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们开始讲课,我最近要出门,最近一月能可能不能给大家讲《道德经》了,所以讲完这章我们就休息一阶段。我们今天学习《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言自然”,“希”是少的意思,在这里是少说少行,老子首先说修养之法是少言慎行,符合大自然之规律。从修道来讲,说话是耗散人的精气,说话则意识会活动,精神就会散涣。为了让道的能量保持积聚,少言少欲,思欲太多就起不到养生的作用,从修持的方法来说只有清净无为才符合自然的真谛,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在自然里,大风不会无休止的刮下去,暴雨不会永远地下着。但老子说,风雨是自然的规律,但不会永远地下去,我们人生里也会有阴天雨天,生命中不可能每天都是晴天,都会有阴霾,但是不会永远都是阴天,把心中的烦恼淡化,逐步走出去迎来晴天。
当修道到一定境界后自会少言寡欲,对于世间万事都能以法眼观察入微,不言人间之情爱缘分,对世事不于牵扯干涉。我们如果乱行妄为,则就象天地之间一样,狂风暴雨造成自然界地失衡,修道也是要守好心中清静之地,如乱发脾气,乱加行为就如狂风暴雨一样,所以冲动是魔鬼,你看天地尚且不能如此偏激下去,长久地显示自己暴力所为,我们人又怎么能多去发泄自己的情志。
老子一再告戒我们要守清静自然之道,我们前面说过大道是宇宙及生命的总规则,总能力。而德就是蓄积大道的场态,这种场态在人身上就是一个的修养德行,在自然界中则是天地万物生成,它有着均衡性,包容性,循环性,运转性。我们修道修德就是去感悟生命的源泉及宇宙的真相。养生之道实际就是效仿天地万物自然地场态去符合自然法则,蓄养生命之源。我们平时日常放纵自己,这就会把生命能量加快地消耗。从出生到衰老这个过程,修道则是先从补益下手,然后积聚能量,再运化这种生命的能量。所以对于常人修法,这就是人仙地仙的修法,我们要先了解生命,然后培养自己的德行。
先知"道"
,再逐步去培养自己的能量场,诸葛亮当时分析天下形式,认为刘备先到川中积蓄自己势力,这就是培养德,如果说道是根本,那德则是大道生育万物运化的载体,德是由意识支配的,而意识就是神,所以我叫大家净化自己,就是锻炼自己的意识纯净,守住一念元神就会出现,现在大家都是以后天欲念,后天之神来支配自己,并不知道元神的作用,我说过德有平均,运转使各个气场起到沟通、互换、平衡、和谐的作用。所以大德之人能使每人亲近,他所到之处都能使人感觉到和谐可亲。在体内修炼的真气,也是如沐春风,这种体内的感受,到一定层次自会明白。修道是很科学的,并不是迷信,一切都需要实修实证。
我接下来继续讲,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因此上修道之人必须要与大道自然地规律去吻合,同于大道,而不能与道相离,背道而驰。这个道的规律,就是在天地自然之中,就在于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如不明白那只能说是你没悟到,没悟进去。古人讲道在万之中,百姓日用而不知。确实是这样。
当修行者所形成的功德同天地之德是一样的。禅宗有云:我心即佛心。就会失去这种玄德。一旦地放纵自己品行,就会丧失所得到的德的场能,所以孟子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与自然之德相合的一个人,他的修养生命之道,就会自然地显示出德性之力。
最后一句,老子是说,如果失去了与自然相同的德性,也就失去了修炼成大道的作用。老子在这里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尊重大道,其言行符合于道而培养自己德行的人,自然也会把美德赐给他;第二类是正直善良的人,
他们虽然不是勤修于道,但本质上也符合道德的本质,也会得到大道的恩赐;第三种就是放纵自己言行,不知道养生规律的人,其言行有过失,有语言而招来祸患,有思欲过多,导致身体产生疾病,最终散耗消耗生命的能量。
人类的主观性很强,要强行支配自己及天地自然地能量,就属于妄为。放纵散耗精力,这都是与道相背的,比如人们为眼前一点小事争执,斤斤计较,这就是属于私欲过多,产生闷气。这种例子我们身边很多都有的。如放开胸怀,看透天地运行的法则,并去与之符合,这就离道不远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最后强调了一句,信誉不足的人大道也是不会相信他的,人不欺道,道不欺人。如何是信誉不足呢?我们这里理解为是相信,信则会进步,去处一身的业力,修成真我。所以大家要信心足,才能修成至道。信为道源功德母。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