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经》与七部道书体制
(2011-06-12 18:55:47)
标签:
正一正一派天师道教文化道教杂谈 |
《正一经》与七部道书体制
伍成泉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
《正一经》是纂辑于南北朝时期的天师道正一派道经,今已散佚,但在《无上秘要》、《玄门大义》、《道教义枢》、《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三洞珠囊》、《要修科仪戒律抄》、《仙苑编珠》、《云笈七签》等道教类书中保存有其许多佚文,根据后世道书频繁征引该经的情况看来,它应是一颇为重要的道书。笔者根据《云笈七签》卷六和《道教义枢》卷二有关《正一经》的材料进行分析,发现《正一经》其实就是《正一法文》,并考定其成书于刘宋末至萧齐之际;通过对有关佚文的勾玄发现了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和《正一经》之间的承续关系,证明七部道书体制首创于《正一经》、而非通常所认为的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
一、《正一经》即《正一法文》
为方便起见,我们先看下面两段关于《正一经》的基本材料,引文(1)出自《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七部》①,据《道教义枢》卷二《七部义第六》②校补;引文(2)出自《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四辅》:
材料(1):
材料(2):
材料(1)引《盟威经》解释“正一”和“法文”,最后又说“故曰《正一法文》也”,整段文字都是讲《正一法文》,而这段文字是继《太清经》、《太平经》、《太玄经》之后介绍《正一经》的,《正一法文》处于与《太清经》、《太平经》、《太玄经》并列的关系,说明《正一法文》与《正一经》二者是重迭的。
材料(2)也是一样,它在原文中也是处于“四辅”之一,是继“太清”、“太平”和“太玄”之后讲“正一”的,但我们仔细一看,无论是卷数、主旨还是源流等讲的也是《正一法文》。最后《正一经图科戒品》说:“《太清经》辅洞神部,金丹以下仙业;《太平经》辅洞玄部,甲乙十部以下真业;《太玄经》辅洞真部,五千文以下圣业;《正一法文》总道德,崇三洞,遍陈三乘。”更是明确将《正一法文》与《太清经》、《太平经》、《太玄经》并列,使我们不能不怀疑《正一经》其实就是《正一法文》。
再从材料(2)看,《正一经》和《孟法师录》都称“《正一法文》一百卷。” 文中又说:“按《正一经治化品(目)[墨]录》云:‘《正目》:经九百三十卷,符图七十卷,合千卷,付天师。’《正一》百卷即在其内。”则此《正一》百卷就是指的《正一法文》一百卷,《正一》即《正一法文》的简称。
有人会问:材料(2)中有:“《正一经》云:《正一法文》一百卷”一句,表明《正一经》和《正一法文》不是一回事。那该如何解释?
笔者的回答是:那只是它义例不谨严、行文用简称而已,如文中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有时简称《玉纬》,有时又称《孟法师录》。再如材料(2)中有“《正一经图科戒品》”这一名称,而《道教义枢》卷二之《七部义第六》却作“《正一法文经图科戒品》”,笔者认为《正一经图科戒品》本即是《正一法文经图科戒品》,为《正一法文》之一帙;材料(2)中又有“《正一经治化品(目)[墨]录》”这一名称,依上类推,则《正一经治化品》该作《正一法文经治化品》,也是《正一法文》之一帙。材料(2)中称《正一法文》“凡为十帙”,大概十帙就是十品,现存明《道藏》中有《正一法文经章官品》、《正一法文经护国醮海品》等,可能和《正一经图科戒品》、《正一经治化品》一样都属于原来十帙的范围。
二、《正一经》的成书年代
