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法善道法简析

标签:
杂谈 |
叶法善道法简析
file:///images/sr_r3_c1.gif
赖萱萱郑长青 道教发展至唐代出现兴盛之势,这与李唐统治者对道教的重视和支持密切相关,但另一方面,自隋朝统一南北之后,道教各派间得以更广泛的交流也是原因之一。如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指出:“隋的统一打破了地域分割,为融合进一步创造了条件。唐承隋而继续推进融合,带来了道教的繁荣兴盛。”①学者周知,道教修炼方式在唐代实现从外丹术向内丹术的转变,既是道门反思外丹术局限性,借鉴并发展外丹技术理论,也是伴随着道教理论探究,特别是心性问题的逐渐深入而兴起的。实际上,唐代道教宗派间的交流与融合,各派道法的互通和融汇为道教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这应是道教修炼方式实现发展和转变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此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一些道法不拘一格、内外兼修的道士,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即是代表人物之一。一、贯通正一与上清派道法 叶法善(616—720),字道元,唐代著名道士,受重于高宗、中宗、玄宗朝,唐先天二年(713)拜鸿胪卿,封越国公,深得李唐皇室宠信。唐玄宗、肃宗皆题有《叶法善像赞》,至宋代徽宗朝,又分别于政和六年(1116)、宣和二年(1120)加封为至虚见素法师、灵虚见素真人。由此可见叶法善在唐代的极高地位与后世之影响。 考诸史料,我们可发现叶法善对道教正一、上清派道法的融摄。叶法善自十三岁始即外出访师:“是时岁方十三,从括苍山入天台、四明、金华、会稽、涉江浙。北入天柱、天目、姑苏、洞庭、勾曲、衡山、霍山。南游剑水,登赤城,至罗浮等处,凡名山胜地,自江汉之南,无不经历。”②这一经历使叶法善广遇名师,得以吸取各家道法。从相关材料可知,叶法善得传正一道法。据《唐叶真人传》载,叶法善曾受太上三五盟威正一之法: (神人曰:)令汝行三五盟威正一之法,诛斩魑魅妖魔,救护群品,惠施贫乏,代天行理。但以阴德为先,不须别有贡告。吾有秘法欲相传授,须清斋三日,无使世人知。受吾口诀,不得文字相付,恐传非人,轻泄帝旨,罪延七祖,不得上升。即以符、剑、封、印授之。③ 按,“三五盟威正一之法”乃是正一道法。据《三天内解经》、《正一天师告赵升口诀》、《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等道经称,太上老君曾授张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如《三天内解经》云:“天师受太上正一盟威之道、三天正法,付子孙传为国师,谓当终于无穷。”④正一道法自创立初即以收妖捉怪、召神役鬼、禳灾祈祷等极富现实关怀精神的道法为主。前引《唐叶真人传》所言仙真授叶法善“三五正一盟威之法”,并令其“诛斩魑魅妖魔,救护旱品,惠施贫乏,代天行理”,正体现了正一道法的鲜明特点。 此外,我们从相关资料中可知叶法善亦尝受上清道法。《唐叶真人传》载叶法善曾因服金丹中毒濒死,幸遇仙人相救之事:“年十五中毒殆死。又见青童曰:勾曲仙人,天台茅君,飞印相救。言毕,印至,印其腹,良久豁如。远访茅君相遇,岳骨上起,目瞳正方。微笑曰:尔来乎。汝名已登仙格,身逢魔试,故相救而免,当以辅人弼教为意。”5文中谓“勾曲仙人”者,“勾曲”当为“句曲”之误,而“句曲”即茅山。《通鉴地理通释》卷五谓:“茅山,在建康府句容县东南六十里,镇江府金坛县西南三十五里,唐置茅州,一名句曲山,言山形如句字之曲,三茅得道之所。”6《唐叶真人传》所言茅君者盖即上清派茅山宗信仰之神大茅真君茅盈,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之为玉清三元官,第二中位,司命东岳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7叶法善遇仙人救助的故事仅言茅君而非其他神仙,足可见叶法善与上清派茅山宗有值得重视的联系。 我们从《唐叶真人传》之记载中又可发现叶法善曾学得上清道法的其他信息。《唐叶真人传》谓叶法善曾“入蒙山访求隐术”8。那么叶法善入蒙山所欲求之隐术是什么呢?今《中华道教大辞典》中有关隐术的词条有“隐地之术”、“隐景儛天之术”、“隐沦飞霄之术”,皆为隐身变化之术,与史料记载叶法善生平所行道法不相类。《唐叶真人传》中另一条记载值得我们注意:“后得旨,量移归至洪州,依宗华观,将弟子入西山洪崖先生学道之所,居涉三年,行上清隐法。”9既言其行上清隐法,可略见叶法善与上清道法之渊源。