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浙商》记者 丁璐燕
万科董事长王石9月25日发表微博称:“温州是泡沫已经破裂的城市。”当下的温州房地产市场,正遭遇破裂还是回归常态?
24个月持续下跌的房价、媒体热炒的“弃房断供”,一起将温州房地产推至风口浪尖。万科董事长王石9月25日发表微博称:“温州是泡沫已经破裂的城市。”当下的温州房地产市场,正遭遇危机还是回归常态?
豪宅“锦玉园”的几度轮回
夜幕中,鹿城广场“锦玉园”的玻璃幕墙在光反射下,比白天更为醒目,忙碌一天的业主们纷纷开着豪车归来。小区位于温州市中心核心区块,由绿城集团开发,2008年8月1日一期住宅开盘,共230套,定位高端豪宅。
“户型有一千多平方米带游泳池的,也有四百平方米的,买的都是温州大老板。”小区一位业主告诉《浙商》记者。开盘时,均价每平方米4万元左右,单套最贵售价1亿多元,最便宜的也要1200多万元。而当年,温州主城区住房均价不到2万元。
高昂的价格并未妨碍销售,“锦玉园”开盘三日,认购率达60%。“但这样的认购潮并未持续很长时间。”上述业主称,“锦玉园”销售曾一度出现停滞,之后又是新一轮抢购。2009年,温州房地产回暖,“锦玉园”售价水涨船高。2010年,温州市区房价冲破3万元/平方米,“锦玉园”已涨至7-10万元/平方米!2011年6月底,“锦玉园”一期交付,温州房价仍在上涨,有业主甚至将生意周转的资金用来结清房款。但两个月后,温州楼市开始暴跌,“锦玉园”房价惨遭腰斩,降至2008年时的开盘价。
现在,“锦玉园”这三幢耸立在瓯江边上的住宅高楼,商铺依旧空荡,行人零星可数。《浙商》记者在小区门口稍作逗留,便有保安警惕地上前询问。
距其4公里远,就是置信地产开发的楼盘“天玺”,声称要“以189.5米打造浙江住宅第一高度”,主打586平方米豪宅。售楼处工作人员告诉《浙商》记者:“楼盘是在2011年底开售,最高价卖到8万多元/平方米,现在是4万多元,一共有40多套,现在还有10套没有出售,很多买进的业主都是老板朋友。”
不远处,中梁置业开发的豪宅项目“首湖景园”推出1幢多层和4幢高层共406套住宅,项目2011年11月开盘,到目前仅售出一半。开盘时,温州房价已进入跌势,虽然现在挂出的均价依旧是开盘时的65000元/平方米,但实际上部分房源在开盘一个月后便已多次下调价格,而且还有“总房款可优惠22%”的打折促销,无奈市场并不买账。
不再需要奢华的楼市
尽管温州房价下跌已久,但真正遭遇“腰斩”的多为豪宅,由于有普通住宅支撑,温州房产均价跌幅并没有50%这么恐怖。据禧泰房产数据监测,温州房价2011年7月达到峰值,为每平方米3万多元。经过2012年的一轮调整,今年房价仍在每平方米2万元以上。
“以前买房的以老板居多,现在买房的都是普通收入人群。”温州市房地产行业协会、温州市工商联房地产商会执行会长陈骞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温州在2010年几乎领涨全国,到2012年4月同比出现明显下跌,当年8月跌至最低点,同比价格指数仅为83.1,为全国70个大中城市最低,之后便一直处于跌势。
但据温州市房管局网上销售系统显示,9月温州一手房成交量2684套,创下今年以来最高销售记录,销售面积为30.27万平方米。二手房市场交易涨幅较稳,9月成交量1001套,8月成交量958套。
“主要是刚需进来了。温州房价下跌,一方面是因为城市框架拉开,增加了土地供应量,另一方面,供应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前住宅供应主要是在鹿城这些中心区域,现在瓯海、龙湾等新区也加入进来,适合周边居民自住的小户型刚需住房多了,豪宅少了,而刚需房价格又不可能高得离谱。”朗兆房产专业机构董事长黄维坚分析说。
在温州一手房集中的瓯海新区,近期已开盘或即将开盘的“万科中梁·金域中央二期”、“中梁·香缇公馆”、“德信·柏林公馆”等,主力户型面积多在160平方米以下。即便像鹿城区“中梁·外滩首府”这样的江景房,最大户型也不过190平方米。
