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硅谷精神布道师皮埃罗系列独家访谈⑦ |警惕人工智能真正的危险

(2016-05-23 11:14:30)

《浙商》杂志 资深记者 牛金霞

现在,我们正处于将“智能”理解成“有用”的边缘:一台机器越有用,我们就认为它越智能。但“有用”不等于它能让我们幸福。

很多伟大的智者早已警醒世人,财富并不等同于幸福。皮埃罗认为,那些伟大的符号体系(比如信仰等)所能提供的正是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这也是为什么舍弃“符号思维”是很危险的。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加速了整个舍弃过程,这才是真正的危险。

舍弃“符号思维”是很危险的

《浙商》:您对人工智能的态度非常乐观,它真的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险吗?

皮埃罗:人工智能不会控制和杀死人类,也不会让我们失去工作。但我真正担心的是,如今我们制造的机器人是在模仿人类理性的“机器思维”,而不是先天的“符号思维”。简单来说,这种差别就好像人类遇到灾难时会向神灵祈祷,或者围着火跳舞,想要以此驱逐厄运,而一个快没电的机器人永远不会这么做。

为什么这很危险呢?我们从何为“符号思维”与“机器思维”说起。

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 Langer)1942年写的《哲学新解》(Philosophy in a new key)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之一。朗格的理论是,人类是符号的动物,我们一直在创造看起来跟“适者生存”原则背道而驰的庞大的符号体系。所有人类文明中广为传播的各种仪式、礼制及巫术等都是一种符号活动。

朗格认为,仪式和巫术等都是人类自发的行为,都是人类大脑倾向于将所有事物都转换成符号的副产品。将某件事物“构思”成符号实际上是有好处的,从物理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没有两个人会看到同样一件事物,每个人的大脑都有轻微的不同,但所有人都可以就同一件事物形成一样的符号。就好像让两个人看同一个地方的地图,如果地图的画法有轻微不同,两个人就找不到同一个地方,但如果两个人交换的是各自形成的地图的概念,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同一个地方。

然而,现代人的思维却大量轻视这些符号系统。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基于理性的规章和制度而运转。如今流行的人工智能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是关于“机器思维”的,不是关于“符号思维”的。机器人“深度学习”的目的是擅长识别和执行任务,而不是创造复杂的符号系统。

《浙商》:为什么“符号思维”这么重要呢?

皮埃罗:首先,“符号思维”本来就是我们的一部分,就好像你问:“为什么眼睛这么重要?”同样,如果你的大脑不再创造任何符号了,你也不再是人类了。

其次,这些符号系统定义了我们的价值观,告诉我们某些事情比其他事情更重要。比如,尊重和帮助你的邻居或长者比叫外卖和找停车位更重要。我们的“符号思维”告诉我们要礼貌行事,多行好事。道德在一个“符号思维”里是自然产生的。相反,“机器思维”只是简单地遵守设定的规则和制度。如果没有一个规则告诉孩子要尊重父母,“机器思维”就不会尊重父母。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正在发展的人工智能和正在设计的机器人将不会有任何道德观念。

我们创造机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我想答案应该是,“让我们更幸福”。而现在,我们正处于将“智能”理解成“有用”的边缘:一台机器越有用,我们就认为它越智能。但“有用”不等于它能让我们幸福。

那到底机器能为我们做什么才会让我们感到更幸福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我们经常将物质上的丰盛理解成幸福,结果往往是拥有之后感到空虚。当我在非洲一些穷困的国家旅行时,一直被那些微笑乃至大笑的人们环绕着。而当我行走在西方世界一些所谓的发达城市的街头时,却几乎很少有人微笑。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我们经常迷失在商品价值所定义的世界里。很多伟大的智者早就已经警醒世人,财富并不等同于幸福。而这正是那些伟大的符号体系(比如信仰等)所能提供的: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这也是为什么舍弃“符号思维”是很危险的,而加速整个舍弃过程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才变得很危险。

机器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吗

《浙商》:那我们有没有可能创造出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像人类一样有感情的机器人或智能设备呢?

皮埃罗:机器真的能思考吗?机器能有感情吗?这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可以制造一台会说“我认为”、“我很开心”、“我为她感到难过”等句子的机器人。它们能像人类一样行动,但其实它没有感觉,更没有感情。

IBM已经在给它的计算机“沃森”设计能够识别人们情感的程序,日本机器人“胡椒”也被设计了同样的功能,情感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试图理解人类的情绪再做出相应行为的机器人将被发明出来。设计这样的机器人其实并不是特别难,只是因为实际可应用之处还非常少,所以这种“情感机器人”才没有像人脸识别和声音识别一样迅速发展。

有人假设,鉴于神经网络能这么好地模拟人脑,机器人很快就能以人类的方式“思考”。然而,这种假设却建立在对人脑工作原理的极大误解之上。

我们对人脑到底是如何工作的还所知甚少。我们的机器人要模拟人脑还遥不可及,因为我们离理解人脑都还非常遥远,拥有一台功能等于人脑的机器更是无从谈起。

《浙商》:问题是,现在很多人习惯和沉浸于“机器思维”,他们喜欢高效而简洁的行动,喜欢大量的智能设备,也同样觉得自己很开心。

皮埃罗:在硅谷,有一段时间很多人确实是“技术控”,他们就是喜欢宅在家里沉溺于游戏、社交网站等,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爬山,喜欢走出来跟人和自然交流。

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现在的年轻人过于依赖智能设备。这些电子设备并不比过去有多“智能”,年轻人却比他们的父辈、祖父辈“傻”多了,很多人连根据太阳方位识别方向的能力都没有。如果智能设备能更多地用于一些让人更聪明的活动,而不仅仅是在线社交、购物和打游戏就好了。

警惕机器让人类减少交流

《浙商》:大公司将如何运用人工智能?

皮埃罗:你可能会问,如果人工智能的应用未来更多是在一些让人变聪明的地方,是不是情况会有所不一样?这正是我担心的又一个问题:人工智能的产业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取决于谷歌这样的大公司到底如何使用他们的技术。

如今网站内容30%的读者是机器。当然,这些机器大部分属于大公司。当我想到未来大部分内容还是人类来写,大部分读者却很快变成机器,机器读者的数量甚至会超过人类时,心里真的不是滋味。你在网上做的任何事情都会被机器纪录下来并进行分析,机器会非常“专业”地读你写的任何内容,并不是因为它们真的喜欢你写的东西,只是因为你的个人生活对它们来说是一个商业机会,它们要看看你写的东西有没有用。

《浙商》:自动化世界里的人性将何去何从?

皮埃罗:我们生活的世界只是部分自动化,机器越来越多地取代了人的工作,人跟人之间的互动会日益减少。这背后隐藏的一个重要且也容易被忽略的信息是:每一次我们周围的人的工作被一台机器取代,就意味着我们人类的互动机会又减少了一次。

人和机器互动的结果就是人类之间互动的减少,这种趋势已经在过去一个世纪内不断强化,在人工智能时代还会继续加强。机器人会打理你的房子,会帮你办杂事,会照顾你的健康,还会跟你娱乐……这会极大地降低你跟其他人的互动,甚至包括你的家人,这也意味着家庭支持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你将只有很少几个朋友,你的同事会是机器人,你的朋友也会是机器人。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人类不再彼此互动,人性到底会发生什么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