《道藏》所收宋代元妙宗编《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其中卷四至卷六《上清隐书骨髓灵文》即为叶法善所传。该经名为《上清隐书骨髓灵文》,既冠以“上清”二字,又与《唐叶真人传》所记“行上清隐法”相符,此经当能代表叶法善所行上清道法。元妙宗谓:“骨髓灵文,唐叶法善天师所传,出自汉正一天师之遗法也。功验神奇,莫可拟测。”10我们可从《上清隐书骨髓灵文》中观其上清道法特征: 凡作木狱符,存岁星自东而来,降下化为青炁,灌顶中而入,后想自己顶星冠,着青衣朱履,左手执青圭,右手书符,想笔作青龙,口吐光炁而成符。欲下,肇先念呢七遍。太上治书此字,念太上老君敕,取炁吹。七统书此字,念七星敕,取炁吹。煞鬼书此字,念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便取天刚炁吹,各七遍。急召书此念:急召天下一切无道鬼神,东方青灵神炁摄,取炁吹。11 上清道法内容广泛,涉及召劾鬼神、祈禳驱邪、符咒治病等,且将存想专精作为行法之关键。引文中叶法善所述“木狱符法”就须有存想取炁、行气、念咒之步骤,颇能体现上清道法之特点。如此看来,叶法善不仅学得上清派道法,而且有经法遗世。再考诸叶法善生平,我们可以发现其与上清派高道交往甚密。据《唐叶真人传》载,叶法善尝与天台司马炼师交游:“遂入天台寻司马炼师,访不死之福庭。去桐梧,入灵墟,谓司马炼师曰:荫落落之长松,藉萋萋之纤草,今日是也。又登华顶望海云:蓬莱去此不远,与子当复应归彼,即司马炼师负琴,真人抚剑。”12此中言天台司马炼师者当为上清派高道司马承祯,字子微者。叶法善与司马承祯之交游,唐代道士吴筠《天柱观碣》亦载:“暨我唐宏道元祀因广仙迹,为天柱之观,有五洞相邻,得其名者,谓之大涤……后有道士张整、叶法善、朱君绪、司马子微、暨齐物、夏侯子云,皆为高流,或游或居,穷年忘返。”13因之,结合上文分析,即可见叶法善与上清道法颇有渊源。二、发展新的内丹术 如前文所言,叶法善处在唐代国土统一,道教宗派间交流、融合的发展趋势之下,其修炼兼取正一、上清道法。从叶法善这个典型个案中,我们看到素有渊源的正一道法和上清道法在唐代的进一步交融。当然,正因叶法善融汇诸家道法,可在修炼术上互为贯通,故能在道教传统修炼方法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内丹术,具有早期内丹家的地位。为说明问题,我们将对之作进一步分析。 叶法善的内丹术与其融汇正一、上清道法而谙熟道教传统修炼方法密切相关。据《唐叶真人传》载,叶法善尝“寻诣豫章万法师求炼丹、辟谷、导引、胎息之法”。14叶法善所修辟谷、胎息之法属于道教早期内炼修仙术。在内丹术成熟之前,诸如胎息、导引、辟谷等法皆为道门所修,而且辟谷、胎息涉及摄取外气和内气的方法,这对后来内丹术的形成有推助之功。如辟谷法与服气就有密切联系,《云笈七签》卷三十六《食气绝谷法》所述就涉及辟谷与摄取外气的关系:“向六旬六戊,从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而饱,或念天苍,或思黄帝,或春引岁星之炁,以肝受之(其余四方皆然)。”15而辟谷亦有以行内气为之者,如《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云:“凡欲休粮,但依前勤修,三年之后,正气流通,髓实骨满,百神守位,三尸遁逃。如此渐不欲闻五味之炁,常思不食,欲绝则绝,不为难也。但觉腹空,即须咽气,无问早晚,何论限约,久久自知节候,无须具言,何用药物。”16胎息术则是要修行者如婴儿处于母体时一般,吸取内元气,达到内气氤氲、绵绵若存之境,它涉及到行内气的功夫。实际上,叶法善在道教传统修炼方法上有颇高的修为。唐玄宗就赞其:“临目而万八千神,咽胎而千二百息。”17所谓临目,《云笈七签》卷四十五曰:“临目,目欲闭而不闭,欲开而不开,令幽显相关,存注审谛”,18也就是存思修炼时两眼微闭的状态,既可集中精神又能不至于完全昏睡。叶法善能在存思修炼时存见“万八千神”,可见其存思术修为之高深。同样,胎息之法以外气不入,内气不出,行持体内元气为要,叶法善行胎息之功可达“千二百息”,属于极高的修炼境界了。 道教传统修炼方法如存思、胎息对内气的行持、把握在叶法善的内丹术中确有体现。我们从早期内丹学经典《真龙虎九仙经》叶法善之注文可见其对炼养五脏精气的重视:“先须习于前来定法,后待一阳,冥心静室,乃炼五脏之精气,方为修道也。”19实际上,叶法善尝行的上清道法与内丹术关系甚密。从内丹学产生与发展的角度来看,上清派《黄庭经》一系的道法,其重视存思存神的修炼方法对内丹术的初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卢国龙先生从内丹的道与术两个方面考察内丹道的形成问题,并指出上清派经典《黄庭经》所代表的内炼精气之术是内丹道形成的重要渊源。20上清派存思术以思念身外或身中事物,或是思念神灵为主。