材料(2)中的《玉纬》即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有时又称《孟法师录》,其名见于《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三洞者,其卷数题目具如陆先生《三洞经书目录》、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陶隐居经目》、《太上众经目》、《三十六部尊经目》等所明。”按照此句叙述次序,孟法师应该是介于刘宋时陆修静和梁陶弘景之间的人物,南朝有二孟法师:一为孟景翼,一为孟智周,此书为谁所作,学术界颇有争议,然而不管是谁,他们都是南朝齐梁之际的人。既然《玉纬》着录过《正一经》,则其成书年代应该是在齐梁以前、至少是同时。又按“元始天王”开始出现于葛洪晚年著作《枕中书》, 后为上清派大量使用,“后圣帝君”、“小有天王”和“青童君”都是上清派神名,而都出现在《玉纬》所述《正一经》的源流中,《正一经》应出于上清派形成之后。况且,《正一经》曾叙述过上清经源流,《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第五》对“洞真部”源流的叙述就是引述《正一经》之说,该文说:“其洞真是天宝君所出。《玉纬》引《正一经》云:‘元始高上玉帝,秉承自然玄古之道,撰出上清宝经三百卷……摹而传奉,号曰《真迹》。’《目序》所明,与此同也。”笔者按:《目序》即《上清源统经目注序》,见于《云笈七签》卷四,对照两文,其内容,除前面有数句有异以外,自所叙汉武帝事起直至“号曰《真迹》”全部相同,不管是《正一经》抄自《上清源统经目注序》还是相反,都说明《正一经》成书于上清派形成之后。文中出现的最后时间是元徽元年(公元473年)。因此我们还可以把时间进一步具体到刘宋明帝之后。再者,《云笈七签》卷六说:“七部者,今因《正一经》次:一者洞神部,二者洞玄部,三者洞真部,四者太清部,五者太平部,六者太玄部,七者正一部。”材料(2)中《正一经图科戒品》云:“《太清经》辅洞神部,金丹以下仙业;《太平经》辅洞玄部,甲乙十部以下真业;《太玄经》辅洞真部,五千文以下圣业;《正一法文》总道德,崇三洞,遍陈三乘。”都表明《正一经》已经有成熟的“三洞”和“四辅”的概念,无疑出自陆修静“总括三洞”之后。据载,陆修静于泰始七年(公元471年)上《三洞经书目录》,卒于元徽五年(公元477年)。另有日本学者小林正美先生也认为四辅诞生于刘宋末南齐初③。
综上所说,可以推定《正一经》大致成书于南朝刘宋末至萧齐之际。
三、《正一经》创立七部道书体制
为了一目了然,笔者先将主要引文罗列于下,除引文(2)和(4)是出自《道教义枢》卷二外,其余没标明出处者均出于《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
引文(1):
七部者,今因《正一经》次:“一者洞神部,二者洞玄部,三者洞真部,四者太清部,五者太平部,六者太玄部,七者正一部。”
引文(2):
引文(3):
引文(4):
引文(5):
《正一经》云:“太清金液天文地理之经四十六卷。”此经所明多是金丹之要,又著纬候之仪,今不详辩。按《(黑)[墨]录》所明即汉安元年太上以此经四十六卷付于天师,因此至今也。
引文(6):
引文(7):
引文(8):
《正一经》云:“《正一法文》一百卷。”今《孟法师录》亦一百卷,凡为十帙,未知并是此经不耳?……其源流者,《玉纬》云:“……按《正一经治化品(目)[墨]录》云:‘《正目》:经九百三十卷,符图七十卷,合千卷,付天师。’《正一》百卷即在其内。后会教重,自当具显。”
根据引文(5)和(8)我们还可以大致推定是在《正一经治化品(目)[墨]录》这一篇对以上经典卷数源流情况进行著录的。我们推测:凡以上引文中有“《正一经》云:某某经有多少卷”之类的地方,其《正一经》都是《正一经治化品(目)[墨]录》的简称。
“《正一经治化品目录》”在《道教义枢》卷二中作“《正一经治化品墨录》”,而引文(5)中作“《黑录》”,看来应当作“《正一经治化品墨录》”,它应该是在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之前的一部道经目录。从引文(2)和(8)可知《玉纬》征引和著录过《正一经》,再结合引文(7)和(8)之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参考过《墨录》,完全可能借鉴《正一经》的道经分类体系即七部道经分类法。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已有七部道书体制已经为学术界所公认,但从以上情况看来,它只是借鉴了《正一经》,《正一经》才是七部道书体制的创立者。
