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家花园之高培谷

(2017-10-12 11:40:02)
标签:

杂谈

文化

星座

时评

教育

分类: 家族
高家花园之高培谷

高家花园之高培谷



高家花园之高培谷
资中人民为高培谷立的德政坊
 
    转载:         
                  状元街旁的青石牌坊

        在资中县状元街附近,重龙镇文庙口村五组境内的城郊石板路上,一座青石牌坊静静矗立在那里。年纪稍大一点的资中人,还能说出点牌坊的来历,年纪轻一点的人对这座牌坊几乎没有印象,甚至拿着牌坊的照片问询出租车司机,也没有几个人能找得到。

 近日,记者来到资中县重龙镇文庙口村去找寻这座青石牌坊,探知它渐被遗忘的身世

与状元伯乐高培谷有关

 走出资中县状元街约三里路外,一座青石牌坊映入人们的眼帘,可以清楚看见正面横额道洽政治,背面横额治亚龚黄四个大字。

 这是纪念高培谷的德政坊。长期研究资中历史文化的宋国英讲述起了这座牌坊的由来。

 清光绪时期,资州(现资中)知州高培谷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兴修水利,尤其是重视教育,还拿出俸禄,发动士绅捐助,创办艺风书院,慧眼识俊才,培养了一代状元骆成骧和两个武榜眼徐海波、徐安平及四个进士。因此,世人给他立牌坊,将他比为汉代力行教化极有政声的地方官龚遂和黄霸,即治亚龚黄

石板路上渐行渐远的牌坊群

 七旬老人何熙永爱好诗词楹联数十年,曾穿梭于资中大街小巷遍寻楹联,也曾在纪念高培谷的德政坊下抄录过楹联。

 以前,这里有10多座牌坊,比现在隆昌的石牌坊群还壮观呢。何熙永记得,解放前,他去文江(资中一地名)的姑姑家,就要在两路口(小地名,重龙镇文庙口村五组境内)的牌坊下歇脚。

以前从成都到重庆,在资中必须经过牌坊这里。何熙永告诉笔者,顺着牌坊下的青石板路,就可以通往成都和重庆。因此路在省城之东,故此又名东大路

盼古牌坊继续留存于世

 根据史料记载,资中县原县城北至两路口为石牌坊群,一千米路程有十几座之多,不过大部分已遭到严重损坏,现在两路口只剩下一座为高培谷立的德政坊。

 牌坊两旁就是卖花椒和木耳小商铺,一旁还有卖草鞋的和抬轿子拉客的轿夫,还有很多穿行成渝的赶路人……这是当地很多村民的共同回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牌坊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不少构件也已被破坏,甚至还被涂鸦。一位村民心疼地对笔者说: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希望留下这座古牌坊。

 牌坊对我们研究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宋国英多次实地探访这座古牌坊,撰写了数千字关于这座牌坊的文字,也拍了很多张照片留存,他和村民一样由衷地希望留下这座牌坊。

 人物本百科

  高培谷1836-1896),字怡楼,中国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弱冠入县学,时发生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停乡试,乃致力经世之学,纳资捐知县分四川。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补梓潼,又任西充县令,事事精辨,邑大治,总督丁宝桢称他为循吏第一。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任绵竹知县。五年(公元1879年),出任资州(现资中县)知州,先后两任,达十余年之久,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兴修水利,勤奋耕作,兴办教育,深受资州百姓拥戴。

 

功绩

 高培谷特别重视教育,他首先拿出俸禄,并发动士绅捐助,创办艺风书院,并不惜重金,从成都礼聘尊经书院高才生杨锐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范溶胡研荪和蜀名士宿儒宋育仁吴之英蒲莹、唐平等来资州,讲经世之学,旁及词章,又到各地大量收购经、史、子、集一万八千多卷,供学生阅读。他虽政务繁忙,也总要去书院看望教师,并与师生一起评论学生文章得失。每逢节日,还要在州衙里设宴,与老师们一同畅饮。由于他尊师重教,礼贤下士,数年间书院学者云集,生员上千。高公不仅重文,也提倡习武,建演兵建,筑射圃,作为训练武童生的场地。

 他还亲自撰写了一篇《序园记》,希望人们习武练身,走富国强军之道。在高培谷身体力行的带动下,各兴办书院,培育人才之风十分盛行。仅从光绪十五年至二十年(公元1889-1895年)间,资州就出了一个文状元骆成骧和两个武榜眼徐海波徐安平及四个进士。另外,他还创立医局、牛痘局,增设消防设施,积公赈饥,以仁养民,百废俱兴,循声大起,川东川西之民,无不呼“高知州”。

荣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