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圣地龙虎山

标签:
天师府天师正一论道龙虎山张天师杂谈 |
龙虎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又是一处新兴的旅游胜地。她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南郊16公里处,自古以“神仙都所”、“人间福地”而闻名天下。中国古典名著《水浒》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把她的美妙与神奇描绘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龙虎山的美妙在其山水。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龙虎山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及人文景观,奇峰秀出,千姿百态。有的像雄狮回头,有的似文豪沉思,有的如巨象汲水……还有被当地人俗称为“十不得”的景致,更可让人想象到其景之妙。如:“云锦披不得”、“蘑菇采不得”、“玉梳梳不得”、丹勺盛不得”、“仙女献花配不得”、“尼姑背和尚走不得”等。这些又逼真又“不得”的景观中,都隐含着各自奇妙的传说,听来活灵活现、回味无穷。龙虎山中的泸溪河发源于崇山峻岭之中,似一条逶迤的玉带,把龙虎山的奇峰、怪石、茂林、修竹串联在其两岸。河水碧绿似染,楚楚动人。时千流击崖,水缓时款款而行,水浅处游鱼可数,水深处碧不见底。与山岩相伴,便构成了“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的奇丽景象。
龙虎山的神奇在其崖墓群。泛舟泸溪河上,两岸的崖壁犹如一幅历史画巻展现眼前。一个个山崖墓穴,形态各异,高低不一。有的单洞单葬,有的连洞群葬。淡黄色的古棺木和堑底封门之间的泥砖清晰可见。据考证,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墓,距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到的几百件文物,如十三弦木琴、斜纹纺织机以及陶器、木器、篾器等都十分珍贵,堪称中国崖墓文化的发源地和崖墓文化博物馆。而墓内所葬何许身份之人,为何要冒险葬进山崖,如何放进悬崖峭壁之中,至今仍是一个谜。1989年上海同济大学陆敬严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在龙虎山仙水岩,采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绞车、滑轮、绳索等,进行了崖棺吊装试验,一次成功,对于“如何安放”,便有了一个说法。现在每天在龙虎山仙水岩都有这样的表演,由当地以采药为生的同胞五兄弟向游人展示下索、起吊、入穴的全过程,令人惊叹不已。
龙虎山是一座名山还在于她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处。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原名为云锦山山麓肇基炼九天神丹,研创道教。“丹成龙虎见”,山名遂改为“龙虎山”道教由此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至唐朝,道教为国教,宋元明时期,历代天师被敕封“一品”,龙虎山统领江南道教,成为中国道教的传播中心、“百神授职之所”。道教最兴盛时期,龙虎山建有10座道宫、1处道观、836座道院,其中以“上清宫”规模最大,宫内伏魔殿和镇妖井就是施耐庵生花妙笔下的“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出生地。现在龙虎山作为道教圣地,在海内外道教界备受推崇,来此朝圣、观光者络绎不绝。
龙虎山十大经典景点 http://img.blog.163.com/photo/61zcZQV_amcC69GEO5oIiQ==/4584382945687118529.jpg难以忘怀的人间仙境——仙水岩。仙水岩是龙虎山六大景区之核心,碧水丹山的山水文化、华夏一绝的崖墓文化和久远纯朴的古越民俗文化浑然一体,使她成为国内独一无二的高品位景区。这里“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山因水活,水因山媚。四季有佳景、四时不相同。春游,水青山黛、艳阳融融,岩峰若明若暗、水波或皱或舒;夏游,清溪流翡翠、山荫草木香;秋游,锦崖如屏、倒影斑斓,红树迎霜、落英缤纷;冬游,银蛇飞舞、澄江似练,万千鹭鸶绕岩盘旋,好象在与游人共迎新春。
绿色醉人的生态王国——天门山。天门山生态游览区位于上清古镇的东南5公里处,是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峰峦连绵,瀑布叠飞,绿树婆娑,珍禽欢歌,环境幽静,天人合一。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造就了她茂密的森林和繁多的物种,其中许多是国家一级、二级和省级保护动植物。人类生活源于森林,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是现代人所向往并且是旅游的最高境界。天门山就是这样一个绿色醉人的生态王国。
