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故事》之45:“八五”利工鸭的故事

标签:
钢铁财经文化情感美食 |
分类: 历史 |
“八五”利工鸭的故事
高言常
舟水桥,遵义市南舟东路尽头,名噪一时的八五厂大门。
这是仿八五厂铁合金商标“山鹰”造型的大门,算是这个曾经享誉全国的“八五厂”(遵义铁合金厂)的纪念标志。那块“遵义铁合金厂”黑色大理石金字招牌还镶嵌于大门右侧,尽管被绿植遮挡,历尽风雨沧桑,却顽强地保存下来,为八五人那已经不复存在的八五厂留下唯一的念想……
如今舟水桥已经没有二十多年前的喧嚣繁华,那个曾经金戈铁马的泱泱万人大厂,只是在人们的记忆中。八五厂不在了!是的,八五厂实体不在了,而八五历史文化则通过各种形式沿袭并传承下来了……
前些日子,南舟东路边,原来实业公司位置,新开设了一家“八五利工鸭”店,在舟水桥又出现“八五”称谓,自然吸引人们的眼球,不由得让大家想起“分别”多年的那个八五厂……
说起“利工鸭”,总能唤起八五人对八五厂那些火红年代往事的记忆。
改革开放以后的八十年代,生产区一号公路的冶炼一分厂,那时是“老八万”的硅锰合金主要生产单位。在它的附近有一个小饭店,店名挺“亲民”的:“利工饭店”。其实只是利用省冶建工地边空地,用旧材料弄起来的一个棚盖小饭店,主打特色菜是一种经过特制加工,号称“遵义市第一家”的香酥鸭,后来人们索性叫它“利工鸭”。这是唯一开在生产区的小饭店,算是厂区职工食堂的补充。吃惯了食堂饭菜的工人们来这里换换口味,改善生活。分厂车间工人,不时会邀约三五人,来到饭店,要上半只鸭,一斤酒,开荤打牙祭。不久,特色“利工鸭”在舟水桥声名鹊起,买鸭子的人多了起来,有时买鸭子的人还要排队,逐渐成为八五厂职工经常念叨的下酒菜,或是八五人走亲访友必带的美食。记得我也往城里的家带过鸭,作为待客的菜。八五子弟回忆,“利工鸭”是他们每月最期待的解馋美味,就连盘子里的碎渣都舔得一干二净,那是一个香呵……这八五子弟小时候的味道,也成为八五人记忆里的味道。
“新八万”轰轰烈烈建设起来的冶炼四分厂,曾被誉为“铁合金行业的宝钢”。它的一位车间主任回忆起生产热火朝天的那些日子,特别提到“利工鸭”。四分厂每逢开炉或重大抢修等重要生产任务需要加班突击时,一旦超过深夜三、四点,分厂厂长总会安排办公室去利工饭店给辛苦加班人员准备一份夜餐,标准是每份半只利工鸭。九十年代初,物价、工资都不是很高,半只鸭虽然几块钱,那时觉得很够意思了。干累了吃夜餐,也休息了,干劲倍增,工作加快,任务很快就完成。他至今还念念不忘:利工鸭还在吗?不知现在味道如何?
这个“利工饭店”随着八五厂的兴衰而变化。市场经济初起的年代,注重彼此交往人情世故,我们机关的来办事,到了饭点,分厂就会请我们吃“利工鸭”。记得2002年以后,某处在这里请我吃过一次“利工鸭”,鸭酥酒酣,那算是最后一次了。大约2010年前后,在我居住的老城,发现过某店面的一角,一度出现过一个“舟水桥利工鸭”的柜台,铺面居然开到老城闹市区,当然只会引起我这个八五人的注意。
如今,一个直接亮明招牌的“八五利工鸭”店在距它的老地方不远处,又闪亮登场,隆重开张了。
2022年深秋时节,我特地来到“八五利工鸭”店,三开间的门面,不算大,但是那醒目的“八五”二字招牌却使这个店的名气大了去了。特别指出的是,这是一个八五“厂三代”开办的,有着浓郁“八五元素”的特色饭店。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线建设时期的八五厂成为历史。时过境迁,当年建设者们的后代已经长大成人,比如“八五利工鸭”店的经营者小刘,祖辈是六十年代从东北南迁支援八五厂的建设者,父辈亦是八五厂职工。从小受到大型国有企业八五厂氛围的熏陶,成长于八五厂环境,有着一样的“八五情结”。在市场经济中,他们延续三线建设文化,围绕“八五”这个牌子,去思索寻找自己的创业之路。从怀念童年的快乐,回味儿时那些垂涎欲滴的美味,比如利工鸭,向妈米皮,李婆婆洋芋,成都餐厅松鼠鱼等八五厂的老味道,从中受到启发,有了新颖的思路。力争打造遵义本土小吃品牌,复兴小时候的八五味道……“利工鸭”是舟水桥地区几十年的老牌子,这些八五人的后代拿过来,通过“包装”,改进提升,打造成了“八五利工鸭”。在昔日的八五厂经营“八五利工鸭”,可谓一个独到的经营思路。八五人们,那些曾经的老味道,一定会打开你们舌尖上的的味蕾,引起对往事不尽的回忆。
