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礼仪知识(第一集) 辛罗宾道长编辑整理
(2011-10-25 16:45: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法门开示 |
道教礼仪知识第一集
辛罗宾道长编辑整理
1、什么是道教?
道教以黄老之“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为教主。以《道德经》、《度人经》等为主要经典。“道”者,天地之源,人性之本,万物之根,仁德之质,自然之理;“教”者,传授、引导之意。“道教”,就是净化心灵之教,教人行善修行,度脱轮回的道德之教,真理之教。
2、我国道教是怎么形成的?
我国道教的形成至今已有1970余年的历史。创立者是东汉时期的张道陵在鹤鸣山、青城山等地设立24治,标志着道教正式形成教团组织。后来张角在河北创立了太平道,但是并不是正统道教教团。公元4世纪以后,在一些杰出人物的努力下,道教在科仪、组织、经典、理论等方面都开始走向成熟。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道教又不断分出各种派别,遍布于中国各地。道教主要流传于汉族的民众之中,在一些少数民族如白、壮、纳西等族中也有流传。中国以外如朝鲜、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以及东南亚等地也有广泛的传播。
3、为什么说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
道教不仅为汉民族所信奉,也为许多少数民族所信奉。道教在其产生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许许多多传统的思想文化都汇集在道教文化当中,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道教的内涵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之中,因此,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道教对人类社会有哪些贡献?
与其它宗教相比,道教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不仅仅在于其讲述真理和人性的方式不同,使学者认识和实践真理的方法不同,道教的最伟大之处,是重视生命的可贵,认为天人合一,遵循人与自然地和谐。并阐明了道德(精神文明)的本质,为人类社会和万物的和谐,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中华传统文明深深的受道教文化影响。
5、什么是道教三祖?
道教思想起源于轩辕黄帝,乃尊轩辕黄帝为始祖;道教教义奠基于老子,故以太上老君为道祖;教团建立始于张道陵,以张道陵为教祖,是谓道教三祖。
6、道教哲学是根据什么学说来的?
道教哲学是由道家基于《易经》的道理而来,易之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两仪,而生四象,而成八卦。由阴阳二气变合,而生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气)。而此五行,布于十方,运于四时,化育万物,变化而无穷尽。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谓道之理,即太极阴阳的原理也。
7、全真教的创始人是谁?
东汉人张道陵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创立者,是正一派祖师。而全真教的创始人,则是金代的王重阳。因王自题其庵为“全真堂”,故“全真”派名自此始。
8、正一派教义有什么特点?
正一派的教义,总体上来看遵承老子“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但又有独到之处。尊崇神明,以修行内功,行符箓之法来度化世人,保佑国家太平,人民安定幸福,以斋醮科仪作为主要修行的手段方式,来积累功德。
9、正一派在历史上有哪些派别?
正一派是道教最早形成的道教派别,以龙虎山为发源地,后在长期的传播中逐渐形成上清派、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等。在元明之后这些派别又逐渐融入正一派中.
10、正一派在龙虎山有哪三大祖庭?
正一派在龙虎山的传递历史中逐渐留下三大祖庭,嗣汉天师府为天师居住的地方;正一观,为天师炼丹所在;大上清宫,为天师演道传法之处。
11、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生平是如何的?
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是天师道自祖天师张道陵创教二千年以来63位天师当中成就最高、对其后来的正一派道教、乃至民间教派影响最大的一位的天师。宋元佑七年(公元1092)十月二十日生於龙虎山蒙谷庵,到五岁还不会说话,一日,因听鸡叫而开口赋诗,曰:「灵鸡有五德,冠巨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次日竟坐碧莲花上。张继先九岁嗣三十代天师,十三岁即蒙北宋徽宗皇帝召见。公元1126年金人南下,张继先提笔作颂:「一面青铜镜,数重苍玉山,恍然夜舡发,移跡洞天间,宝殿香云合,无人万相闲,西山下红日,烟雨落潜潜」,颂毕,溘然而化,年仅三十四岁,首都汴京随即失陷,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16年之后,公元1141年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张继先天师示现真身於四川青城山,遇神霄派道士萨守坚於峡口,师传授符法,指点道妙,乃修书一封,并鞋履一只,令萨守坚送抵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当时甫嗣教还不到一年的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见之甚异,乃叫人前往泗洲,打开张继先天师藏蜕塋墓,只见鞋履一只存焉(事见《汉天师世家》卷三)。虽说早逝,然他修炼精湛,已臻化境,聚则成形,化则为炁,出有入无,变化万千,神形俱妙,与道合真,阴阳五行拘他不得,三界六道任其来往,且诗词文章,允为行家,实乃道教之真道人也。在道法上,他强调内炼真气的重要性,尝作<金丹诗四十八首>,展现其高妙脱俗之炼气造诣。
12、道教与道家是什么关系?
