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五故事》52分路突围的尝试

(2025-01-13 11:26:21)
标签:

房产

文化

历史

财经

教育

分类: 历史
《八五故事》52            
                                           分路突围的尝试

                                                                ——国有独资公司及子公司

                        高言常

      在国企改革涉入深水期的九十年代,八五厂步入了它的困难时期。对于曾经高度计划经济的保密厂矿,在市场经济中显得步履蹒跚,困难重重……然而,矛盾却是回避不了的,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一切需要去面对。如何从市场经济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路来,唯有改革一途。于是,八五厂在这一时期,多方努力,作过许多改革的尝试。

 

八五厂在新八万(新厂)建成,老八万(老厂)改造完成后,在全国颇具一定影响,一个现代化大型铁合金企业巍然屹立在全国冶金系统。在现代化企业的管理中,为了科学规范全厂冶炼电炉炉号,1993年,八五厂按统一规范,正式排定全厂电炉序号,序号按3位数排列:左起第1位数为分厂,第2位数为车间(无车间建制为0),第3位数为电炉。各车间电炉顺序,一律按分厂、车间所处的地理位置,由南到北依次排列(冶炼四分厂炉号因新八万建设时期已经排定,故,所以,只有四分厂电炉炉号相反,自北向南排列)。例如:101号炉即为冶炼一分厂1号电炉,231号炉即冶炼二分厂三车间1号电炉,301号炉即为桐梓冶炼分厂(冶炼三分厂)1号电炉,401号炉即为冶炼四分厂1号电炉。这些新排定的电炉炉号,上报冶金部备案并由冶金部下发全国,供全国铁合金行业通用。

作为一个管理完善的现代化企业,八五厂许多领域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尤其长期重视产品质量监督及标准计量工作,1998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授予公司(八五厂)“全国计量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10月,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审核组通过对公司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审核,并颁发质量体系认证书。这两件事在全国铁合金行业也是先行的。

尽管如此,此时的八五厂还在重重困难之中。为了摆脱困境,八五厂在那些年代曾经出台若干改革措施,回忆起来,首推人事制度的改革——领导者们首先想到的还是“人”。1992年为了推行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打破干部终身制,八五厂实行领导干部聘任制,过去是上级任命,变成了“聘任”。1992年8月,第一次164名中层干部实行考核聘任上岗。当然,改革之初,当事人倒没有感到“官”位有什么不同,笔者时任计划处长,亦是受聘者之一。岗位虽然还是原来的岗位,但是性质已经变了,随时可以解聘的。紧接着两年后的劳动合同就认真了,为了贯彻《劳动法》,八五厂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所有用人单位都应按照《劳动法》的要求,积极开展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1995年先在效益好的企业和大中型企业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步进行”的要求,大型企业八五厂无疑是先行企业。1995年12月5日,八五厂十三届四次职代会通过《全员合同制实施细则》。记得首先是12月19日我们这些各单位负责人与厂长签合同,然后,发给我们委托书,由我们这些各单位负责人与单位职工逐一签劳动合同,仅一周时间,12月25日,八五厂近万名职工与厂方签订了劳动合同。从此,八五发生了历史变化,干部工人身份一律改为员工,走出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那时我们浑然不知,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殊不知,这已经为后来的“改制”留下了伏笔。 直到新世纪,闹得沸沸扬扬的退休“双轨制”,退休金差别颇巨,引起不公,溯其源,就发端于此。

 在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八五厂又频出新招。为了加快转换经营机制的步伐,1994年3月,八五厂提出“一业为主(铁合金生产)、多种经营、精干主体、剥离辅助”的改革思路。为使企业冶炼主体生产轻装上阵,将遵义锰矿、原料加工厂、汽车运输公司、2314铁路专线、修造厂(改制为设备制公司)等5家辅助生产单位,实施“分路突围”。请注意,当年依赖于斯、发展于斯的锰矿山,居然变成了“辅助单位”,也难怪,已经是“铁合金企业”的八五厂,只顾着“铁合金主业”了。接着,将原料处改为炉料公司,供应处改为物资供应公司,销售处改为销售公司,将这3家经营单位成立公司,挂牌对外经营。这8家剥离单位”仍然属于总厂下属分支机构或二级辅助单位,总厂给予它们法人代表委托授权单位待遇,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8家剥离单位在完成总厂下达的生产经营计划和经济承包责任制规定指标的同时,可自主面向市场,成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实体。回顾20多年前,这些剥离单位究竟为企业甩了多少“包袱”?作为经历者的笔者回忆,这个“机制转换”只是起到观念转变的作用,至于“搞活”了多少?为企业“减负”多少?人们一直是褒贬不一的。

