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发展机器人产业要从何处入手
(2016-08-17 09:21:10)
来源:《浙商》杂志
由于机器人的应用和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广,制造业将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拟人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7月的一天,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的营业大厅中,一位新来的“特别员工”正和几位等待办理业务的客户“相谈甚欢”。它就是中国银行的智能客服机器人——小白。中国银行并不是第一个采用客服机器人的机构。在杭州滨江区文化中心一楼办事大厅里,机器人“小滨”已上岗半年有余。该办事大厅涵盖税务、公安、工商等30个部门,超过100个窗口,“小滨”的任务就是为前来办证的市民提供帮助。
除了工厂中那些挥舞的机械臂之外,在生活领域,保姆机器人、扫地机器人、陪伴机器人、服务员机器人、能做刀削面的机器人……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各种机器人正不断被研发出来。
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下,不断有企业进军机器人行业,这一势头成为浙江产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机器人行业如今到底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行业新玩家又该如何开始、向何处发力,面对外来竞争者浙江企业如何自处等问题都非常值得探讨。为此,《浙商》记者专访了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会长、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世强,希望能为浙江机器人企业提供专业的方向性及战略性建议。
机器人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浙商》:我们在采访中发现浙江有很多中小企业最近一两年介入了机器人这一行。您之前说过这个行业并没有过热或过度投资,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呢?
朱世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机器人是一个被公认为未来可能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技术,就像今天的计算机与互联网一样。如果这样,那么机器人技术会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机器人产品会无处不在。而目前的状况显然与此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可以说空间十分巨大。
另一方面,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所谓过度投资和饱和,通常的表现是市场已经难以消化相关产品,而机器人领域目前显然不是这样的状况,现状是市场需求依然旺盛,但能够适应市场的产品不多,所以与其说机器人领域已经出现过度投资或市场饱和,不如说我们依然还没有真正实现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突破。
《浙商》:很多企业跨行业进入机器人领域,还有初创企业在进行机器人研发,对这些企业您有什么提醒和建议?
朱世强:机器人产业的宏观发展方向一定会非常好,很有前景,这是要坚定信心的。但每个企业一定要认清自身条件,切不可盲目投资。机器人领域的创业是高科技以及人力资源密集型的,同时也是资本投入密集型的。进入这个领域,核心技术人员、团队非常重要。团队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但有了技术未必能形成产业,未必能盈利,还要考虑如何拓展市场和引导消费,因为机器人产品的市场往往需要引导才会产生。另外,企业需要足够的资金储备,融资是可以为企业获得资金,但也要有足够好的题材才能吸引到投资人。
现在浙江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现象,一是浙江省正在推进的“机器换人”工程极大地激发了机器人市场的需求,需求的产品包括作为生产装备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和生产线上的核心部件机器人,这些需求催生了很多相关的创业型企业。第二,由于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机器人产业已经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关注的热点。浙江的机器人技术开发、技术进步在不断加快,这也吸引了很多外省企业落户到浙江,希望在浙江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浙商》:机器人领域创业会遇到哪些问题?
朱世强:机器人行业创新企业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性和现实问题。企业首先要考虑自身技术是否全面。有的创业者设想非常好,自信已经具备解决所有技术问题的能力,但实际上机器人所涉及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包含机、电、控、算、软件、硬件甚至造型设计、人机互动等,有可能单独一项技术并不难,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产品的时候,企业未必能有好的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每一个人或团队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在看似简单的机器人领域,做好技术的综合集成对企业很重要。
第二,企业会面临不确定性。很多创业者常常会为某个点子感到激动无比,但市场的反应却不一定如他设想的那样。一个点子有没有很好的市场接受度,以及接受的过程是否如设想的那么乐观,这些都充满不确定性,是未知的。
机器人企业要掌握核心技术
《浙商》:推动浙江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朱世强:政策、文化、商业环境比如说人力成本上升、招人难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全国各地政府对机器人产业都十分看好,而且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浙江的政策特点就是从应用的角度来推动机器人发展,我认为这是很重要也很有效的。政策倡导的“机器换人”提高了机器人市场的需求,从而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政府助推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政府的着力点不仅要有一个度,还要有合适的角度。业内已经有很多人在担心机器人行业会走光伏产业的发展老路,出现“低端竞争”的局面,即机器人企业扎堆在低端领域进行恶性竞争,却因缺乏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而无法参与高端市场的竞争。
《浙商》:如今浙江企业去海外并购,很多都集中在技术方面,国内机器人企业目前的技术状况如何?
朱世强:浙江确实有企业是具备自己的核心技术的,但是并不多。目前,机器人行业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媒体宣传的样机很多,但是真正进入市场实用的产品很少;以机器人作为题材的资本运作很多,但是以机器人作为核心业务的业绩少;最近涌入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和创业团队多,但是真的拥有核心技术的却很少。当然,这里的多与少都是相对的。
《浙商》: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国内企业还有哪些发展空间?
朱世强:面对外企,中国企业还是有竞争力的。国外的企业进入中国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就没有出路。现在世界经济是一体化的,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是无法阻止的。从机器人的整体产业背景看,市场空间还很大,机器人行业的蛋糕还远远没有被外企分完。在工业机器人市场,虽然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即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安川电机和发那科已经垄断了一些领域,但依然还有中国企业的空间,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留存的市场空间就更大了。
《浙商》:您看好哪类机器人企业的发展?
朱世强:相较常常推出绚丽的概念样机的企业,我更看好那些扎实解决核心技术问题的公司。因为一个产品从设计开发到实际使用,还有不少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多年的研究经历让我看问题更透彻,比起去看一个企业是否有吸引眼球的样机,我更关心它里面的核心技术有没有真正解决。
另外,很多企业未必要去做整机。一个企业如果能将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做得非常好,那么它的市场前景和未来预期会是非常好的。每个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好自我定位,到底适合做整机还是主要部件。
服务机器人可拓展的空间大
《浙商》:您大概在五六年之前就作过判断,服务机器人的发展速度和总的市场容量会超过工业机器人。哪些服务机器人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朱世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定义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它能完成有益于人类的服务工作,但不包括从事生产的设备,按照用途它可以分为专业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服务机器人。不同的统计口径稍有不同,有统计显示服务机器人的增长速度和市场规模都已经超过了工业机器人。目前,扫地机器人这类家庭服务机器人已经构成很大的市场容量,国内有企业做得很不错。这类机器人可以说已经成功地进入千家万户。医疗机器人,如现在市场上比较典型的“达·芬奇”,也已经形成了不小的市场规模,医疗领域的其他机器人最近也有较好的发展态势。
未来业内比较看好的还有助老、助残机器人。餐厅机器人虽然现在实际应用不多,但等它技术更加成熟了,依然会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总之,服务机器人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浙商》:哪些行业会最快实现“机器换人”?
朱世强:“机器换人”最成熟和成功的是汽车制造业,20年前我就在日本看到汽车制造生产线上已经大量使用机械手。在电子制造业,可以说没有机器人,就无法生产出现在这样高水平的电子芯片,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三大件——汽车、电脑、手机,也就不可能有如今的成果。机器人已经非常成功地被运用到现代核心的制造业领域了,而且这些制造业机器人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的一部分。
未来在制造业,机器人还会被大量运用。目前在陶瓷生产领域、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都已经有机器人加入了,甚至义乌生产发卡的企业也开始使用机器人。所以机器人在制造业的渗透是全面的,不仅仅存在于某些特定行业,当然也要看企业本身有没有“机器换人”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