春秋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构建了道家的理论基础。道家形成后,自老子的学生杨朱开始,经几代人不断在“道”论上的研究和创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派。西汉末年的张道陵,根据“道”的理论,最先创立了实践“道”的理念的“五斗米道”组织,标志道教的正式创立;道家黄老学派和神仙派结合后,转入了对养生术的研究,逐渐地形成了内外丹生命学,把老子“道”的概念具体地用于养生和修炼。
道教与道家有着直接的关系。名称上,道教以“道”为教名;思想上,道教以道家的哲学思想为最高信仰,并据之构建了道教的理论体系;人物上,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成了道教的教主。
13、正一派是怎么样形成的?
正一派:原为五斗米道。元以后,为道教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等符箓派之总称,与全真道同为道教之两大派。正一道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不重修持;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相传张道陵称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教以正一新出道法”,又“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张陵之子张衡于东汉“永寿二年袭教居阳平山,岁以经箓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传说陵四代孙张盛徙居江西龙虎山后,为道教之龙虎宗,尊张陵为“正一天师”。唐宋崇道,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宋理宗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提举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龙虎山正一天师遂为各道派之首;元世祖命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正一道以张天师为道首,其道士可以不居宫观而有家室。
正一道的前身是产生于汉末的五斗米道,因入道的人需出五斗米而得名。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张角于中平元年(184年)二月率太平道起事后,同年七月,汉中地区张修也率五斗米道响应。
五斗米道以"治"为单位,天师为最高领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道教众,组织相当严密。它的宗教活动与太平道类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新入道的信徒名"鬼卒",成为骨干后,由他统领一众新教徒,则升为"祭酒",祭酒还负责在要道路口设立"义舍",为过往行人准备食物。祭酒讲解《老子》的记录名为《老子想尔注》。书中主张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城信、行善积德"的道诫,"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张修后被张道陵的孙子张鲁所杀,道教传统说法,以张道陵为五斗米道的创建人。张鲁在曹操远征巴蜀时受其官职封赏,随其到了内地,五斗米道徒几万户被曹操安置于长安、洛阳、邺城等地。五斗米道始在内地传播。很多贵族加入五斗米道,如王羲之,祖辈从汉魏之际即信仰五斗米道。此时五斗米道更名为天师道。
南北朝时,北朝有寇谦之,南朝有陆修静对天师道进行了改革。
陆修静出身于江南士族名门吴郡陆氏,他对道教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为了将当时的道经去伪存真,加以整理,他到处搜访道经曾经"南诣衡湘,九
隋唐时期,道教兴盛,正一道也即天师道逐渐融合其它符箓各派。宋真宗曾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其"先生"的称号,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赐号。宋徽宗时,第30代天师张继先极得宠信。朝廷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自从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正一派就取得了符箓派道教的统领地位。第39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并被授权常管全国道教事务。元代,龙虎山天师府权力很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宫观的经费供给和人员编制,它还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道士身份。
明太祖朱元璋赐第42代正一天师张正常"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自此,至第52代张应京,除第50代张国祥,代代天师都被封为大真人。43代天师张宇初曾以全国道教首领的身份,写下《道门十规》一卷,阐述了道教派流、宫观修整等问题。
14、道教礼仪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现仅将常见的敬神礼仪简介如下。
一、叩拜
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
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15
敬礼神像仪式,如:神像开光、神殿装饰、献神供品、敬香等,都属于供养的范畴。因道教敬神仪礼是伴随神像塑造就开始的,故我们先从神像塑造谈起。