从引文(5)、(6)、(7)和(8)我们可以看出,据《正一经》的说法,《太清经》、《太平经》、《太玄经》和《正一经》等经典都是太上所授、天师所传。按照引文(8),太上亲授天师经和符图合计千卷,包括《太清经》四十六卷、《太平洞极经》一百四十四卷、《太玄经》二百七十卷和《正一法文经》一百卷在内,实不足千卷之数;引文(8)又说:“后会教重,自当具显”,则实际存在的就只有这五百六十卷,其余的并没有显于世即并非实有。《正一经》把四组道经都置于天师名下,可能这四组道经确实都和天师道(包括早期的五斗米道)有关联,是其所习的经典。先不论《正一经》,就其余三组道经而言,它们的源头均可以追溯到魏晋以前,如《太平洞极经》是《太平经》的另一版本,《太平经》和五斗米道的渊源关系早已为学者们所证实;至于《太玄经》,由《传授经戒仪注诀》所列“太玄部”经典有《老君道经上想尔训》、《老君德经下想尔训》可知此派尊崇《道德经》,以《老子想尔注》为主要经典,而《老子想尔注》经学者考证出自汉末五斗米道的张陵或张鲁;若论《太清经》,据引文(5),此经所明多是金丹之要,象《太清金液神丹经》和《黄帝九鼎神丹经》,据陈国符先生考证均在西汉末东汉初问世,而据葛洪《神仙传》所说,张陵曾炼过丹,《正一经》将《太清经》作为天师所传经典,都反映了五斗米道自魏晋以后和神仙道教逐渐融合,对炼丹方术的吸收。
至于《正一经》,它是在继承天师道原有道法的基础上再融合上清、灵宝和三皇等新兴道派道法而成的。本文开头所列材料(2)中《正一经》:“天师自云:我受于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谓之‘新’者,物厌故旧,盛新新出,名异实同,学正除邪,仍用旧文,承先经教无所改造,亦教人学仙,皆用上古之法。”“正一新出道法”表明了它与太清、太平、太玄三者之间的区别,但“仍用旧文”、“承先经教无所改造”、“皆用上古之法”等词句又反映出它对原有道法的继承。《玉纬》所述《正一经》源流(可能采自《正一经》自身的说法)扯上元始天王、后圣帝君、小有天王和青童君正表明了它与上清等新兴道派的关系,《正一经》标榜“新出道法”之“新”恐怕就在于它对上清、灵宝和三皇等新兴道法的融合。
《正一经》将天师道法分为四组,表明天师道内部在分化,教团按照其所专习的经典而分成了四个不同的道派,其中富有改革创新意识、敢于吸收新东西的这一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借鉴上清等新道派的道法、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经典《正一经》,这个天师道中新涌现的改革派就是“正一派”。正一派和《正一经》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道教的发展态势,即一方面是原有道派的不断分化,另一方面道派之间又在趋于融合。从引文(3)和(4)我们可以看出,《正一经》将原来天师道法和新兴的三派道法都挂上勾,《太清经》辅洞神部,《太平经》辅洞玄部,《太玄经》辅洞真部,惟有《正一经》能够打破各道派之间的界限,“《正一法文》总道德,崇三洞,遍陈三乘”,“三洞虽三,兼而该之,一乘道也”, 反映了它会通新旧道法的一种愿望。
正一派在融合新旧道派道法的基础上企图将各道派统一起来、整合成具有统一的经典教义体系的道教。这个统一的经教体系是在承认“三洞”经典的尊崇地位的前提下缔构的,它以“三太”辅“三洞”,从引文(4)可以看出,《正一经》按照它的标准对“三太”定了高低之分,“太玄为大乘,太平为中乘,太清为小乘”,于是被“三太”所辅的“三洞”相应地也有了高低之分:洞真为大乘、洞玄为中乘、洞神为小乘,而《正一法文》自称“总道德、崇三洞、遍陈三乘”,能够打破各道派道法之间的界限,代表着道教总的发展方向。于是,所有道派道法就按照洞神、洞玄、洞真、太清、太平、太玄和正一的顺序统一起来了,这就是七部道书体制。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道书分类法,它包含着道经品级高低和教法阶次的严格区分,各道派的道法道经按照其品级的高低在统一体系中处于一定的阶位,组织性的道派于是就为教法上的阶位所取代。不管结果如何,它反映出当时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向。
注释:
①(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齐鲁书社1988年版。
②(唐)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二《七部义第六》,《道藏》第24册,第814-81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③[日]小林正美《三洞四辅与“道教”的成立》,载于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六辑,第20页,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