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後天妃天上聖母媽祖,真名林默,誕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媽祖爲福建莆田九牧林六房之後。
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啓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爲事,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緻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爲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隻要能爲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兇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少礁石,在這海域裏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爲“神女”、“龍女”。
http://www.mzd.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08102415239508.jpg
媽祖家世生平之(一):出身
媽祖,是人們對海上女神的親昵稱呼。據宋代的文獻史料記載,她是莆田湄洲一位姓林的女子。
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閩林始祖林祿,在晉永嘉元年(307)以黃門侍郎瑯琊王司馬睿渡江鎮建業(今南京市)。十年之後,司馬睿于建業即帝位,是爲東晉元帝,林祿以招遠将散騎常侍領合浦太守。太甯三年(325),林祿奉敕守晉安(今福建省之閩中、閩西和閩南沿海地區,治所在福州),卒贈晉安郡王。林祿的十世孫林茂,于隋代遷居莆田北螺村(今西天尾紫霄山一帶)。迨至十六世孫林披,又遷澄渚(今西天尾鎮澄渚村)。
(林披于唐天寶十一年(752)明經出身,官終檢校、太子詹事、蘇州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生九子,名葦、藻、著、薦、蘊、蒙、邁,皆官至州刺史(即州牧),世稱“九牧林”。)
媽祖的七世祖林蘊,在“九牧”兄弟中排行第六,唐貞元四年(788)明經出身,辟爲西川節度推官。元和元年(806)西川節度使劉闢謀反,劊子手持刀脅迫林蘊随他反叛,林蘊毫無畏懼地叱罵“死即死,我頸豈頑奴砺石耶?”劉見其大義凜然,終不敢殺。川亂平後,擢爲邵州刺史。卒後賜谥“忠烈”。
林蘊後裔有一支居湄洲灣沿岸,地名叫忠門,即表其“忠節”之意,現在地名仍舊。媽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時仕閩。曾祖
保吉,仕後周,顯德元年(954)任統軍兵馬使,鑒于天也紛亂,棄官歸隐。祖父名孚,官福建總管。
媽祖的父親名惟願(一說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檢,母親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媽祖是這個家庭中的最小女兒。
媽祖家世生平之(二):出生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口,有一個美麗的島嶼叫湄洲島。島上有一座巍峨雄偉、金碧輝煌的廟宇,供奉着世界聞名的“海神” 媽祖。
媽祖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晉代晉安郡王林祿的二十二世孫女。是當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媽祖父親林惟悫,母親王氏,人多行善積德。一天晚上,王氏夢見觀音大士慈詳地對她說:“你家行善積德,今賜你一丸,服下當得慈濟之賜。”于是便懷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分娩,見一道紅光,從西北射入室中,光輝奪目,香氣飄蕩,久久不散。又聽得四隆隆作響,好似春雷轟鳴,地變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動,媽祖于是降生。因生得奇,甚爲疼愛。她出生至滿,一聲不哭,因此,父親給她取名“默”。
媽祖家世生平之(三):成長