(一)、神像塑造
神像有木雕、泥塑、夹苎脱空、石雕等多种。在雕塑神像时,要进行敬神仪礼。其仪式主要有二:
(1)择吉日良辰举行开工仪式。首先上供、焚香、诵经礼拜。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轻砍三个或七下,以示三请或表示赋予其三魂七魄。
(2)在神像雕塑(造)过程巾,还必须有“装脏”仪式,其用意是使神灵能贯注到神像中,让神像真正成为神灵依附的分灵身。如是木雕,在神像背后开一方穴达到胸前,然后择吉日良辰“装脏”。“装脏”的内容通常有:经典,它代表神灵和智慧;铜镜,象征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恶;历书、五谷,象征神明能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沉香、朱砂、雄黄,表示可以避邪;红、黄、青、白、黑五色线,以应五行俱全;金银珠宝,表示神明能佑人富贵吉祥;灵符、香灰,表示神通。
(二)、神像开光
神像塑好后,择吉日举行“开光点眼”仪式。事先准备好朱砂、白芨、金鸡(即雄鸡)、镜子、面巾、新毛笔等物。届时上供、焚香、诵经、念咒(念《金光神咒》)、焚表、诵念圣诰,由高功将神像上的红布取下,用新画巾为神像揩面,然后用新毛笔蘸朱砂、白芨和金鸡血的混合液点神像眼睛(也还顺便点口、鼻、耳,表示开窍),与此同时,在殿外由一道士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神像的眼睛中,以喻藉太阳的神光使神像能洞察人间。举行“开光点眼下仪式,旨在诚心祈祷神的分灵降临人间附之神像之上,使其成为具有通神启灵的分灵身,因此,其仪礼时分隆重。道教有—套专行开光科仪。
(三)、神殿装饰
神殿,亦称神堂或殿堂。为了增加神的威严与肃穆眺气氛,令人进入神殿后受感辣而顿生虔诚敬仰之心,还要在神殿内布置多种装饰。主要有华盖、幔帐、幡、幢、吊灯等。华盖,原为天子宝座上所用以盖覆头顶的伞盖装饰,《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后世道教沿用,悬挂在神像头顶上瑞,象征神的尊贵与威严。幔帐,悬挂于神像前,上面绣有白云、仙鹤等图案。幡,悬挂神象前之幔帐两侧。《太清玉册》卷五:“道家所用之幡,以表示天地人之象”。在神像前,还要挂等,象征神光普照。
(四)、献神供品
所供奉的神像就是神的分灵身,当时时予以供养。供,享献也;养,以饮食供奉也。其供品,平日为香、花、灯、水、果,此为常设之供品。做道场时则在前面五供的基础上,增设茶、食、宝、珠、衣五供,合为十供。供有一堂供、三堂供、五堂供、七堂供、九堂供几等。每五盘(或碗、或碟)供品为一堂。现今道观所献供品一般有茶(茶叶或茶水)果(水果或干果)、饭食(米饭或米制品)面食(馒头或面制品)、菜(青菜或干菜)。但供果禁李子、石榴、黑枣和梨,李子不供太上老君,石榴不供真武大帝。
神的供品,也要依礼摆设。其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一茶、二果、三饭、四菜、五馒头。献供时,先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致礼,然后轻放供桌上。供献讫,还要敬香、叩拜。
(五)、敬香
敬神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莫过于敬香。敬香,也称献香,世人多称烧香。敬香旨在“以香达信”,即以人的诚心通过香烟达于神明,所谓“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敬香有焚香、拈香两种方式。
焚香较为常见,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线香(或料香或藏)敬神的仪式。具体做法:(1)选三柱(支)香,不要断香。(2)点燃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不能用口气吹灭)。(3)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4)用左手上香,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过一寸宽(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还要默念《上香时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若在一个神殿里供养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正位,次上右位,后两者各上一柱香,仪式相同。)(5)上香讫,即行叩拜礼。正所谓烧香拜神也。
拈香最为隆重,只有在诸神圣诞或供斋设醮时,有主持(方丈、监院)或高功方行之。所拈的香有五种,即檀香、沉香、云香、紫降香和茄兰香,是为“名贵五香”。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称烧檀香。烧檀香比较讲究。香要劈成一分粗细,一寸长短;须有专用香炉(称檀香炉),还要另备一些香面(通常以线香碾成粉末代之)。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类)在檀香炉中间将香灰挖一小坑,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层香灰。接着,点燃少许事先折成一寸长短的线香,将燃着的那端插入香面内。拈香时用左手,三枚香分别先后三次投炉,上下植献(先中、次左、后右)或东西卧献均可。拈香时要默念
(六)、诵经
我们知道,所谓“礼”,指表示尊敬的语言或动作,并由此而产生礼仪。前面所述叩拜、敬香、献供等都是道教礼仪中用动作向神致敬的形式。
道教敬神礼仪中以语言向神致敬的形式,便是诵经。诵经包括念诵和歌赞两部分。念诵是指咏念经文与念诵道教诸神和真仙圣号。诸神真仙为无上大道的化身,信仰诸神真仙便是信仰道。道和经都是道教三宝(道、经、师)之一,咏念经文与诵念诸神真仙圣号,既是对诸神真仙的敬礼,也是自我修持的必要。歌赞是以唱的方式赞礼诸神、真仙的功德。赞词多采用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偈语,主要《三清宝诰》、《玉帝宝诰》、《斗姥宝诰》、《救苦宝诰》、《小赞韵》、《举天尊》、《人皈依》、《三皈依》等。诵经还是道教各种斋醮法事活动中不可少的内容。
