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浙商》记者 倪轶容
当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时代掀起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时,陈国标或许是中国针织机领域内,第一批在真正意义上触摸到“工业4.0”曙光的企业家之一。这背后,除了15年甘于在寂寞中专注于技术的研发、创新之外,还有对于整个针织行业的前瞻眼光和战略性布局。
江苏东台经济开发区恒舜科技园内,一排排装有精密设备的大型机器,布满了占地300亩的厂房。恒舜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国标如同抚摸自己的孩子一般,轻轻拨弄着这些巨大的机械,在他眼里,这些庞然大物俨然不只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带有体温的玫瑰色未来。
2012年7月,总投资10.8亿元的恒舜智能织机项目落户东台纺织机械产业园,8月签约,10月动工。在不到2年时间里,恒舜完成了300亩厂房的建设,拥有100台圆机加工中心,四条热处理流水线,数控磨床等全系列的建设,可供400台机器同时进行流水线生产装配,其发展规模不可谓不迅猛。
不过,最令陈国标感到骄傲的,并不是“恒舜速度”,而是他自己研发的HYQ系列“四位一体全电脑多功能无缝针织机”,通过集成化模块设计,该针织机一改传统针织机只能生产一种产品的特性,使得毛衣、内衣、裤子、T恤等针织产品可以由一台机器生产,同时产品无缝一次成型,精简了分片缝合步骤,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国外普通同类产品相比,四位一体全电脑多功能无缝针织机的产量是它们的三倍,甚至比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圣东尼公司同类产品更为先进,而且成本更低。”陈国标说,HYQ系列“四位一体全电脑多功能无缝针织机”常常在展会上引得许多外企同行前来“偷师”。
当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时代掀起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时,陈国标或许是中国针织机领域内,第一个在真正意义上触摸到“工业4.0”曙光的企业家。这背后,除了15年甘于在寂寞中专注于技术的研发、创新之外,还有对于整个针织行业的前瞻眼光和战略性布局。
身为中国针织行业协会副会长,陈国标从未想过独享科研成果。近来,他颇有创意地提出了一个“出租生产力”的新模式,让买不起大型机器的中小针织企业可以以租赁的模式入驻恒舜科技园区,从而实现轻资产运营。陈国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降低中小针织企业的创新、生产成本,并且通过恒舜的品牌影响力,获得更多客户,从而将原本分散的针织企业,拧成一股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和大牌竞争的超强合力。
超越,不走寻常路
“制造设备全世界都会,但制造纺织设备的只有欧、美、日、中、韩,而制造针织设备的却只有德、意、日。”曾有业内人士这样形容针织机械制造的难度,而智能针织机,更是这其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之所以会花费15年时间去啃这样一块硬骨头,完全是出于陈国标对于针织行业的专注。
1993年,恒舜生产出了国内第一台电脑提花机,这让陈国标意识到,国内的技术创新其实也可以达到国际水平,但是国外的制造业在基础和历史上具有不可超越的优势,如果想要在同一个理念上进行超越,无异于夸父追日。“就好比是交通领域,汽车能达到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300公里,如果还要去造速度更快的汽车,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我们可以造火车、造飞机,从而实现独辟蹊径的超越。”
新产品的研发,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俗话说,“十年磨一剑”,陈国标的这一“剑”,一磨就是15年。15年来,陈国标一手抓企业管理,一手抓科研,常常是白天处理企业的相关事务,晚上还要把自己关在实验室进行研究,一天只有几个小时睡眠。
功夫不负有心人,HYQ系列“四位一体全电脑多功能无缝针织机”终于问世。
“相较于传统织机,‘四位一体全电脑多功能无缝针织机’有3个突出优点。”陈国标如数家珍,“一是全数控操系统代替了过去的机械模式,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减少了企业人力成本;二是产品无缝一次成型,精简了过去需要分片缝合的步骤,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穿着更舒适,外观更时尚;三是一机多用,四位一体的功能,可以让同一台机器具有生产毛衣、内衣、裤子、T恤等服装的功能,给服装企业实现多元发展带来无限商机。甚至,企业如果需要用这台机器生产袜子,也只要换几个零件就能实现。”
与当今德国、意大利、日本的同类产品相比,四位一体全电脑多功能无缝针织机最高密度可达E30(即30针/英寸,国外品牌为E18),进纱路数在24路(国外品牌为8路)。它不仅可对纺织工艺的正反面提花、双向移圈进行控制,还可对织物密度、编织车速、选色选纱、卷取张力、门幅变化等各参数进行电脑实时动态调整控制。“这就好比为针织机装上了‘大脑’。”陈国标兴奋地表示,“它极大地提高了针织圆机的可操控性,适应了现代针织市场小批量、多品种的要求。”因其科技含量高,“四位一体全电脑多功能无缝针织机”获得了47项专利。
