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部流传六、七千年的书,要追溯它出于何年何月,作者何入,恐怕不是一件寻常之事。 对于《易经》的起源。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历代为大多数学者认可的理论依据与事实来达成共识。
《易经》一书,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西伯侯姬昌)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卦的卦辞,历史上称为《周易》。这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易经》。
至于《易经》中的系辞按当代大易学家刘大钧教授考证了很多历史资料,得出的结论是,《系辞》成书于老子以后,庄子以前,而《彖传》、《说卦》、《文言》等文也应在庄子以前。《文言》早于《系辞》,《彖传》早于《文言》,《大象》早于《彖传》,《说卦》早于《系辞》也早于《彖传》和《大象》。
夏商时古代先天民们“仰观天文、俯查地理”逐步在铺捉征候,专专心致志地搜寻事物可能发生变化的前期征兆。到了周朝时期,人们逐渐把一代又一代的卜史观察和积累的素材,按一种新的归纳对应类比体系整理出来,形成一种万事万物发展,运动变化的易象规律。
易学包含:理、象、数、占四个体系。易学的思想就是阴阳对立统一观。易学思维也就是太极思维。我们学易用易,就是要学会广泛地应用这种太极思维,用太极思维的场态观去看待事物。
易之变化无常但井然有序,它所启示的自然事物的变化过程。因次我们能通过易学思想知道事物演变的必然性和命运演变的必然性。它把自然事物用归纳的方法总结后成为卦象再从中推演出事物的发展变化。
宇宙的一切变化都是阴和阳的相互作用(对应)如:天与地、明与暗、刚与柔、强与弱、男与女等。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界限明而又相互会合,在阴阳交错中往来中,阴退阳进,阳退阴进。相反相成,循环不断,相生相克。这阴阳的法则就是易经的基本之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