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文 │ 见习记者 陈抗
就在一年前,爱拼车可谓站在风口浪尖,其拼车业务用户数突破2000万。然而,一年后爱拼车这个先行者却在整个拼车市场火爆的风口宣布关闭所有服务器,像一颗美丽的流星般最终陨落。
在爱拼车的失败总结当中,作为联合创始人之一的杨洋提到,拼车行业已被资本掌控,滴滴、快的、Uber等巨头的入局几乎将该领域创业的小团队判了死刑。
6月5日,杭州本土拼车软件“爱拼车”正式关闭了服务器,停止所有服务和支持。
然而,年初还积极运作的爱拼车软件,几个月内就被迫退出市场,除了对外宣称的“资金链的断裂”,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互联网+拼车”市场又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黯然退出拼车市场
在2013年9月注册的爱拼车,是当时国内移动端拼车业务的先行者,打车软件还在相互血拼的时候,爱拼车却早在拼车蓝海中尝到了甜头。
2014年春运,爱拼车联合百度推出了“春节爱拼车帮你回家”的活动,借助春运打响了名声,随后,借助3月杭州限行的契机,爱拼车在5月掀起烧钱大战,用百万元打造拼车补贴。在最鼎盛的时候,爱拼车用户达到2000万。
同时,拼车行业的烧钱大战也在继续。2014年,嘀嗒拼车、AA拼车等超过20家拼车APP拿到融资,融资总金额超过2亿美元。而一度领先的爱拼车,却被自己孵化出的多诺租车拖了后腿。随着竞争对手快的、滴滴的合并,优步的后发制人,爱拼车开始觉察出不妥,并拿出压箱底的千万资金进行烧钱补贴。然而随着DAU跌出全国三强,新融资也未能及时到位,黯然退场成了这家公司最后的结局。
虽然戏罢离场,但是杨洋觉得拼车市场仍然有前景:“不继续做拼车,不代表我们不看好这个行业。拼车市场下半年会持续火下去。拼车市场的竞争和当年的打车市场已经不是一个级别,打车市场是十亿美元级的玩家,拼车市场是百亿美元级的玩家,会打得更厉害。”
爱拼车对外表示关闭的原因在于资金问题。但在杭州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吴伟强看来,爱拼车的失败,是源于拼车本身概念的失败。“拼车源自固定路线中的某一点。这违背了机动车的机动性,哪怕是固定A点到B点,我也不一定走固定的路线。其次拼车需要提前约定一个固定时间,如果一个人迟到,就会造成极大的不方便。”在他看来,拼车不符合“自由的契约”的出行规则:灵活、自由、收益和风险对等。“概念决定他们迟早会失败,资金只是一个原因。”
“早先是公益性的定位,后面虽然定了价格,但是也没有解决收益和风险的问题。”吴伟强说,拼车无论在稳定性、匹配度还是应答速度上,都无法和热门的专车、快车相抗衡。爱拼车除了资金问题之外,自身的技术、管理、定位也都不够到位,无法与巨头相抗衡。烧钱只是市场推广的一个手段,需要有针对性和指向性,拥有技术性的数据分析和网络平台,补贴要建立在掌握用户的数量、数据的基础、技术的手段上,否则市场竞争机制下只能优胜劣汰。
拼车风口日渐庞大
“分享经济是个非常大的市场。”经纬中国合伙人曹国熊对这个市场很看好,他认为,用户获取的成本虽然很大,但是如果后期能够形成用户黏度,持续经营下去会在某一个时间点得到巨大的收益。
“商业模式是没有错的,这个跟团队管理有关。融资能力也决定于团队的经营能力。”曹国熊说,“当然,几十家公司中,如果已经有了几个规模较大、估值更多的公司,投资者一般也会倾向于投资前几名,而不是后面的小公司。”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在互联网各项车服务用户中,除打车用户84.3%占主要地位外,有35.9%的用户会选择使用拼车服务。在投资者和创业者眼里,这仍是一个“有肉吃”的市场。
打车巨头中的滴滴打车,在酝酿了小半年后,进军拼车市场,推出了滴滴顺风车,号称“国内第一拼车平台”,并公开招募车主。滴滴总裁柳青将顺风车定位成“城市的共享出行”,利用大数据算法和先进的匹配技术,一对一链接每一位愿意结伴出行的车主和乘客。滴滴扎根拼车市场的野心,势必会卷起新一轮的竞争。
未来向社交属性延伸
虽说补贴的多少仍是用户增长量的决定性因素,在未来的发展上,几乎各家的趋势都明确指向了“社交”。正如坊间流传段子所说的,“打败陌陌的不是微信,而是Uber。”
2007年起源于旧金山的美国拼车软件Lyft是拼车的起源,在最新的F轮融资中,Lyft筹集到了1.5亿美元的资金,3月新增加了“资料”功能,当用户通过Lyft应用叫车时,可以在应用上看到司机的姓名和照片,以及汽车的照片等。新的“资料”功能让用户可以对司机个人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等有更多了解,并且这一了解是双向的——用户也可以填写自己的“资料”信息。拼车有极好的线下社交的基础,因而拼车公司把未来寄托在拼车之后用户社交层面的延伸。
嘀嗒拼车鼓励用户社交,不仅通过优惠券奖励用户评论,还设置了嘀嗒广场,让用户的评论出现在广场上,同时依托支付系统和评价系统来建立商业及社会信用体系。
天天用车中,实名认证和公司邮箱认证后的用户可以使用“行业圈”功能,未来有一定的社交想象空间。
柳青也强调了滴滴顺风车除了出行共享之外的社交属性。滴滴顺风车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出行与社交这两个需求的交互,打造全新的综合性平台入口。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进一步推广,互联网车服务市场已经逐渐成为各大投资方关注的风口之一,继2014年打车市场爆发后,拼车市场仍旧有希望随着政策改进、资本输入,而继续在市场中突围。如何吸引到更多对产品忠诚度高的用户,未来怎样更好地发展,是所有拼车创业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