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煤、炒房之后,温州人热衷"炒文化"
(2014-02-11 15:05:36)
标签:
杂谈 |
30多年前,浙江人凭着敢闯敢干的精神,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群体之一。10年前的2003年,浙江被中央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吹响了探索文化产业蓝海的号角;10年后的今天,敢于闯荡和变革的浙江人眼前,这片蓝海已日渐清晰。
如今,浙江商帮正从“财富浙商”迈向“文化浙商”,横店影视、宋城演艺、中南卡通、西泠拍卖等一批“文化浙商”已然知名全国。越来越多浙江商人开始把目光锁定在文化上,纷纷斥巨资在文化产业抢滩占地,日益红火的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敏锐的浙商们共同追逐的新宠。
投资空档期里的香饽饽
相对于别的地方,温州资本对于文化产业的关注可能是晚了,但温商一旦看到其前景,速度将是不可想象的,只需1年,我想,你就能看到温州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成果。” 温州黄河清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黄晨信心满满地说。
温州商人之所以选择文化产业作为突破口,也有着其现实原因。“你看,街上人们的眼神,都是在怀疑,温州商人的信任体系被打破,这个信任体系就是企业对企业的信任,企业对政府的信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温资大佬说。
而信任体系之所以被打破,在一些当地老板看来是由于两个改变:一是制造业本身的改变;二是政策的变化频率快。“2009年,国家投放了4万亿,当时我们一起开会,我就说了,对于投资还是要谨慎。”但温州市金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骞的建议并没有让热情的投资者变得冷静。温州的大多数企业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各种投资项目中去。但2011年起,连续的调控政策又是许多企业未曾预见到的,资金链出现断裂。
根据温州市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温州活跃在民间的资本大约有6000亿至8000亿,当前这些资本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正处于投资的空白期。“钱不可能躺在那里不动的”,于是,从2009年便获得国家诸多政策支持的文化产业成为温州商人的“重要选择之一”。
与此同时,温州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温州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温州市财政不仅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和重大项目的建设,而且对税收、土地、投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也作了“一揽子”规定。不久前,温州市政府还明确未来将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并公开发布了重点发展的七类文化产业名录。
数据显示,目前温州共有各类文化企业15000多家,拥有资产300多亿元,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比同期GDP增速高出12.2个百分点。
产业试水触发浙商文化自觉
据统计,2011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1290.01亿元,同比增长22.1%,占GDP比重为4%,总量位居全国第6位。初步估算,2012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左右。从无到有的现象,从低到高的数字,折射出浙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十年之路。
不过,目前来看,很多浙商对于文化产业的投资还只能算是“试水”,也就是主业均未丢。这不失为一个相对保险的投资方式。
中国文化产业学术领衔代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文化产业的收入存在延期化,前期要培育,后期要产生收入,这个时间比办工厂的时间长很多,但是文化产业不能没有收入,收入就应该来自与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
他还提醒,文化产业也应该以人才、内容和品牌塑造为重点,把重心放在平台,现在中国最赚钱的文化产业都是做平台,包括电影院线比电影内容制作公司更赚钱。
有业内专家指出,浙商在日渐青睐文化产业的同时,其实自身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转型升级中不断触发文化自觉。现代浙商正逐渐注重提升学识素养、积淀文化底蕴,从“草根浙商”向“文化浙商”转变。
为此,浙江省文化部门自2010年起就推出了“文化新浙商”的评选活动,目的也就在于扶持和引导浙江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铸造浙商文化,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不断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
“只有有文化远见的企业家,才能成就百年老店。”浙商文化促进会会长杨建新说,一个企业家只有具备了文化意识,才能有强烈的品牌意识。“经济只有跟文化在一起,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摘自《浙商商会圈》第九期,有删节,记者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