小刘告诉我,从三年前开始构思,选择利工鸭作为经营目标。多方设法,通过各种关系,寻到以前的老师傅,请教拜师,求教制作方法。又去成都、重庆,请教川渝制作香酥鸭的师傅,通过复刻并优化配方,对产品进行优化调试,终于把味道和方法调至最佳,保持原来特色,并有所提高。年轻人总能紧跟时代,他们采用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实现品牌化运营,制定标准化制作流程,狠抓从原料到成品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从最前端原料入手,在播州区选择一家养殖场进行合作,挑选合适的鸭子品种,然后再下鸭苗。探索一套科学的饲养方式,严格按规定的饲料含量、喂养、成熟周期等程序进行,使每只鸭子成长大小肥瘦符合标准要求。坚持活鸭制作,不用冻货,采用标准品牌调合油烹制,不用添加剂,保证食品安全。经过一系列的规范操作,保证了香酥鸭食品的新鲜和美味,以“鲜、香、脆、酥”的特点,特别冠以“八五”为品牌标志,形成现在的“八五利工鸭”,并进行了品牌注册。与此同时,以利工鸭为品牌主产品,拓宽经营思路,增加经典烤鸭、锅巴土豆鸭、养生老鸭汤等一系列鲜鸭产品,之后,又衍生“八五利工酒”等品牌系列。这些年轻的创业者,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记忆里的八五老味道寻找回来,复兴、传承,并有了创新和发展。
走进“八五利工鸭”店,便融入“八五”的氛围中,感觉如同来到八五厂。迎面墙上“八五利工鸭”招牌十分醒目,整洁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成品香酥鸭,鲜香酥脆吸引和刺激着你的视觉和味觉,诱人垂涎……小刘老板他们在打造筹备之初,在店面布置上,亦动足了脑筋,立足于“八五”文化元素的注入,一句话就是打造一个八五人吃饭的“家”。你看,产品的文化口号:“鲜鸭鲜味,好香好脆”、“遵义八五厂老味道”、“小时候的味道,记忆里的味道,老遵义的味道”……这些朗朗上口的文字,既通俗,又形象,让人们很容易产生联想。特别是曾经生活在舟水桥的八五人,能够让他们遐想,回忆起过去八五厂的那些日子,以及那个沸腾的年代。走笔至此,建议八五人们,不妨可以去那里体验一下。
作为八五厂“厂三代”的年轻人,为了寻找前辈们艰苦创业、兴建八五厂的历史,他们在网上查,市场找,多方查寻历史资料。2016年,我在编撰八五厂厂史过程中,为方便广大八五人阅读,曾经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八五”春秋》一书,详细讲述了八五厂发展历史的故事。这本书没有在社会发行,但是小刘他们居然花钱从绥阳旧书店“淘”到,功夫可见一斑。在饭店,我翻看了作为收藏品的这本书,原来是当年赠与八五厂著名书法家曾令宣先生的一册,他故去以后,流传到社会。现在又辗转被八五后代收藏,算是一种缘分吧。这些“厂三代”从《“八五”春秋》中知晓、了解、熟悉八五厂的历史。研究、过滤、筛选、提炼出其中的八五元素,变成了现在饭店的经营思想和主题,融入装潢、布置、品牌打造的文化内容。他们不遗余力,从原八五厂各个角落,找寻回来不少遗留的旧东西,对遗址补拍了照片,成为现在饭店的陈列品。只要你步入店堂,八五文化扑面而来,映入眼帘。墙上挂满八五厂不同时期的照片、图片、匾牌等,记载了厂区各主要建筑物历史风貌,生产场景……还有车间的“岗位经济责任制”“安全防火责任制”牌等,收藏有销售部门的“铁合金产品说明书”,八十年代出版的企业刊物“企业实践”等历史文物。这些多年久违的东西,一下就吸引住我。置身其中,再仔细端详那些不同时期的老照片旧物件,睹物思史,仿佛回到历史上的八五厂,回到如火如荼的那时那境,为铁合金工业的建设发展,为中国建成“钢铁大国”,八五人奋战冶炼炉台、矿山井下的那一页页激情燃烧的岁月!
年轻的“厂三代”可谓挖空心思,匠心独具,用殷殷“八五情怀”,围绕“八五元素”,活脱脱的营造出浓浓的“八五”氛围。且看餐厅墙上挂的那幅“八五酒拳令”:“一分厂在舟水桥/二区就在钛厂旁/三是车间七零三/四方青年树新篇/五十多年八五厂/六(流)来流去舟水河/七一一采锰矿石/
八五精神记心间/九(酒)在职工杯杯头/十(实)在难舍八五情。”字里行间不离“八五”内容,跃然浓浓八五情怀,十足的“八五味”!我们八五人来到这里,能感受到“回家”的亲切!在此品尝“八五特色”的“利工鸭系列”菜肴,大开口味,特别香!此情此景,品鉴岁月的味道
“吃八五利工鸭,喝八五利工酒,忆八五故事情,存八五人心间”。在这个回味八五厂的地方,岂止是一味“利工鸭”?它蕴含的是几代八五人为之奋斗,并厚植于其中的八五厂丰厚的历史积淀!我这个“八五文化”的长期关注者,看到八五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后继有人,深感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