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我说----道德经别解9》

(2008-12-26 08:08:05)
标签:

道德经

道法

道教

天师

修道

杂谈

正一派

丹道

金丹

太上老君

老子

分类: 法门开示
《老子我说----道德经别解9》
今晚我们还继续学习 《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这一章老子教诲我们修身、处世、修道的物极必反之理.对于修道之人怎么样才能把握好人生及丹道之火候的进退,老子首先提出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盈是充满的意思,已是止.这句意思是说:
   天下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如过度追求圆满,不如适可而止。过度追求锋利尖锐,就不会长久的保存。反会给自身带来伤害。金玉满堂,富贵而不知谨慎节俭,不会守住财产反自己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祸害。做完自己的事业而知退守,这才符合天地之道,自然规律.
    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大道也是如此。世间之事物不可过度追求圆满,或锋芒毕露。我们喝水时杯子里倒满水水就会从杯子中溢出来,尖利的剑尖越尖锐越爱磨断。人生处世修身都要适可而止,不能贪图,企求尽善尽美.道家修练,强调内在的心神作用,只有加强内在修养,蓄清静和善之气,才能确保生命能量的长盛不衰.如过份追求物质发展的极端就打破了道的法则,反会走向衰败。我们看太极图阴阳鱼,两鱼总是从这个能量的极端转向另个能量.
     我们学过八字的都知道有天干十二生死历程从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再走向衰、死、墓、绝.事物的发展总是这样一个过程,由极盛而导致极衰.从长生初生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至帝旺则走向衰老这都是自然的规律.老子通过此理告诉我们不可去过分追求,满堂金玉家财万贯,但不以道德之法去蓄守,虽富有但也不会长久,而会带来灾难.有句话叫:富不过三代.完整地说应该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看《红楼梦》贾王史薛四大家族都是豪富一时但贾家等其他家族都是因其娇奢淫欲而导致灾祸发生,由极盛而走向破败。  
     每个人在世俗中都想追求自身价值的完美,自己物质财富丰富.有好车,有房子这种追求生活物质的需求是对的但要知足而后知止.不能贪欲妄为,得到后还要贪婪地再过份追求。今年在长沙湘天大酒店住时遇到一位王总向我求测命运.他对我讲;鹤老师,我觉的人生就是该吃好,喝好,玩好的.我说:你说的这都对
人是该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但要知“度”要节俭在享受到物质文明带来地享受后还应多考虑精神的追求.不能今个住了一百多平方的房子,就还要去别墅.已有拉宝马还非要弄个路虎.如过度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就会带来杀生之祸.这就是人类的贪婪欲望造成的.晋代有个石崇家里豪富来,他的财产不可胜数.他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斗富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王恺用这株珊瑚树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王恺心疼不已,以为石崇嫉妒自己的宝物,石崇一笑置之:“别心疼了,我还给你。”说着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这些珊瑚树高度皆有三四尺,条干绝俗,光耀如日,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抚然自失。后来石崇最终因富而引起王室的嫉妒惨遭杀身之祸入狱.这就是“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道理
    “功遂,身退,天之道”是指完成自身的功德就应隐修以退守为进,不能再进一步地去追求身外之物,不居功自傲,有名而不持名,有财而不以有财来奢侈。做了功德而不去张扬。天地之大道就是这样滋养万物,却不以功自傲。不求万物之报答,万物反而会更好地生长。人自身处世修也是如此进退有度,不以锋利一面示人,做事不张扬。这才是符合天地之道的。功成身退历史上有很多例子,最典型的就是汉留候张良,张良为汉初三杰之一辅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汉高祖刘邦这样评价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良跟黄石公学道家兵法所以他很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后隐居于山林之中.相反我们看也同样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因其持功自傲,不知进退,最终落下惨死.
历史上秦国商鞅变法,商鞅是法家的著名人物.他以法治国.但是他过度用严酷刑法.上至贵族下至民众都怨声载道.他推行变法但过于刻薄寡恩严酷无情,因而遭人怨恨,后被车裂而死.他变法.强调“以法治国”等等政策虽对秦国发展有很大贡献.但其不知节制,滥用法度而使自己之变法,没有得到长久的推行.

      正一派三十代天师虚靖天师曾向神霄派道士林灵素告诫不要贪图名利,隐居于山林场才是清静无为的正道.他说“金门红雾漫于天上之游,白石清泉方保山中之适。萍梗偶成于会合,云泥各致其逍遥。一隔江山,屡移寒暑。闲名日起,浪迹时睽,某惟道本自然,神非别有。明月周流碧汉,光本无形;白云来去青山,色非有迹。蚕入茧而蛾去,雀赴水而蛤生。变化斯须,循环影响,趋向不干于模拟,浮沉自得于方圆,万象有杀有生,春花秋落,一气互消互息,夜露朝晞。五湖放浪于扁舟,三岛翱翔于元鹤。升高须远,就下无难。不昧先机,方为达者。”张继先不贪世俗功利,,而是劝林灵素韬晦、自重,勿迷恋仕途,当行自然之道.
     我们看拉弓射箭,弓的开与和就是张驰,弓拉不开箭射不出,拉过度则弓就会断了.所以要讲究“张弛有度”做人就是这样,不能要锋芒毕露,不能过份纵欲极奢,行事要有把握.以此来修持自心,内外兼修才是圣人之道.《易经》八八六十卦只有一卦是全吉的就是谦卦.满招损,谦受益”这就是修身治国不变的真理.修道要符合客观规律,去除自身的主观欲望追求.很多人,身在高位,位高权重,却不知节俭自身,却不知退,贪恋权位.而导致功亏一篑,身败名裂。修道之人自身精气充足后不能过度去强求保持精气的充盈,这好比月亮有盈亏.如用意念紧守精气还不如急时停止,揣而锐之只顾外在的尖锐,还要顾内在的中和.,才会常葆生命活力.对修道人而言,体内的精气神充足就是金玉满堂.我们前面讲的章节都是讲过内外静修,使身心达到和谐,体内精气积聚.但到了一定火候时这种元精足后就不要再可以去守,此时还有意去强守就是有为.此段过程就是要由头为进入到无为.我曾经说过;财有三宝生聚流,就是说金钱之物也还是流通的.很多人都知道在风水里水为财但水是流动的,钱财也是这样.不能死守.所以老子以"金玉"比喻精气.此时体内精气就要循任督二脉运行,如再去强守就会有偏差.前面的章节告诉我们修道守窍凝神的奥秘,这段就是告诉我们守窍到精气充沛时就勿忘勿助.任其在体内流通.传导身体的经脉.人的元气是产生于下丹田生殖部位处,修炼初下手就是由性能力中产生出元精元气,此时就会外阳勃起,形成活子时,如强求勃起时的兴奋感,热感就是贪恋,此时的元精元气如还去紧守就会外泄,形成浊精.应该用意念沿周天而运转采药归炉,这就是炼精化气,用元气滋养生命.元精元气就会由内向周身传导,将活力散于经脉之中使身体得到中和之气,就会健身去病延年益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