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讲解
鹤 讲授
我们开始今天的话题 ,我本计划12月份开始给大家讲授《梅花易数》,但我已整理好一部分教材,我打算上传到网络给大家自学 。
前阶段大家都对道教的教理,、我们修真目标及对道教神仙体系信仰等都有一定了解,所以我们从这段时期开始学习《道德经》。这部经是我们东方人的智慧,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圣经,它包含了天地万物、治国、修身、兵法、处世等等玄机。
《道德经》又称《老子》,其内容博大精深,涵括宇宙万物的大道,因其文四千九百九十九字,后“卅辐”改为“三十辐”,因此成为五千字,所以有道德五千言之说。
道教认为老子为混元道祖先天之气,万教之宗师,于商王时投于玉女之身中,受孕八十一载而生,传说出生之时就已白首皓眉,指李树为姓,这种说法是属于宗教神话之说。实际上老子姓老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史记-老子传》有载。鹿邑的太清宫就是供奉老子的。我个人认为老子是应该姓老的,在春秋时,李姓还没产生,而老姓是有的,他叫老聃,聃是个大耳朵(古人以外貌特征为名是常用的),他生时父亲已去世,李耳就是老虎的意思,小李耳就是小老虎,亲友就根据他的耳大特点为他起名。出生之年为庚寅,所以他小名就叫李耳,而不是说老子姓李叫李耳,这是过去一直以来的错误说法。在汉代有个扬雄的人,他是西汉时的语言家,大学者,他在赋里称老子为老聃,而不是李耳。他写过一本书叫《方言》,里面就有江淮楚地把虎叫做李耳。那时没有李姓,所以就传说老子是指李树为姓,这给后来的李唐王朝牵强附会追源祖宗,牵连上了血脉。这是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一个毛病,都爱把祖宗往名人身上联系,用古人之名来说明自己是名人之后。
老子小时很聪明,他的生活也很苦,所以他经常接触救济穷人,有一次,他跟小朋友一起玩,看见一棵大树,小朋友说是槐树,他说是楝(liàn)树,后来一看这棵树是合欢树,是槐树与楝树一同生长的,所以老子就知道了,遇到事情不要只看一面,任何事都有正反两方面。老子的父亲死于战乱,他小时他们那里很旱,没有水,老子就意识到了水的可贵之处,他站在涡河河边,观察水,水不争强好胜,默默流淌,无声无息奔流,总往低凹地方流去,所以老子受水启发很大。自然生活是老子的第一位老师,他虽然从小失去父母,但他好学好求师,他们家族是属于士大夫的贵族,就叫他拜商容为师(商容是官名,而不是指人名,商容是指精通殷商礼乐的一种官职)。这位老人教给老子很多道理,他有次得病,老子去见他,看老师病重,就想请老师再指点一二。他就问:“先生这么病重,还有什么话要教会弟子吗?”
你看老子多聪明,生怕老师病重错过求教的机会,商容说你不问我也要告诉你的。是的,实际你跟老师学习,你只要是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老师不会保守不教,而且还希望你多学。商容接着道:“你经过故乡时要下车,对于这礼节你知道吧?”
老子答道:“经过故乡下车是表示不忘旧土旧的根本的意思吧?” 商容很高兴地说:“对,对!”
大家以后来东北我会请大家吃这里的烤肉,我们这里韩国烤肉的烤盘上都印着四个字:“身土不二”,你们看看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看韩国人多爱国,他们之所以在盘子上印这四字意思是说:虽然离开故土,但是这身体与故乡的土地永不会分离。到了我们中国人这就会理解成什么呢?就是正宗不二,产地正宗。我们很多年轻人哈韩哈日,但是有几个能真正去学韩国人这种难得爱国的品质。国家故乡再怎么不好,也是我们的故土。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故乡,就象我徒弟玄智说的那样:绝对不能干一些有损国家和民族利益或者是伤害民族感情的事情。而老子小小年纪就明白这理。
商容这时又说:“你从高大的树旁走过,是不是要弯下腰赶快过去,这点你懂吗?”