值得一提的是,产量是国外同类产品三倍的“四位一体全电脑多功能无缝针织机”,成本却要低许多。以目前能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日本福原针织圆机为例,其售价为每台240万元,是恒舜智能织机的6倍。这些特性,使得“四位一体全电脑多功能无缝针织机”在展会上一出现,就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密切关注。陈国标记得,几年前带着“四位一体全电脑多功能无缝针织机”去参加义乌的一个展会,来自意大利的针织机制造商先后派了十几组人前来“偷师”,即使在陈国标向组委会反映了这一情况,并且贴出“谢绝同行参观”的标语之后,他们依然偷偷来给机器拍照,希望能把行业最顶尖的科技机密带回意大利。
出租“生产力”
在针织行业浸淫了几十年的陈国标,对这个行业可谓是“爱之深,责之切”,对于这个行业的“痛点”,陈国标的看法一针见血:由于传统的针织机只能做一种衣物类型,这导致大量针织企业实际生产时间只有半年,尤其在针织内衣领域,“上半年生产,下半年销售”是惯例,整整半年时间,机器都闲置在厂房里。其次,许多针织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利润比刀片还薄”,这也让他们原本就不是很景气的生产状况雪上加霜,面对动辄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的针织机望而却步。
陈国标熟谙针织市场的发展,他意识到,针织市场的几次产业升级,都伴随着技术上的提高。从最初的手工缝纫,到后来的机器运作,电脑提花,乃至无缝内衣机的产生,针织企业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也越来越精美。不过,即使如此,目前最大的市场——18针以上细针市场还尚未被完全打开,市场上对于细针毛衣、春秋运动服等针织衣物的需求,还未被完全满足。
一方面是针织企业面临的严峻压力,一方面则是来自市场的机遇,陈国标隐约感觉到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味——在针织市场上,必将掀起一场彻底的洗牌,这是一次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的洗牌,是一次适者生存的洗牌。中国针织市场的大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坐拥行业内最先进的针织机器,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陈国标有些坐不住,他不愿见到那些拥有订单、管理能力,一直辛勤劳作的中小针织企业,仅仅因为资金或者机器上的匮乏,而残忍地被这个市场淘汰。于是,他提出了两种新模式:一种,是让企业用按揭的方式来购买机器,首付30%,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另一种,则是让企业租用恒舜的机器,由恒舜提供机器的保养、维修服务,甚至,恒舜还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操作工人。
“说白了,第二种模式其实就是出租生产力,只要企业有订单,有管理能力,就可以马上在我的园区里面开始自己创业,甚至,如果眼下暂时没有订单,还有可能依托恒舜产业园的集聚优势,找到新的客户。”陈国标表示。在这样一种“出租生产力”的模式下,企业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原先几百万元一台的机器,只要花很少的成本,就可以使用。同时,由于一台机器就可以生产多种不同的商品,不但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缓解了资金压力,同时也降低了创新成本。
陈国标认为,其实中国针织领域并不缺乏创新精神,只是迫于生存压力,很少有企业还有心思去进行创新,毕竟,创新也是一种冒险。而如今,当生存不再是一种压力的时候,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解放出来,未来,或将在针织市场上看到越来越多全新的产品。
布局“工业4.0”
在陈国标的构想中,江苏东台恒舜科技园内完全可以形成一个从研发、机械制造、针织产品生产和客户看货、订货的生态圈,而这种生态圈还可以被复制到全国各地去,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生态系统。“毕竟,只有让中国的针织企业聚合在一起,形成足够大的规模和实力,才能够和国际上的大品牌抗衡。”陈国标表示,这也是他的梦想。
目前,恒舜投资15亿元的江苏沭阳科技园已经在建设中,而在浙江、广东等地的恒舜科技园也都将一一建成。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陈国标会复制东台恒舜科技园的产业模式,但是牵涉到具体的产业布局,他则会使用“因地制宜”的模式,根据当地市场的偏好和特点来进行合理配置,因此,这并不是单纯的复制。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外国同行都如此热心于“偷师”恒舜的技术,在“山寨”产品屡见不鲜的国内市场是否会让陈国标担心?对此,陈国标表示,他完全没有这种顾虑,自己在这个行业里沉淀得太久了,产品技术含量很高,其他人“山寨”的难度很大;恒舜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的生产,以后工厂甚至有可能全部用机器人来进行生产,其价格具有绝对竞争力,绝非是“山寨”产品可以在短时间内超越的;科研已经成为陈国标的一种习惯,他不会因为现在的成就而停下新产品的科研步伐。因此,当“山寨”产品问世的时候,可能恒舜早已有更为先进的产品来投向市场了。
在陈国标的规划中,2015年将是恒舜的发力年,而2020年,恒舜的销售总额或将达到100亿元的规模,真正成为“工业4.0”时代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