道教早期诵经为直诵,主诵《老子五千文》,到北魏(386——534)嵩山道士寇谦之(新天师道的著名代表人物)吸收儒家有音乐伴奏的礼法仪式改为乐诵。到金代,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道后,建立了宫观丛林制度,规定住观道士须日诵功课。近现代丛林宫观形成了二课(早课、晚课)制。道门规矩卯时(5—7时)早课,酉时(17—19时)晚课。诵经的作用在于:
(1)唱诵诸神、真仙宝诰,以表崇道敬神的虔诚之心;
(2)礼拜诸神、真仙,以祈延生保安,超阴度亡;
(3)通过诵经,以求开悟经义,保养元和,合助道力。
是故,道教涌经有—定的礼仪和严格的规定。如上殿诵经以钟为号;开经前,焚香礼拜;要求道士斋戒身心,道装整洁,同声应和,不得交头接耳,思念不专。道教还规定,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能焚香、送经、朝神,也不供斋设醮。每逢“戊”日前天傍晚,大殿门外必须悬挂“戊”牌,告示道众。另外,介绍一下道教之常念圣号。
有懂得道教礼仪者,遇见道士(一般尊称道长)一面行礼(拱手礼或作揖礼),一面恭敬地平声念道“福生无量天尊”,这便是道教常念的圣号.据道经载,诸神、仙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诚心诵念圣号,便可得到感应,消灾解厄,平安吉祥。
教内道侣相逢则多是一面行礼(拱手或作揖),一面亲切地道声:“慈悲”。有事求问,也必先道一声“慈悲”。“慈悲”是道教常用的礼貌语。盖道徒崇尚道祖老子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并落实到平日言行中。
16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尔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孚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戒;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戒文;三坛大戒及崇百药、说百病等等。这些戒律的内容大同小异,只不过产生的时代不同,一些高道大德对戒律的观点不同而已,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下面将其主要者分述如下:
(1)想尔九戒:即“老君想尔戒”,又称“道德尊经想尔戒”。戒文源出于《老子道德经想尔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条。上品戒文是: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中品戒文是: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下品戒文是:行无欲;行知止师认为,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寿;能持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夭伤。想尔九戒成为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
(2)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道教规定,篆生弟子受三戒后,再受五戒,五戒与三戒为八戒。五戒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现灾异;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戒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夭身亡;在人为五脏,五脏失戒则性发狂。五戒失一则命不成。《太上老君戒经》中说:“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清信。”即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所受戒律。
(3)九真妙戒:系九天帝君亲口宣说,佩奉者升人九天,轻慢者堕入九地。据《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六称,此戒内容为:一者敬让,孝养父母;二者克勤,忠于君王;三者不杀,慈救众生;四者不淫,正身处物;五者不盗,推义损己;六者不嗔,凶怒凌人;七者不诈,谄贼害善;八者不骄,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戒专一。《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谓: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长生宝策,生在之日,受之福报,寿龄绵远,运尽数终,不趋轮回,直上丹天。
(4)初真戒:初真戒是入道者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是入道的门户,是修道的起点。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女真九戒等。《初真戒说》里就制定初真的意义说得很详细,目的就是树立道心,弘道立德。
初真戒要求十恶不生,无思无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为师。
清代王常月著的《初真戒律》中,让人道者先受三皈依戒:第一皈身,太上无极大道。永脱轮回,故曰道宝;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故曰经宝;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律,不落邪见,故曰师宝。