纵观龙虎山的绝顶仙境——仙人城。仙人城素称仙岩,为一座巨峰,东邻泸溪河,远远望去,四面陡峭。山上到处洞穴中通,石窦如井,茂林修竹,云蒸霞蔚。此山之所以叫仙人城,是因为它自古就是“仙人”所居。魏晋时,第四代天师张盛就在此山之顶修建庙宇,即今日“兜率宫”,塑老子神像,以诵老子功德。宋熙宁年间,宝月禅师自浦城来此建寺,香火兴旺,2002年4月,在仙岩之巅发掘出的旷世文物——七层“灵函”,就刻有“宝月行源,心记净空”的字样,唐代大诗人顾况的《安仁港口望仙人城》,把仙人城描写的仙气缥纱,令人神往。现在,横跨绝壁的仙风桥和环山游步道已全面贯通,登临绝顶,龙虎山九十九峰龙腾虎跃之雄峻尽收眼底,恰似“千尺云崖上,仙城白莲开;徘徊凌绝顶,好景胜蓬莱”。
色彩斑斓的丹霞胜地——象鼻山。象鼻山位于泸溪河东侧,与清澈见底的河水并驾齐驱,形成龙虎山水陆联游的最佳线路。这里一座形象逼真、巨大无比的天然石象立于山中,硕大的象鼻似乎从天而降,又深深扎入大地之中,惟妙惟肖、灵性暗蕴,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神象”。象鼻山游览区是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峰崖崔嵬,红流奔腾,赤壁四立,绿树上覆,腾萝倒挂,瀑布斜飞,极具奇、险、秀、美、幽之景观特点和千姿百态的造型特征,是难得的一处丹霞地貌的景观集锦和科考、休闲之地。
举世无双的天下绝景——仙女岩。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龙虎山的自然景观仙女岩,却是华夏惟一、域外无双的奇中之奇!这一绝景,深藏于泸溪河畔的曲径幽处,坐南朝北,数十丈高,其形态逼真,自然和平,毫不忸怩作态,被称为“大地之母、万灵之源”。这一绝景集高贵与平易于一表,兼巧俏与敦厚于一身,踞万仞之上、俯亿兆生灵。山有绝景当为名山。龙虎山拥有此景而闻名,仙女岩又饱蘸着龙虎山文化更平添了浓浓仙气。
引人入胜的江南小村——无蚊村。许家无蚊村三环山、一面临水;出入靠船筏,耕作在彼岸。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江南小村,却隐藏着一个千古不解的神话——四季无蚊。唐末时,许家村老祖相一公打猎至此,早上挂在树上的竹筒饭,到中午时仍然温热如初,认为此地有神灵之气,是居家的风水宝地,于是举家迁居,至今衍嗣40余代。村内民俗馆陈列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着百姓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情趣;传统的婚俗表演,浓缩表现出平常百姓最真实和最快乐的人生追求。到村内一游,已成为广大游人“龙虎山之旅”的必选项目。
古风古貌的千年老镇——上清古镇。上清镇是一个道教文化非常浓郁的古镇。镇名的来历就出自道教。所谓“上清”就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中“灵宝天尊”所居住的禹余天之上清仙境。唐武德八年开始设镇,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古镇群山怀抱,依水而建,环境优美,文化丰厚,名人荟萃,古风犹存。唐代高僧马祖道一曾建应天庙,发展了佛学禅宗一派;南宋儒理学家陆象山曾建象山书院,成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明朝宰相夏言的故里就在隔河相望的桂洲村;而几十代天师及其子孙更是在这里繁衍生息,掌管天下道教事务。镇内的长庆坊、留候家庙、天师府、上清宫、东岳宫、天源德药栈、天主教堂等名胜古迹仍历历在目。尤其是整条古街的民居、店铺、临河的吊脚楼、古码埠依然保持着明清建筑的遗风,并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记录着历史的繁荣与昌盛。游人在古镇吊脚楼内用膳品茶,凭水临风,便可真正领悟到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陶然意境。
五斗米道的发祥之地——正一观。鲁讯先生说得好: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而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就在龙虎山麓的正一观原址。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率弟子入云锦山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云锦山便由此而改名为“龙虎山”。第四代天师张盛回龙虎山,为祭祀祖天师而兴建起“祖天师庙”,每逢三元节,登坛传录,各地学道者纷至沓来,形成了“昼夜长明羽人国”的繁华景象。桑海沧田,“天师庙”也几经修葺,名称也多次更改,明嘉靖时改为“正一观”至今。现在的“正一观”,是在原址按宋代建筑风格重建,并吸收了明、清时的一些合理建制和艺术特点,整个建筑灰瓦白墙,古朴典雅,气势雄伟,仙骨傲然。
华夏惟一的仙家府地——天师府。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的处所,占地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筑群,座落于上清古镇中部,北靠西华山,南对琵琶峰,门临泸溪河,依山带水,气势恢宏。府内豫樟蔽日,鸟栖树顶,环境清幽,恰似仙境。作为道教领袖的私第园林,在中国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