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硅谷精神布道师皮埃罗系列独家访谈③ 普通人怎么分享大数据的红利

(2016-03-16 10:23:34)

虚拟现实之父、思想家杰伦·拉尼尔在他的《谁拥有未来》这本书中认为,拥有全球业务的大公司如谷歌、Facebook,以及电商、银行等行业的大公司,长久以来制造了一种严重的不正常局面。他们将用户免费提供的数据变成了利润丰厚的商品,普通民众虽然一直在贡献数据,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拉尼尔认为这会使未来越来越掌握在少数大公司手中。

对于这个问题,皮埃罗是怎么看的呢?

普通民众目前只是大数据的客体

《浙商》:杰伦·拉尼尔曾说,所有在互联网上创造价值的人都应该分享到价值,因此普通民众在贡献大量数据后也应该得到一定补偿。您怎么看?

皮埃罗:我同意杰伦·拉尼尔的观点。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普通民众也能从数据的爆炸中获得更多知识,而非金钱的补偿。

知识的民主进程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彼时,法国的哲学家们编辑了百科全书,向全世界的普通民众分享知识。然后,普鲁士颁布强迫教育法令,拉开了义务教育的序幕,其他国家纷起效仿,教育从此成为对所有儿童的强制性举措。然而,迄今为止,教育的不平等在全球范围依然是个严重的问题。

如今,大数据可以允许我们完成知识民主化的目标。遗憾的是,目前从大数据中受益的却大多是大公司以及部分政府机构。普通民众用诸如智能手机之类的数字化工具来加强对“假性知识”的学习,但很少有人知道该拿环绕我们的海量数据怎么办,该如何从中获取更多更有用的知识。

很多情况下,我们甚至都无法完整看到自己生产的数据,因为这些数据多数被大公司所控制,这些大公司只按照自己的意愿收集和整理这些数据,通常用于商业计划或广告。可以说,在大数据领域,普通民众更多只是客体,而不是主体。

用大数据认识并提升自我

《浙商》:凯文·凯利曾提出了“量化自我”运动,即通过可穿戴设备或内置传感器实现对人体数据的自我追踪和监测,这不就是未来大数据能让普通民众受益的一个例子吗?

皮埃罗:是的,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产生大量数据的物体将是我们的身体,很快将会有很多可穿戴设备以及纳米机器人内置在我们身体里,植入的芯片会一直产生和播报实时数据。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云端的某些软件,它能实时捕获这些来自人体的数据,确保我们的健康。如果该软件发现有任何不正常的信号,会马上要求可穿戴设备提供更多的数据以进一步确认,或要求此人联系医生进行专业的医疗检查。

在这个案例里,我们确实可以拥有自己产出的数据,并且从中受益。但是,你的数据仍然需要跟别人的数据结合才能得到一个真正改变生活的应用,否则,这些数据到底有什么用处还不确定。因为任何事物的意义都是相对的,比如晨跑,一个人晨跑的数据是做不出什么应用的,我们需要将其“游戏化”或“社交化”,让很多人靠竞争来获得“朋友圈”里晨跑的第一名,由此激发人们的使用兴趣。

另外,我更倾向于把“量化自我”看成是一种全新的、更科学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记录自身的行为数据,你可能会发现一些你的朋友和家人都知道而自己之前从未意识到的东西。这就好像有人一刻不停地在为你记日记,这些数据能帮你发现自己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这些数据也有助于提升自我。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活动分类整理成爱好、创造性思考、读书、运动等,到每个月月底的时候,通过图表分析自己的时间到底都去哪儿了,并重新调整各项活动,确定自己在朝真正的目标前进。

理解数字背后那些真实的人

《浙商》:当我们自身遍布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是否意味着我们将成为机器的一部分?

皮埃罗:“一个机器产生并读取数据,然后再告诉其他机器该做什么”的世界听起来确实有些可怕。更可怕的是,我们的身体是这一过程的最终对象,所以这些机器确实会使我们变得更不像人类。

不过,你也可以用一个佛学的方法来看数据——将我们的存在看成是一个混乱的数据流,这些数据并不能在时间中长存,它们只是瞬间的存在,这些瞬间数据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我”。它们类似于“佛法”,每一种佛法都与其他法紧密相关,或说每一种法都是由另外一种法得到的。在佛教中,没有任何生命“存在”于任何阶段的时间内,因为每一个时刻都是全新的存在。大数据对人类生活的理念跟它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相似。

只不过,当我们过于频繁地认为数据只是一些数字时,可能真会忘记这些数字背后代表着真实的人。比如我在文章中写道:“不幸的是,每年有60万人死于疟疾,大部分都是儿童”,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其实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以及守护在他们身边的至亲们。

我希望未来身边所有一切都用数据来表达时,我们仍有能力将数据理解成活生生的人,而不仅仅是数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