①初真五戒:初真真戒是初真戒的根基,是人道之初门,清心之良方,是出俗与人俗的枢纽,每人道者,必须牢牢领会其意。
五戒指: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荤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邪淫。
这五戒是持身之本,护法之根,如果能以此五戒为对照,就能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五戒后来发展成“八戒”。陆修静在《受持八戒》中说:在匠戒之外加:六、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八飞不得耽着,以作倡伎。
②初真十戒:持五戒者,校正身心,去除杂念,许受虚皇己尊所命初真十戒。十戒为: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成万物;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入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六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这十戒,托虚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护佑,永脱—切苦脑。“十戒”注重道教徒的品德修养,要做到忠、孝、济世、守身、节俭、利人、清修,作为修道养性的前提,洁身戒行的道德规范,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竞向慕之、归之。
道教特别讲究广济群生,要回光返照,与人为善,则广施阴德,普济群生,乃为人道之本。对贞操方面来讲要独拔常伦,顿息尘缘,断绝色欲,精修道行,当证仙阶,福及九祖,庆流一门。对于财物方面来讲:夫人之贫富,命禀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财有分,用尽还来,若胎骨受贫,广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觅付之自然,非己之财不妄取,非义之财不苟得。合得之财,随分取可,不陷于贪求无厌之欲,能做到“十戒”的人,则心领神会,精神分明,修道积德之第一步成矣。
③女真九戒:王常月在初真戒后面,还加上了女真九戒,作为道姑信女修持之戒,九戒为: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贞洁持身,离诸秽行;三曰,惜诸物命,慈愍不杀;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五曰,衣具质素,不事华饰;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七曰,不得数赴斋会;八曰,不得虐使奴仆;九曰,不得窃取人物。
道教经书上讲只要能持戒修持,必生十善之家,不经地狱之若,精进修道,则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5)中极大戒:中极戒是元始天王授给太上高圣道君,以传太微天帝及太极高仙。此戒共三百条,称“中极三百大戒”。中极戒的内容非常详细,从言行举止到传授戒篆,无所不包,可谓道教最为详细的戒律之一。但中极戒中有的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则应区别对待。持初真戒时能毫无过犯,方许授中极戒。
(6)天仙大戒:天仙大戒是三坛圆满的最后一个大戒。三坛圆满即为全真传戒时以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三戒为主的三坛传授方式。持三百中极大戒毫无过犯者,方授天仙大戒。
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总称为“三坛圆满天仙大戒”道书上讲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受初真戒者称妙经师。
(7)斋日:斋日也就是指斋月中某一天或祖师圣诞或有斋醮科仪等活动时,道教徒必须严格按照道教仪范所规定内容行事。
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时,还特别设立了斋日,斋日是一月之中应持斋戒的日子。这一天必须严格遵守道教戒律,这样举行仪式时才能有天神护佑,才能有求必应,心神感应。
道教的斋日有十直斋日、八节斋日、三元斋日、四始斋日、三会斋日。
①十直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王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②八节斋日: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④四始斋日: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⑤三会斋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这些斋日是持戒做斋的特定时间,斋日里必须严格持戒、护戒,这样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净心感,化世人。
⑥违戒的处罚:违戒谓受戒道士违背所应受持的规戒条律。破戒谓道士受持规戒后重又违犯规戒。对违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统一规定,后来各宫观以清规作为处罚的标准,现在基本是以批评教育为主,直至催单(开除)。
⑦现行主要斋日:现在各道观庙宇中的斋日与传统定制有些变化,十方丛林主要以农历初一、十五及祖师圣诞日等作为斋日,子孙庙里还以传统定制斋日为主。
17、张天师是如何降服妖魔,开创道教的?
