中又很多精通书法、绘画艺术、音乐艺术、医术的大家。如著名画卷《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就是全真派道士;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医学家傅山亦是道士。这些高道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后人留下丰富的遗产。道教的思想也对这些文人产生艺术灵感,推动了他们的艺术创作。
道教重视自然环保,提倡“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应和谐相应,道士在追求修炼的长期发展中留下诸多洞天福地。道教重视养生,认为生命是可以通过炼养而得到健康长寿,以保天年的。可以说道教中有很优秀的思想文化还没有得到如法地、广泛地弘扬与推动。
所以目前深入挖取道教传统思想文化中积极的一面,是非常有利推动当今社会和谐的发展,有利于民生的安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