此种方法要求修行者能够较好地控制己身意念,以求与思存对象沟通、冥合,进而达到调摄心神,养生长生之效,或因存思术注重内修体验这一特质而易开出内丹术这种新的内炼方法。事实上,在上清派存思术的发展过程中确有借鉴外丹思想的成分,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内丹术。张广保先生指出,在六朝时期,外丹道的影响已经渗入上清存思修炼之中,他引证《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所引《紫书诀》说明了这一事实。21由是可知,道教传统修炼法的内炼之术如辟谷、存思对内丹术的形成起到了技术先导的作用。 考究叶法善《真龙虎九仙经》注文,我们可见其上清道法的印记及对传统内修术的运用。如论内丹修炼先须静意安神,叶法善谓:“内安其神者,《黄庭经》云:人有五藏六腑,三魂七魄,毛发已来,皆有其神。常叩齿集其神,或三十六通,或二十四通,内安神,无令散乱,切忌淫欲也。”22上清派经典《黄庭经》认为,人身百脉关窍皆各有司神,身神安方能身体安,所以需要存想身神达到脏腑调匀、身中和顺,继而修炼成仙。可见叶法善亦将上清道法对身神的重视用于内丹术的静意要求中。我们还可以从内丹修炼常用的药物、圣胎来考察《真龙虎九仙经》叶法善注文的内丹术。如论药物,叶法善谓: 夫水火者,古圣大药也,不在于外,凡人身上有水有火,虽互说不同,其归一也。心为火,应离;肾为水,应坎。凡修道造金丹,须凭龙虎水火也。先静地户如水,后下龙虎,交之有度,用之有数,下心火烧,能理众病虚者,补颜如童,故曰龙虎金丹大药也。23 叶法善明确指出人体自身心火、肾水即为修道炼就金丹的药物,通过水火与下丹田相交而获得治病、补颜的金丹大药。内丹术引用外丹术语,但其炼养药物则非五金八石,或是草木之类,而是以己身精气神为之。如《钟吕传道集》:“钟曰:内丹之药才出于心、肾,是人皆有也。”又如论结丹,叶法善谓: 精暖血热,结之为胎,如妇人交感,亦因精血成胎也。今之圣胎,自己所造,不自外来,方为圣也。凡女人修之,亦想肾出精,入血海内,凝结成形也。24 道教内丹术炼养成之圣胎乃自身神、气凝结,非自外来,叶法善亦指出以肾之精气入血海而凝成圣胎。但此法与内丹学成熟之后以精、气、神三家相见而成圣胎相比,又反映出内丹术初兴时期的特点。三、结语 就道教发展历史来看,道教在魏晋南北朝分化发展之后,至隋唐时因国土统一而打破地域分割,出现融合兴盛之势。这无疑为道教理论及修炼方法的交流与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叶法善道法融汇正一、上清道法的特点正是该时期道派交融趋势下的产物。作为早期内丹家,叶法善内丹术的形成与其融贯正一、上清道法而谙熟道教传统修炼方法是有密切联系的。如前所言,上清派道法是内丹术的重要渊源,其重视存思存神的修炼特质是道教内丹术的技术先导。从早期内丹经典《真龙虎九仙经》叶法善注文之中,亦可发现其对上清道法的运用。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正因叶法善贯通诸家道法,谙熟道教传统修炼方法,故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内炼法——内丹术。叶法善道法这些特征反映了唐代道教宗派间交流、融合及修炼方式转型时期的一些特点,是值得我们加以关注的。注:①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2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9页。②③⑤789 《道藏》第18册,第80页,第80页,第211页,第80页,第80页,第82页,第82页,第156页,第80页,第444页。④ 《道藏》第28册,第415页。6 [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7页。71011 《道藏》第32册,第273页,第75页,第79页。1518 蒋力生等校注:《云笈七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第202页,第264页。17 陈垣编撰:《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24页。19222324 《道藏》第4册,第319页,第317页,第317页,第319页。20 卢国龙:《道教哲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第513页。21 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file:///images/sr_r3_c1.gif
赖萱萱
后一篇:八仙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