为了解决“新八万”的债务包袱问题,必须采取各种方式用好用足国家政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八五厂曾经作过改制的尝试或者初步探索,比如,为了保住老厂的正常生产,就必须将背着沉重债务包袱的新八万另行核算,就要把新八万(冶炼四分厂)分离开来。1994年4时任贵州省冶金厅厅长马玉宝提出八五厂(遵义铁合金厂)一分为二,就是把新八万(冶炼四分厂)从遵义铁合金厂划出,另行成立“遵义硅铁厂”,“遵义铁合金厂”并行,同为省直管企业方案经过反复研究,逐步开始实施。作为改革的前奏6月,按照厅的要求,遵义铁合金厂将冶炼一、二、三分厂的几个锰系列冶炼生产单位合并,成立“锰铁分厂”。冶炼四分厂改为“硅铁分厂”,成为以后拟改制的“遵义铁合金厂”(不含冶炼四分厂)、“遵义硅铁厂”(冶炼四分厂)雏形。这个重大改革正在稳步推进的时候,形势发生变化,最终没有实现新八万划出的“两厂分设”的设想。笔者主观分析,是否因为冶金厅厅长马玉宝中途突然病故,致使改革没有继续推行下去呢!?但是“两厂分设”方案毕竟是当初背景下,寻求“脱困”的积极措施之一,也是八五厂曾经作出过的改制方面的初步探索。试想,“两厂分设”方案如果实现,那么新八万债务包袱“遵义硅铁厂”带走,去争取国家政策,而剩下的“遵义铁合金厂”(不含冶炼四分厂)就能轻装上阵,是不是不至于发展到后来的“破产”呢?

    八五遵义铁合金厂、遵义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困难时期,为了寻求“脱困”途径,除了内部想方设法,对外也在多方谋求合作,探索“脱困”的路子。1997年全国铁合金行业日趋困难,冶金部直管的18家国有大型铁合金重点厂,除少数高炉生产厂以外,其余电炉铁合金厂大部分亏损。1997年10月,冶金部派出调研组,专赴遵义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调研,这个由冶金部分管部门和“牵头单位”吉林铁合金厂等组成的调研组,与遵义铁合金公司一起讨论、探索走出困境途径,这时期的遵义铁合金公司在铁合金业界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调研组通过讨论,一致同意提出组建“中国铁合金集团”的设想,并写出专题报告报冶金部。此时国家对于大型企业的改革没有出台具体方案,所以组建“中国铁合金集团”方案未获国家经贸委同意。时不我待,两个月后的12月“集团调研组”再次遵义铁合金公司讨论研究,又提出以一家企业为集团,兼并其它企业,成立股份制公司,列为冶金部直属企业的方案,上报冶金部,未果。次年,1998年11月,冶金部与吉林铁合金厂再一次遵义铁合金公司,进而提出由吉林、遵义两厂分别组成两个集团的方案,未果。这些措施都是当年国家重点铁合金厂“抱团”“脱困”的种种努力,但是在市场经济强力推进的大背景下,这些努力都没有成功。从新世纪后各大铁合金厂“投奔”各大企业集团的做法来看,当初这些努力方向是正确的,只是不逢其时也!全国范围的不行,贵州省自己想办法。1997年12月,贵州省省长吴亦侠及省经委负责人在北京参加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期间,向国家经贸委汇报,建议成立包括遵义铁合金公司在内的“贵州电冶集团”设想,按兼并思路搞方案,采取“过网直供电”办法,未果。是否因为时隔不久,吴亦侠省长英年早逝,未能推进,不得而知。想不到15年后贵州省大搞“煤电冶”一体化,已经是一种成功方式,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年的遵义铁合金公司没有赶上。由于遵义铁合金公司在业界的影响、地位、份量,那几年,国家大型钢铁企业纷纷来遵义洽谈合作的不断,1998年2月首钢公司专赴遵义调研,探索与遵义铁合金公司合作途径,来回几次,未果。2000-2001年遵义铁合金公司谋求与武钢公司商谈联合方式,并签订合作协议,因故未能实施。还有宝钢亦专程来遵义洽谈数次等等,总之,来来去去谈合作的单位不少,但是竟无一家成功!1999年5月,贵州省经贸委布置“债转股”工作,经研究,确定遵义铁合金(集团)公司作为“债转股”脱困对象。经过两年准备,方案未获批准……方方面面的努力,“脱困”始终没有成功,千方百计,左冲右突,始终没有走出一条路子,八五厂的“破产”就不可避免了。

 此时,深水期国企改革的各项措施陆续出台。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八五厂进行公司化改革,开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1997年6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下文,遵义铁合金厂改制为遵义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同年10月16日正式挂牌。1998年8月,贵州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贵州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下文,批准成立遵义铁合金集团,集团母公司为遵义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除了冶炼主体生产单位和其它单位以外,一些主要辅助生产单位成为旗下的子公司,包括遵义锰矿、设备制造安装公司、汽车运输公司、铁路运输公司(2314铁路专用线)、三产公司、劳务公司、生活服务公司等7个子公司。同年11月5日,遵义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为了振奋公司士气,特地在公司大门设置“遵义铁合金集团”标志墙。但是,笔者回忆,这些仅是更名的“公司制”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八五厂的管理模式,企业的沉重困难仍然没有解决或者是有所减轻。

    

    还要记上一笔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团溪锰矿资源已经枯竭,经贵州省地质矿产厅审查批准,1998年6月结束开采,闭坑。这个贵州省历史最为悠久的锰矿山,终于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此时,由团溪锰矿而铜锣井锰矿,而衍生的遵义铁合金厂(八五厂),最终没有“杀出重围”,离它破产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是否未卜先知,不得而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去花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