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1938年,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遵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一座高山近山顶的崖壁上人工凿出了23个洞穴,19间库房,即为排子洞。其洞与崖面壁立,万山丛中,极难被发现,也不怕敌机轰炸,隐蔽性极强。排子洞的修建,充分利用了当地喀斯特发育完好的天然地理条件,最大的洞穴高约5米,宽近6米。通过石穴阶梯及洞廊连接十九间库房,洞内潮湿,洞窗透天然光。建成后的排子洞,作为抗日后方的军火仓库,与兵工厂隶属当时的兵工署,称第二枪械所第四分部。战时储存小炮、轻重机枪、手榴弹等军火物资,易守难攻,有专用公路与遵义、绥阳连接,车辆进出须交付九联单,管理十分严密,自建成从未有过大事故。
这个抗战时期由广西内迁而来 的四十二兵工厂, 还有个用于储存防毒用品的“穿洞”。
解放后,排子洞及兵工厂由政府接管。三线建设时期,这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09工厂,主要生产雷达探测器,1978年该厂搬迁。此地划给5707厂管辖。
我们在公路边下车,先到穿洞,从穿洞外的草坪眺望对面的大山,排列整齐的窗口出现在崖壁上。然后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缓慢爬上穿洞对面的大山,步行来到排子洞。当年的汽车路已经被野草遮掩,但是水泥路面告诉我们,这里有过往来运输车辆的痕迹。洞前,已经立有石碑:遵义市文物保护单位 排子洞抗战军械库旧址。
进入洞内,即是由红砖砌成的两层小楼,约5000平方米。斑驳的红砖墙将偌大的空间隔离出几个部分。移步洞内,拾级而上,我亦如同走进历史的画面,那一间挨一间的洞房,感觉到有些潮湿,看上去环境条件还是比较艰苦。但这里曾经是抗日战争的军械储存处;三线建设时期,又是解放军5709厂的生产车间----同为战争的需要,担负同样的使命,贵州省作为不同时期战争大后方的重要作用由此凸现。
站在海拔约800米的排子洞前眺望,穿洞遥相呼应,洛安江缓缓而流,翠绿的群山环绕。充满历史沧桑的排子洞和穿洞,几十年来沉寂在绵延起伏的大山里-----我突发奇想,在喀斯特溶洞作为多彩贵州旅游的自然奇观的同时,这些曾经在历史上作出过贡献的大山洞,是否也能够开发成为“抗战遗址”“三线建设遗址”的旅游点,为我们的这些溶洞“旅游热”,赋予更多的人文历史内容,岂不是更好、更丰富吗!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