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上海道教进表科仪(转帖)

(2009-11-24 17:00:19)
标签:

道教

天师

龙虎山

张天师

科仪

杂谈

   
    “进表科仪”又称“上表”,源于东汉正一盟威道时期,有悠久的传承历史。道教认为,通过进表科仪,可将书写信徒心愿的表文送达天庭,祭告上苍,圣众光临醮坛,科仪赐福延龄,仙灵受度。其音乐优美,步伐精湛,节奏跌宕起伏,有着深刻的历史艺术价值。上海进表科仪大致沿袭至明代,有详细的文化记载以及广泛的文化基础。
    进表属大型科仪,包括诸多仪式单元有:开辟、化坛、捲廉、风灯、金玉、赦水、请圣、烧香、上斋以及冲表。
    在进行科仪前必定先进行坛场布置,进表科仪坛场以八卦型设置,设有经案多只,上面摆有木雕忏牌。右边经案设有磬、引磬,铛等法器,右边经案设有木鱼小釵等法器,中间设有法台,上有香炉台,檀香等。
    伴随着幽雅、宁静的《柳摇金》曲,班手、高功陆续上坛场就位,共吟《清净自然香》,香是科仪的灵魂,从始至终坛场中都都是祥烟馥郁、烟散十方,不仅科仪前要上香,高功在进行法事时也会不断地上香。在香的熏陶中,其飘渺、吉祥的福音,随着飘渺的灵风上达穹苍,充遍法界。
    开辟、化坛、捲廉:一般由高功、都讲、监斋分别进行开辟、化坛、捲廉。功具职与钟鼓配合和谐,柔和而幽静,班宣与锣鼓散花配合得当,清澈而庄严。
    分灯:分灯科中,侍灯白内涵彰显东方灿烂的文化色彩:玉相金容,仗慧光而照耀;琼与宝盖,凭瑞霭以遐临。唱腔软滑流畅、委婉曲折,风格堪为上海特色。班举玉清圣境天尊、上清真境天尊、太清仙境天尊,坛场高潮迭起,足以震慑人心、显示威仪。
    金玉:金玉科中,班宣牒文作为上海斋醮常用的文检之一以世人生死罪福向上天主宰记三界分治真灵请命、奏闻。书写文检甚至都有规定,书写之士不得犯禁戒,要精专,圣位用黄签贴等。
    赦水:赦水以说腔为主,都讲必须全神贯注,铿锵有力,字正腔圆,韵曲的唱腔近似昆曲;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上海道教科仪与民间习俗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譬如上海的赦水科仪则以热闹为主,将坛场的气氛又推向另一种境界,众班随着指挥擂鼓,击釵、金锣,都讲右手执宝剑,左手执水盂,分别对地户、天门、鬼路、人门、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东方、西方、南方、北方赦水。绕坛中不乏刚劲,“头戴七星步九灵,手执宝剑震上方”、“倒泄天河洗甲兵,镇守庚申不移动”。庄严中幽显柔美,步伐飘逸、急促而错落有致,如蜻蜓点水,又如嫦娥奔月。赦水作为道教内涵向外延伸的演绎形式,以成为进表科仪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请圣:请圣俗称请三宝,即金阙上帝元始天尊、玉辰道君灵宝天尊和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其过程也是从清净、典雅、质朴渐渐走向高潮。《香偈》、《水偈》、《风入松》具有明显的江南音乐的色彩,具有清新、活泼、欢快、明朗的韵律和细腻、幽雅的生活气息,词义给人以宁静的感觉,“散芬芳于玉蕊,结飘渺于仙都”、“洒一滴于杨枝,涤八方而清净”、“居虚无飘渺之间,供樊炁弥罗之上”等等。正如师吟“玉蕊散祥烟,盘旋周法界”的坛场之中,众人同跪坛前,遥望天颜,虔诚焚香,一心奏请。俨然一幅盛世道教的画面。
    冲表:冲表是进表科仪的高潮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意在将表文送上天庭,把人的心愿与神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首先高功上坛三上香,奉请玄师、真师、祖师降临;熏表,即向上天请示为何熏表上天,乃受太清之命,天地之间,阴阳交泰,众妖魔鬼怪定当奋力推倾共同完成这一使命;遣官,即功立罡单之上以唱腔的形式表达出来,若为信众祈福延龄,则请玉皇上帝,若为死者超度亡灵,则请青元上帝。采用功喝班应得形式,使得科仪更具有观赏性。赦八方,即天门、地户、人门、地户、青龙、白虎、人门、鬼路,以曲牌为音乐背景,再现上海道教音乐的古朴、庄重、细腻和柔和的面貌,颇有宫廷音乐的色彩。拜表,高功步罡、踏斗、捏诀、跪拜、旋绕等一系列动作都是一种舞蹈艺术,构成戏剧的组成部分致使进表科仪内容更加齐全,丰富多彩。《玉芙蓉》则在曲式和情调的内涵上都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渲染出一种悠扬恬静的气氛,一种神秘的色彩,把人的情感立刻带入了神秘的神仙世界。
    整个进表科仪的空间结构是完整的、紧凑的、统一的,有着循序渐进的程序关系和严谨的逻辑关系。科仪的基本结构如坛场设置、唱念、音乐等融于这结构中,相辅相成。而这种节奏在节奏上仍然保持着连续性。随着情节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节奏顿挫、轻重、徐疾。进表科仪不仅符合人的审美要求,同时符合人的精神需求,如步虚和蹋罡步斗宛如飘渺行空,符合人祈求神灵、追求自由的美好心愿。确切的说,进表科仪不仅成就了高质量的表演艺术,同时又诠释了了人的生命意义,是中国文化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