媽祖有一個哥哥和五個姐姐。八歲時到一所私塾讀書,老師所教文章她能很快融會貫通。十歲餘,她信佛焚香念經,早晚不懈。十三歲時,有一位老道士玄通經常往來她家,對她說:“你具仙性,應得渡入正果。”于是授以“玄微秘法”。她依法修煉,均能領悟要旨。
媽祖十六歲時,與群女閑遊,照妝于井中。忽見神人捧銅符一雙,擁井而上,後有仙班簇擁着,把銅符授給她,女伴們都駭得跑開,媽祖則受之不疑,不一會便靈通變化。此後,她雖身在室中,卻能時常神遊方外,談吉兇禍福,無不奇中。能駕雲飛渡大海,拯救海難,還經常爲人治病消災,遠近的人都很感激她,并稱她爲“神姑”、“龍女”。
媽祖16歲這年秋天九月,有一天,她的父與兄駕舟渡海北上,當時媽祖正在室中精心織布,忽然伏在織布機上閉起眼睛,臉色突變。一手抓梭,一手扶抒,兩腳緊踏機軸,拼盡全力在掙紮扶持,惟恐有失。其母發覺後,十分驚恐,急忙把她叫醒。媽祖于是失手将梭掉在地上。她睜開眼睛,頓足高聲哭說:“我父得救,哥哥墜海死了!”其母聽罷,十分驚慌,連忙差人打聽消息。不一會兒有人來報,媽祖所言果然屬實。當時其父在怒濤中,倉皇失措,幾次将翻船,若似有人穩住其舵,與她哥哥的船靠近,無奈其兄已是舵摧舟覆了。當時媽祖閉着眼時,腳踏着的是父親的船,而手抓的是兄船的舵,母親把她叫醒,梭墜地,兄船舵摧傾覆了,父親脫險返航,而其兄則被洶湧的浪濤所吞沒。兄溺水後,媽祖陪着母親、嫂嫂和幾個村民一道駕船徑往茫茫大海尋找哥哥的屍體去了。當時海水洶湧,他們突然發現一群水族聚集海面,大家不由得害怕起來。媽祖說,不要怕,并告訴水族不必迎接。突然水色變清,她哥哥的屍體已浮于海面。這時大家才知道是水神護屍來了。終于把兄屍載回,湄洲島民無不稱贊她孝順和慈善。此後凡遇媽祖誕辰,半夜即有大魚成群,環列于湄嶼之前,好像拜舞的樣子,黎明始散去。
媽祖家世生平之(四):升天
湄洲之西,有一個地方叫文夾(今名文甲),爲湄洲灣出入的要沖。礁石夾雜,分布其地。有一次有艘商船經過這裏遭到巨風襲擊,船角觸礁,海水湧進船艙,情況十分危急,船中人哀号求救,媽祖知道後,非常焦急,忙對村民說:哆頭商船即将沉沒,應趕快前去援救。可是大家看着狂風巨浪,不敢向前。在這緊急關頭,媽祖信手将腳邊小草,找了幾根,抛向大海。刹時間,幾根小草變成大杉,排駕流向船旁,商舟有大杉相附,于是不緻沉沒。不一會,風平浪息,船上的人相慶大難不死,都以蒼天相助,互相慶賀。待到将船靠岸,忽發現大木不知去向,經詢問鄉人,才知化草成杉附舟,乃是媽祖的神奇功力。這就是傳說中的《化草救商》。
話說當時湄洲嶼西北方有二神:一聰而善聽,号順風耳。一明而善觀,号千裏眼。二神經常出沒作崇,村民甚受其苦,祈求媽祖懲治。神姑于是混雜在婦女當中上山采摘,經十餘日,方與之相遇。二神誤以爲媽祖是民間女子,将近前,經媽祖将手中絲帕一拂,遂霾瘴蔽空,狂風卷地,兩怪仍持斧疾視。媽祖說:敢擲下你們手中的斧麽?他們竟然丢下,但再也收不起來,因而咋舌伏法。兩年後,二神又出來作崇。這次是在水上出現,乘濤騎沫,沉浮滾蕩。當時巫觋都治不了它們。媽祖說:“江河湖海,水德攸鍾,彼乘旺相之鄉,須以土木方可克之。”于是演起神咒,林木震蕩,呼呼作響,沙石飛揚,二神無處躲閃,于是拜伏在地,願歸依媽祖。神姑乃将他們收之爲徒,作爲耳目,爲拯救海難,驅惡揚善效力。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媽祖時年二十八歲。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媽祖對家中人說:“我心好清淨,不願居于凡塵世界。明天是重陽節,想去爬山登高。預先和你們告別。”大家都以爲她要登高遠眺,不知将成仙。第二天早上,媽祖焚了香,念了經,與諸姐說:“今天要登山遠遊,實現自己的心願,但道路難走而且遙遠,大家不得與我同行,”諸姐笑着安慰她說:“要遊去遊就是了,何須多慮呢!”媽祖于是告別諸姐,直上湄峰最高處,這時,隻見湄峰頂上濃雲四合,一道白氣沖上天空,仿佛聽見天空有絲竹管弦奏起的仙樂聲,直徹雲天,彩虹輝映,媽祖乘長風駕祥雲,翺翔于蒼天皎日間。俯視人世,若隐若現。忽然彩雲布合,不可複見。湄洲人仰頭望去,無不欷噓驚歎。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鄉親們時常能看到她在山岩水洞之旁,或盤坐于彩雲霧霭之間,或朱衣飛翔海上。常示夢顯聖,救人急難,護國佑民。于是鄉裏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敬奉,後人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
媽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馳,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爲懷,專以行善濟世爲已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