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综合车生活服务
(2016-01-06 09:35:28)《浙商》杂志 张名豪
在“互联网+”趋势下,滴滴出行改变了传统打车方式,建立培养出大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引领的用户现代化出行方式。
“在我们创立滴滴出行之前,问了10个朋友打车App这种模式靠不靠谱,结果10个人全部觉得不靠谱。”在2015年年初的媒体见面会上,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创业以来的经历与感悟,他和他的团队正努力用移动互联网改变传统出行模式。在他看来,滴滴出行的最大对手不是其他打车软件,而是人们的叫车习惯。
2月14日,滴滴和快的两大打车软件公司宣布合并,震动舆论。二者的联手已经让合并效应初显,并有望把Uber远远甩在身后。当然,市场竞争的策略还是后话。在程维眼中,滴滴快的更多是互联网出行的结合。
“我们相信建设性创新更适合中国,而不是不负责任的破坏性创新。”程维在发给员工的内部信中表示,未来出行选择会更丰富,而互联网让一切供需高效匹配,“未来三年的目标是每天为3000万人次出行提供服务,并服务1000万名司机。”
互联网解决打车难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共有110万辆出租车,每天服务单数约4000万单,每年创造约4000亿元的市场规模,但是每天实际约有40%的打车需求无法满足。
“打车难”是城市交通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也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在“互联网+”趋势下,滴滴出行改变了传统打车方式,建立培养出大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引领的用户现代化出行方式。
滴滴出行的诞生改变了传统打车市场格局,颠覆了路边拦车的概念,利用移动互联网特点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从打车初始到使用线上支付车费,画出一个乘客与司机紧密相连的O2O完美闭环。
《浙商》记者了解到,很多出租车司机的手机装有滴滴出行APP,不时报出乘客的乘车需求,而司机师傅根据乘客目的地按意愿“接单”,既降低了空车率、提高了出租车市场的效益,又最大化地节省了司乘双方的沟通成本。
“用车更方便、坐车更舒适、服务更好。甚至,通过一段路上的历程,还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安全感、一份依靠、一位朋友、一个惊喜……让出行更多一些含义和延展,进而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一点。”滴滴出行希望通过自身平台上的多种出行服务,让出行变得简单。
出行选择更多花样
“在滴滴公司我们的高管是不允许自己开车的,我自己甚至不会开车,我也没有买车。”在“出行梦想”发布会上,程维与公司总裁柳青叫了一辆专车来到会场,“我的梦想之一就是让所有的老百姓有一天都能享受到跟柳青一样的专车待遇,也许这个只是半年多的时间,但是我们看到专车逐渐变成了现实。”
经过三年的发展,随着逐渐家喻户晓和进入到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中,滴滴出行已从当初单一的出租车打车软件,成长为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等多项业务的一站式出行平台。滴滴正通过其持续创新,从单一的叫车服务发展成为车生活O2O的超级入口。
另一方面,结合移动支付、在线地图等应用,滴滴出行为乘客和司机提供了良好的用户体验。顺风车非常适合追求实惠和有较固定出行需求的用户使用,快车业务的各个环节都以“快”为核心,非常适合有临时出行需求和赶时间的用户使用。同时,滴滴在自身软件内的视觉效果都保持了清新统一,各项业务也都有很好的易用性和便捷性,各种不同出行需求的用户都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新模式背后的逻辑
近两年来,出行市场风起云涌,不管是专车、快车还是出租车,都给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互联网出行到了风口浪尖的一个时代。
作为一款基于出行数据的新应用,滴滴出行通过历史数据,可以预测出在一定范围内,哪个点的需求量比较大,哪个点跑远途的最多,客单价多少等。从更大的层面来讲,滴滴出行能够依据平台上车辆的迁徙轨迹、流向对政府的交通规划给出建议。
随着平台上乘客和订单的增长,司机的接单率和收入也会随之增长,同时降低了乘客的等待时间和单次出行成本,就此形成一个循环,促使提高司机的运力以及多样化的服务供给,从而进一步缩短乘客等待时间和成本,提升服务乘客可靠性和体验。
更重要的是,平台化的商业模式将会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能够提供给乘客全套的出行解决方案、更短的等待时间和更低的成本,最终保证一个较高的乘客留存率。对于司机而言,平台提供了跨业务转换的选择,以及高黏性的乘客和更高的收入。
“整个中国一天有4.5亿人要出行,这里面有3000万到5000万人是出租车和专车的用户,有1.5亿人自驾,有将近2亿人是搭乘公交、地铁,大多数的出行还是跟互联网没有关系,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加速大家享受互联网出行带来的便利。”数据显示,滴滴出行目前每天实现300万个出租车订单,超过300万个专车订单,峰值223万个顺风车订单,业务覆盖中国超过360个城市。正如程维此前表示,滴滴的梦想是建设一个中国人领导的、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