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道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及把握好自己?

(2010-01-17 14:24:20)
标签:

修道

道教

正一

修行

学佛

学道

修心

杂谈

分类: 法门开示

此文是2008年10月对学生们的开示,今天与网友尊胜聊起很多人学佛不能坚持下来,很多人也不明白为什么去学去修行,所以我把这段旧文现重新录出。

 


     我这次历经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北京五省市,是我近几年来最辛苦的一次出门,到了河南山西,才发现一些人们思想上的问题。感慨很大。说穿了还是人们思想落后,很多人问我老师你这次有收获吗?我说收获很大,收获主要体现在那里呢?还是关于心性如何修炼的问题。我这次最后到石家庄的几天中,去了佛教胜地临济寺及柏林禅寺。还是禅宗在心性上的修炼使我体会很深,很多人上来都讲修行,
但是为什么修?为什么行?却都不了解。实际我觉的修的是心、行的也是心。


   我们道教里老子讲的修行之道,我体会主要是三点: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而这三点都是围绕一个心字出发的,我们就围绕这三点开始今天的内容:


首先谈“慈”我们道士见面彼此都会抱拳尊称声道长慈悲,但慈悲应从何下手修起呢?儒家讲修仁、基督教讲博爱、佛教讲慈悲,
   而老子则用一句上善若水,给予高度地总结及概括,如一个修道人能真正明白老子说讲的上善若水,我想在修行境界上会有很大的进步,“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句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润生万物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争字不仅仅是包括争夺、争抢,“争”字在这里,我的体会是忍让、容忍、包含、默默无闻、无私、滋润他人万物而奉献自己、淡化名利、远离争名夺利,这就是水之高贵之处!众人都觉得它很低,但实际上它却与大道相合,这就是老子的对于慈善的最好的形象注解。
   老子对于修道人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行为准则呢?他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做为修道人,应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而处之,对于不是适合自己的环境不要去强求。所以称为居善地,
过去晋代有位叫介子推的人,他辅助晋公子重耳,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在重耳落难时,是他陪着重耳一起受难,甚至割股奉君,就是把自己大腿的肉割下来给皇帝吃。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但是更可贵的是重耳当上皇帝后,介子推选择了青山绿水,伺奉自己母亲,隐居于山野中。后来据说重耳几次请他出山,他都不出山,重耳没办法只好用放火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却拒绝了,抱着一颗柳树与母亲一起烧死。所以清明节,我们扫墓,不吃热的食物及插柳的习俗都是源于介子推的故事。
    可以说介子推是很好地做到了“居善地”,为什么说呢?我觉的他守护好了自己心灵上的净土。而老子又说了心善渊:我们世俗生活中常难免遇到些不顺心的事及人,有的同事同学是小人,但怎么样去看待呢?没办法,嘴长在他们身上,我们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把心境放开,做到象深渊一样广阔而包含这些。我也遇到过这类情况,我个人有没有烦恼呢?我也有。所以我也一直在修心。修道人处处事事都要想开、想大,不要局限于自己那一点点。
    与善仁:是说待人接物,要怀着仁慈之心。有人问我:“老师你说仁慈,可这人背后害我,我跟他慈善,他不跟我仁慈啊?” 我说这种情况每个人都会遇到,怎么办呢?还是象渊一样去包容。象廉颇,始终在背后对蔺相如看不起,但是蔺相如却始终忍让,终于有一段负荆请罪的佳话。我在这里套用一句佛经上的话:善待一切,善用其心。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宽。做人不可计较于小处。
    言善信:我相信我们群里每一位学员都能做到言而有信。中国古人最重一个义字、一个承诺,说到的话就要去办。这里再讲个春秋战国时的故事。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里记载一个故事,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故事里的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而且把自己的儿子献出去,为的就是一句诺言及一个信义忠诚。可见忠诚在古人心里占多大的重量。
    政善治:这个政字,在今天我觉的不应单独是说政治,而是指我们每个人手里的工作。我们都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业务要精,要善于治理。
     事善能:业务技术等都要精明强干,做到人家不会你会,人家会你要精才行。这样你才会脱颖而出。
最后老子说的善是动善时:这个动要抓住时机,而不是盲目地乱动,我们处事行事,都要抓住时机。
老子用这七个善,最后统归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
     我觉得,老子善在后面这七个善中是有善于的意思,修道之人,要远离是非之地,选择自己身心清静之处,抱着自己的理想,不要随波逐流与世俗的污秽混合一起。心要善于包涵万物,远离小人,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选择良朋益友。通达事理,明白天地人之道,不去争夺,怀着慈悲心去包含容忍,这都是老子说的上善若水,也就是慈善之道,
     这是作人的标准也是我们修道人的标准。对于世俗的很多方面我们并不能去改变,但我们可以学习这七个善来修持自身,完善自己的品格。遇到困难、遇到挫折、遇到对不起你的人事,都要去放下自我,着眼于大处,多想开些。我们现在身处于欲界,这个界就是矛盾,烦恼的世界,怎么样会没有烦恼呢?
这就要谈老子说的第二个修行方法: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

