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然门水法简介

(2007-10-26 18:15:08)
标签:

知识/探索

分类: 正一法坛
 
  水法是道门法坛傩坛常用的一种法术,在川贵湘赣等地的道坛上都有关于此类水法的法术。水法是在过去生产力低下的,人们在长期的劳作中通过道门法术创造的一种实用性颇强的法术。使用水法的法师通常被称为“水师”。

  水是道门五供之一,道教认为水能清净浊垢,除氛解秽,水可周流十方,广神供养,禀阳明之正气又凝太阴之真精,故取水为圣物。
 
  概道家认为水为上善之物,慈利万物,生养百灵,奔流于山川江河之中,凝聚自然天地之灵气。当代科学也证明里水是有生命力,蕴涵情感的。水本身具有传递信息,凝聚信息,融合信息,交感信息的作用,古人认识到这点,古代法师们通过长期修炼中将自身精气通过以符篆的形结合咒语手诀,把真炁(宇宙的信息)凝聚于水中,最后在通过水修炼自身的能量气场。可以说水是一个别样的炼丹炉,把法师的精气,先天的真气,祖师的灵气融会于一体从而玄妙无方。
 
  道教正一派老祖天师是最早用法水为人治病驱魔的,他在四川鹤鸣山普扬法水,济世安民。并在龙虎山炼成水丹,火丹,今世只知火丹之法,而以水炼丹之法却以失传。随后的历代天师及其他道门大师也不乏施水显法之人。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功德才使这种法术流传于道门民间。

  鹤有缘得峨眉仙宗清虚子师父传授我万病一碗水,观音水等水法后又得到傩坛水法的法本,形成了我自然门三十六水法,四大水法等法术体系。这些水法包含了讳令,咒语,手诀,符箓等内容。每种水法都有特定的作用,但也有的水法可以通用如:真武水、观音水等。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下自然门水法的内容。

自然门水法包含:

  雪山水(我学到的有七八种之多)、真武水、观音水、化签水、药王灵水、北斗灵水、玄女灵水、八仙水法、梅山水法、罗汉水法、金刚法水、灵官水法、华陀水、金童玉女水、三师水法、止血水、枯疮水、龙王水、万病一碗水、雷祖水、普庵祖师水、九龙水、仙女水、观音铁牛水、解秽水、和合水、天医水、太乙真人水、佛祖水、二十八宿水、二十四节气水、三教水、五雷水、七星日月水、天罡水、地煞水、玉帝水、三霄水、五行水,金刀水、大圣水、紫微水、降魔大悲水等等。民间还有很多常用的水法,甚至有的水法即使叫同一名字但各坛各派所用的咒语手诀也不同,如雪山水。每一种水法大多数都有专用的主事神明,故所念所请的咒语是不同的。实际上常用的水法也就几种,不可能都修遍的。

常用的水法手诀有:
  大金刀,小金刀,搬山诀,三山诀,祖师诀,灵官诀,大雪山诀,小雪山诀,九牛诀,三元将军诀,封头诀,铁牛诀,铜船度海诀,土地诀,老君倒骑青牛诀,日月二光诀等等。听我师所言有七十二诀,一百零八诀之分。
http://www.52photoshop.cn/pic/GU022_350A.jpg
  这些水法广泛用于,医疗,安宅化煞,止血接骨,农作等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民间常见一些小孩发烧请法师敕水后喝下就退烧的例子。去年我的学生王某的儿子出水痘,一般小孩子出痘都要一周或十几天之久。他见儿子生病心疼我就在网络上传了他大悲水及普庵祖师水用来退烧,他并没有可以修炼,得我传法后当下使用就见了效果,孩子一觉醒来后烧就退了,孩子的痘子也出得干干净净,很是神奇。至于说我用九龙化骨水为自己及亲友解被鱼刺扎喉咙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我的徒弟玄和子使用雷祖水后得到了很多神奇的例子:如为人治疗头疼等。但使用水法切记一点就是心中一定要怀至诚之心,不可以犹豫,怀疑。否则施法不灵。

  修炼水法要先上请祖师,表奏上天及历代祖师。经师允许后方可修炼。练水要选一个特制的铜碗修炼。有些需要在特定场态下修炼。有的需要修炼九天,有的则是修炼四十九天或八十一天等等。听我师说修炼完后还要验水,看水法是否修炼成功。象一些高的法师可以把劈开的竹子用和合水重新合到一起,所以可以用来接骨。再比如化签水,可以把竹签化软人吞进去。
  水法在民间很多道坛上还只能算是中层次的法术,但也有不少法师就凭一两种水法而扬名立派的。鹤今将自然门水法简介给大家。也希望求法之人都能深入这块领域。相互交流共同发扬光大。民间道坛里还有很多我们未熟知的法术等我们去挖掘整理。使这些前人的经验不被失传。

  水法一般是在生活条件低下及紧急情况下所使用的,平时最好不用。当今医疗科技水平发展迅速,水法最终会被社会生产力所淘汰,而其神秘的特点也会被人们留记于民间历史长河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