道教之成始自张天师,天师本名陵,后名道陵,东汉沛国丰邑人︵三四|一五五年),张子房八世孙,受两汉谶纬思想的启示,倡黄老形名人阴阳五行,入江西龙虎山修道,作「道书」廿四篇,及「灵宝经」,为道教之开山祖。
「列仙传」:光武建武十年生于天目山,七岁信道德经。天文、地理、阿洛、图纬四书,皆极其妙。志在修炼,隐居北芒山,有白虎衔符置座旁。和帝时,征为太傅,封冀县侯,三召不就。入蜀,爱蜀中渔山岭深秀,遂隐于鹤鸣山。
入嵩山石室,得黄帝九鼎丹书及太清丹经,同弟子王长、赵升逆流入龙虎山炼丹。丹成而龙虎现。
至阳平山修行,感太上老君于汉安元年正月十五日亲授盟威经箓二十四品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玉印,修之千日,遂依告命战鬼于蜀。时八部鬼帅,各领鬼兵动亿万数,周行人间:刘元达领鬼行杂病;张元伯行瘟病;赵公明行下痢;钟子季行疡肿;史文业行暴汗寒疟;范巨卿行酸痟;姚公伯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赤眼;皆五行不正殃祸之气。
八部鬼帅领鬼众居西蜀青城山巅,有鬼城鬼市,分形变化,混杂人间布行疫疹,人莫知之,人鬼合杂布利交易。真人于汉安二年︵一四三年)七月一日,佩盟威秘箓往青城山战鬼,鬼众以兵刃石矢攻,不能害,持火千余炬以烧然不能进,语张真人曰:「师自住峨嵋山,何来夺我居处?师等速下山,须臾必杀师!」真人回答之:「汝等凶毒*害众生,所以吾不便汝居此,当摈于西方不毛之地。」八部鬼帅兵马各千万众攻之,真人以丹笔御之,鬼卒皆死,鬼王困卧,叩头如捣蒜求其残生,真人闻言久久不语,复以丹笔倒昼,鬼众皆苏,真人语其远逖勿复行病,妄有杀害,孰料鬼王不肯,欲分一半。真人不允,鬼众再攻,复丹笔一昼,鬼众悉死。
六大魔王仆地不起,叩头乞残生,真人不顾丹笔一拟,此山遂分为二。再与鬼众试法各破石、入火、入铁山、度木,而鬼不能入,始诚服。
战鬼帅之前,曾伏白虎神,破妖魅,降怪,大利蜀民功成蒙太上册封「正一天师」。汉水寿二年九月九日老天师年一百二十三岁,是日与夫人雍氏同王长、赵升二真人于蜀中云台山白日升天。
18、道教的万法宗坛是在哪里,是怎么回事?
道教以黄帝为元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以创其神道信仰是为道教三祖。道教采世袭制,首传其子张衡以经箓授弟子,称正一教,正一教遂为符箓派之道派。
龙虎山张天师派正一玄坛,元时奉旨将三山符箓,诏均收归天师府,于是正一玄坛称万法宗坛,设置在天师府。至今仍保留,是天下道士受箓传度之法坛。
19、什么是正一派的三山嫡血五十字法派字辈
字辈是每一个门派传承的法脉依据,正一派的三山嫡血五十字法派是三十代天师传给萨守坚真人的。后流传正一派弟子之中。
守道明仁德,
至诚宣玉典,
冲汉通元蕴,
三山愈兴振,
穹窿扬妙法,
20、什么是传度?
传度时道教正一派接引度化弟子的一种制度,信奉正一派的道教弟子正式传度后才具备道士资格。正一道的传度源远流长,按《太真科》及《赤松子历》所载:“汉代人鬼交杂,精邪遍行。太上老君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师遂建二十四治,度化弟子。这就是传度的开始。后来传度逐渐成为道教正一派培养弟子,为弟子传戒入门的一种规范。道教入道必须先拜师入道,随师诵习经戒,然后由师父保举到天师府万法宗坛传度,正式成为道门正一派弟子。
21、道教如何上香祈祷
一炷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幅来。我们上香的时候,要怎么样和神仙说呢?到了哪个圣殿,要念这位神仙的名号,如祈祷:“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商丘市地方栖居
22、为何道长见面后要说三无量?是那三无量?
三无量是道教祝福之语,分别是无量福,无量寿,无量观。
无量观是祝福年轻人有美好的前程。无量福是祝福中青年身体健康,五福临身。无量寿是祝福老人健康长寿之意。所以三无量可以广泛运用各种人群之中,是道门表达祝福的话语。我们彼此见面也都可以用三无量表达问询、祝福的心愿。
23、什么是道教三宝?
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为道教三宝,尊为最高之神。然因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为三宝者:
一、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
二、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作出世修炼的工夫的三宝。
三、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宝。盖基于老子三宝章云:「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也
24、如何许愿、还愿
许愿是求神护佑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
还愿是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对神许下的诺言得以对现。许愿、还愿不需择吉日,随时随地都可以许愿、还愿。
许愿之前最好能沐浴其身,斋戒净口。在神前敬三炷香,然后在神前伏拜虔诚祈祷,默许所求心愿,祈求神灵护佑实现其心愿。许愿可大可小,不拘形势,有许做多少善事的,有许诵经,做道场,献神供品,重塑金身,助印善书赠送,捐资修庙等。
求神护佑实现心愿后,求神护佑之时许下的什么诺言必须兑现。
25、道友相遇称呼和礼节
可称道长、仙长、师兄、师父、师傅、大师、爷。因道士不改姓氏,也可带姓称呼,向某道长、某爷。另外有职务可称会长、方丈、监院、知客等。
见面一般用传统礼节,抱拳恭手,称作揖。打招呼时,可称「福生无量天尊」,一般就称「慈悲」、三无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