俭在这里有俭朴的意思,也有勤俭的意思,但我觉的老子说的俭。应包含简单、合理的涵义。老子还有一句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我们修行的三个指导方针。朴素就是天地自然之理,万物本是简单并不复杂的。之所以有烦恼是人们把事体搞得复杂了,复杂才会产生烦恼。所以修道人应内心抱这简朴宁静之心。所以老子后面说:俭故能广。
只有心里宁静,对于物欲无太多追求,才会宁静致远、广大无为,而烦恼自然就少了。
我叫你们念早课里的《清静经》,里面有句话“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三毒就是贪嗔痴三念。对于事物抱着淡泊朴素之心,自然欲就会少。所以古人修道,有些人要远离世俗,意思就是怕受到世俗欲望的牵绊,而我们在世俗中修行,就更要时刻警惕自己对欲物欲对人事上有没有贪染之心,不要拿自己已有的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我师父也曾对我说过类似的话话:天地万物为你所用,而不为你所有。现在传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去体会。
至于老子说的第三宝:
不敢为天下先 。
    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出头的椽子先烂”,是句俗语,“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会去强大成长 。
      秦始皇时有一大臣叫李斯,他对秦国的统一做了很大贡献,但也同时他为了很多天下之先,比如主张焚书、修长城、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但他晚年就做了一件为天下先的事,他与太监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与儿子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唉,他做为一个大秦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下,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做什么,被权利冲昏了头脑,他年轻时说自己是个老鼠,却在临死的时候长叹一声说老鼠上越高,摔的越远。
      所以修道人应该清醒认知自己在一个时代里该敢于做什么,不该敢于做什么!修道之人保守自己内心的三宝就会在逆境中得到发展,明白老子说的七善对于世俗中的环境就能把握好了。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老师你说的道理简单,但做起来好难啊!我们道理都明白,但是做来怎么就那费力呢?”,是啊,这就是修行。在不断地修炼中行进,在不断地行进中去修善自我。

     很多修道人性格上很孤僻,很高调很傲气清高,这些毛病在我身上或多或少也能有的,但我尽力去以一个“和”字来约束修正自己,有人对我说老师你没有大师的架子,穿着言谈都很随意。还有一种人说我:“鹤,你不象个大师,跟个孩子是的,怎么这种人也能是修炼者?”我觉得:这些就是那些世俗人及一些修道的人把修道想得复杂了。