老子说:“这是从高大的树胖弯腰过去,这是表示尊敬老人,长辈的意思吧。”我们有一些年轻人就自大,上公交车不给老人让座,见了长辈不知道问好。自视甚高却又无知得很。商容很高兴,他见老子聪明好学,就又启发老子,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
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全都落光了。”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能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长久吧?”商容点了点头,笑了笑,对他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这其中了。”
老子说:“你牙齿落光是因为其刚,而舌在是因为其柔。天下万物道理都如此。”商容很高兴就说:“我已把最根本的道理告诉你了,再没什么了。”
他这问题使老子也就是小李耳,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自以为是。所以后来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长大后,因为他懂礼,逐渐担任一些葬礼的礼官,就是为死者穿衣,送葬之类的,他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死时身体的僵硬而新生儿肢体柔软,悟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所以《道德经》里的很多道理都是老子在年青时期学习,悟到的。后来老子因为人品思想学识被人们所知,他又是贵族史官后代,所以就被任命为周朝史官,也就是相当于图书馆管理员及负责史书的整理。所以古书上称他为守藏室之史。这个工作使他有机会见到很多难见到的典籍,他学习,充实自己,在年青时代勤奋好学。为他后来写下道德经打下坚实地基础。老子这时因慕西周末年伯阳甫的人品及学问,就给自己起个号叫老阳子。人们尊他为老子,这个“子”是对有学问,有品德人的尊称。
我们再回头说《道德经》,这本书最早不叫《道德经》,是以老子之名就叫《老子》,本来也不分八十一章的,是后人为迎合道家之九九之数,而分成八十一章,所以我建议你们读《道德经》最好不要分章去读,混成一体一气呵成去读,《老子》一书有很多版本,最早版本是项羽妾的墓里发现的版本,后来才是帛书本。帛书本的道德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所以应称为德道经。但是老子思想是以道为体的,德为道之运行,所以我们还是称为《道德经》合适。这部经历史上注解本太多了,道家兵家政治家都去研究它,历史上也还有四位皇帝对道德经相当重视并注解过,这就是御注本。这四位分别是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朱元璋及康熙。
道德经上篇分为三十七章、下篇分为四十四章。我们今天就讲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之道。名可名,非常之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千百年来读这两句的人很多但能解释正确的很少,这句是什么意思呢?现在大多书上讲的,实际说法错了,我不是这样讲的。“道,可道,非常之道。名,可名,非常之名”,一般都解释为:用语言词汇描述的大道,就不是永恒的大道,能够叫得出来的名相,都不是永恒的名相。
实际此句应该这样理解:任何事物的道理(规律)都是用来指导符合运行大道规律的,但是都不是永恒之道(“可道”在这句里应理解为指导、行动之意思)。而下一句也是说: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名相来指称这个事物,但是都非永远之名。这样可以把这两句理解成:道理都是用来指导行动的,但不能用来指导一切行动,名相可以称谓事物,但不能称谓一切事物。所以道理要分时与地,不是都是一样不变的。举个比方说,我们可以往杯子里倒水。瓷杯你倒水就不会炸裂开,如果换了玻璃杯你倒热水就易会炸裂。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的语言真美,他用有与无把天地万物的之道讲给我们。这里说的始与母,不是指开始谁先谁后之分,而是指同一时刻。始与母是一个意思,就是太初之时,天地万物太初之时,万物所以有相同一面又有不同的区别,就是无与有。
很多书的解释是说:天地万物从来没有成形的样子,就是宇宙万物的元始,万物本原之名是孕育万物的母亲源泉。这是从字面理解,把无看为万物的开始,把有看作为万物生长的动力原因。老子的有与无思想是很奥妙的。万物背后都有个“道理”,这就是无;而万物都有其外形,这就是有。无是我们看不到的内在,有是我们能看得到的,所以称为有。无可以理解为抽象,也就是形而上之道。
这有与无是一体。所以老子又说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ǎo)”。常是永恒之意,老子道德经里本来常都是作恒字的,因为汉文帝叫刘恒,要避他的名字,就把恒改为常了,这叫避讳。因为这个缘故中国古代文化很多典籍书籍都改了字,也失去了原味。无欲与有欲,是谁在观呢?无欲与有欲都是修道之人之内心。所以此句我们理解为:我们修道者,也可以是治国者。古人讲身国同治。所以不要把《道德经》强定性为什么书,它是部思想著作,可以指导任何一方面。修道者始终保持着无欲无求的之心,看到的是宇宙万物的同一性,看到宇宙的妙处;始终怀着有欲求之心,看到的宇宙万物是有所区别的,及动变的。宋代范仲淹,他写了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他就是抱着这种无欲无求之心,观察到天地万物于自身之妙,不为其所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的话我们很不好理解,因为有与无是同一之体,所以说是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是什么含义呢?我觉的应该是指一种冥冥默默,深远淡然,变化无方的境界,玄之又玄,本来已玄了又更玄了,这就是变化。宇宙万物的内在之道与其本身外形,同出一源。但是名相不同,共同变化所以为众妙之门。
老子这章首先讲述了大道无形,变化无方的涵义。我们正因为看到大道这点,所以可以用道去理解宇宙万物的众妙之处,变化的生机,是入道之门。大道贯穿于宇宙万物的生长,运行,消亡中,是自然地客观规律。但我们摸不到它,看不见它,而又有万物各具有名相。大道是万物孕育的根源,我们可以把无看做宇宙万物未生成之前的本来状态,而有就是万物生长后的能力,名相。我们要体会大道就要驱除妄念,做到无欲之境,才会体到大道的玄机,无与有就是我们领悟大道的两把钥匙,老子后面还用了很多有无来解释大道的奥秘。常有就是大有,常无就是大无,是永恒之意,我们通过有与无,体会到宇宙万物生长的奥妙,观察宇宙万物的交感。
徼就是交的意思。不论是妙还是徼,都是对宇宙万物,某一态的描述。妙字拆开就是个少女,我们看少女的样子多美好啊,楚楚动人,纯真的样子。所以无欲就能看到大道的纯真之处,而玄是变化,不论是妙还是徼,都是玄。玄就是变化,宇宙万物就是从最初的纯真变化到复杂。
大道在宇宙万物中都有所体现,我们人身之中也有道。我们通过静坐,使心神静宁,达到无欲的状态,就会能体会到大道在体内的妙。老子用了个观字,观可以为观察观看,但也是修炼之意。我们静坐时把念头逐渐驯服,人们就逐渐放弃了后天思维意识,大脑就回归于自然清静之状态,这就是使我们感悟到宇宙自然本能的奥妙,直觉到有种力量在体内交感作用,这就是真气,元气,也称之为丹种,在体内产生一定的作用,运动。老子是个修道之人,所以他用这章的“道、名”、“有、无”、“妙、徼”这些词来概括宇宙天地万物及人身内在之道。
我们学道静坐修炼,就是要气息相合,心神合一,淡然无欲,久之自会感觉到体内之气感运行,从而迈进修道大门,这就是丹道的第一步,做到无欲的境界,自然就会感悟到大道的玄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