      老子说过: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修行在于心而不在于外表,正是我心里坦荡无私所以我才自染本色。修道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适应世俗规律,以此为前提,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脱离群众基础,在工作中要与整个团队搞好,在家庭中要与家人和谐共处,比如说老婆叫你刷碗去,你在那说我有篇经没念呢?反过来埋怨老婆耽误你修行,其实你那不叫修行。这就是老子说的“和光同尘”。古人解释这句话说:和其日月之光同其世界之尘。和其光而不炫耀夺目,和其尘而要大同于物。怎么去理解呢?我们每人做人都不要过于高调,与日月争其光,要同日月之光混为一体不要显出自己。很多年轻人恃才傲物刚进新岗位里对领导不满意,带着自己年轻的想法,受挫后埋怨社会的黑暗,实际是你不对,你内心上没把自己摆正位置。而“同尘”就是说不要离开世俗去追求标新立异的。当然创造新的生活标准及事物是对的,但不要建立在脱离世俗的基础上,否则你那只是空中楼阁。也不能把自己独立于世外,修道人是超脱世俗而不是与世隔绝。我在上大学时写过一句诗:我是天上孤飞雁,不与红尘结怨。实际你想做孤飞雁那只会掉队孤立,最后成为猎物被人宰杀。处于不好的环境,抱着积极进取之心,看淡世俗的纷争,但又不脱离世俗,受人污垢而不染其污浊,这才是我们修道人的本色。
     还有一点,修道人之所以叫修道,就因为人在道中肯定有麻烦挫折烦恼的,这是必然的,没有一个人生活是一帆风顺地,谁都想天和日丽?那庄稼还不被晒死?所以有时暴风雨也得来点。只有接受历练,才会增长,只说修道学道,只求一帆风顺,那就还谈上修呢?修道,就是修条坎坷崎岖之路,在这路上或许你没有同伴,孤身上路,但上了就要坚持走到底不能放弃目标。
        我们道教里六十三代天师,就是一生不顺坎坷,他年轻时正赶上国乱当头,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后虽因一些历史原因去台湾,但是他把正一道传播于港澳台新马泰一带,所以,修道人不要畏惧坎坷,不要怕困难,这些也都是修行的一部分啊!
      我们都会说句话:叫“道气长存”,这个长存在那里存呢?对于我们在家修行的人来讲,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自己的道心道性与道气,把我们信仰的正一派精神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工作中,做好自己的责任,而不是说你会抓鬼收妖就是神了法师了。
     我常看见很多佛教徒,只修自己的念佛,却对于家庭生活的事置之不理。还有一些年轻人,现在就想出家当道士,我真不明白他们去学全真难道非得去出家吗?父母养你那么大只有出家才能叫修行吗?还有的人以为烧香拜佛,做善事就是修行。我说这只是修行一部分,真正的自心清静道行正气才是真修行,还有我们很多学佛的人,都求去往生净土,而很多学道人,也是这样只想成仙。甚至说自己都打通了大周天阳神出窍。

    唉!我真不明白他们是活在虚幻中,还是梦里。很多人还问我,老师你看看我前生是干吗的?还有看看我以后是做什么的?还有一些人问我:鹤,某某大师说我前生是个将军,感觉真地很象啊!他好准。我说你被他耍了你不知道啊,他说怎么说耍的,是不是你看不出来我干吗的?你就说人家不行啊?呵,我只能苦笑。我也能打坐在定中看见某某的前生,包括我自己的我都知道,但是我请问:你即使看见能知道以前又怎么样?难道你现在就不用吃饭干活了?还有你老问以后怎么样怎么样那以后是不是得以现在为基础啊?你连现在的生活学习工作都不珍惜,你以后又会怎么样?佛教里说:活在当下。我们道教也应这样把修行落实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环节,然后好好珍惜现在的每一刻,尤其是年轻人,好好学习自己专业,以后你的人生资本都是现在积累的。
      其次就是把道法融进生活去为大众服务。抗战时期,苏州道教界举办卖符救灾活动,张恩溥天师连夜从上海赶到现场书符,把钱捐出去。后来有人攻击我们正一派说天师都拿符卖钱,这是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六十三代天师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不是实业家,不是政府名人,只能尽自己力去为百姓们服务。而我们做的学的也就是要这样。
     总而言之,修道不能把自己孤立于世俗之外,要与社会及亲友们和谐团结,为他们服务,注重于生活中的每一刻,这就是今天地主讲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谈道教的皈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