另外,在黄维坚看来,交易量上涨,除了刚需以外,与温州市政府在8月中旬调整二套房限购政策也有一定关系。
“温州不是放开二套房,而是调整到与全国保持一致。相比其他城市,原来的‘温州版’限购令更加严格,主要是针对当时温州房价高涨的情况。现在,泡沫挤出后,温州房地产市场正在回归常态,应该释放改善性需求。”
不再用以投资的房产
温州房价下跌,相当程度影响着房地产投资积极性。温州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温州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418.65亿元,同比下降4.3%。但与此同时,又因为土地供应量增加,地价下降等因素,吸引了万科、万达、绿城等外地房企大鳄涌入温州。
开业不久的龙湾万达广场,距离鹿城区20多公里,与其他城市万达广场的熙攘相比,这里稍显冷清。“鹿城区也有很多商业中心,温州人不会因为你是万达广场,就开车半个多小时赶过去。而且龙湾这个地方,因为地理位置关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很难发展起来。”温州某房地产企业老总说。但对来势汹汹的外地房企,他也有些担忧:“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如果本土房企再不发力,可能会被这些大鳄一个个吃掉。”
因此,他坚持只在温州中心城区拿地,近两年温州房价下跌,他暂停了房地产投资,转而经营现有的商业地产项目。“现在温州很多房企并不急着投资,房地产暴利时代已经过了,赚了钱的人不会冒风险轻易进入,像我这样只在中心城区投资的,也不会去新城发展,就等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了,看政策怎么样再做打算。”
“这基本代表了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态度。”陈骞说,“虽然行业利润没有以前那么高了,但只要资金是自己的或者是从银行借的,日子就还可以过。反而是那些不懂房地产的,为了追逐短期暴利,匆忙进入,资金又大部分是从高利贷借的,现在就被套牢了。”
陈骞说,2008年,他申请向银行贷款20万元,无疾而终。后来有了“四万亿”政策,银行贷款突然变得容易了,尤其是传统制造企业。“当时就有很多制造企业从银行轻松拿到钱,找到我们,要求合作投资房地产。”
温州房价于是也在2009年开始暴涨,卖方市场盛行时,房地产盈利颇丰,尝到甜头的制造企业一发不可收拾,不乏通过民间高利贷,投资更多房地产。当然,也有不少人把钱放给炒房客,获取高额回报。
“通过房产抵押贷款买房,再抵押套现,这是危机发生前最普通的钱生钱游戏。”黄维坚说。而房价也在资金的炒作下,膨胀得离市场真实需求越来越远。
2011年,全国实行了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温州房价在9月后开始下跌,依靠高息运转的资金也开始入不敷出,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从2011年6月全国最低的0.37%,迅速成倍攀升。
日前更有传言称,温州因为部分商品房价值低于抵押贷款,有1.5万套房产断供。但温州官方回应称,根据银行提供的按揭信息,截至7月底,房产断供不到600例,处于不良贷款状态的房屋为2584套。
“变成买方市场后,一个月卖不出几套房子,这时候就有点怕了。2010年高点时就脱身的那拨企业,现在都还好。但那些合作投资房地产的制造企业,因为不懂这个行业的特性,看到利润只有20%多,就开始跟我们吵。”陈骞说,后来温州房地产企业更愿意进行一些行业内的资源整合。
其实,房地产一直是温州人投资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现在随着二套房政策的调整,这种需求又找到了出口。在雁荡山景区的一个楼盘,就为其40平方米的酒店式公寓打出了“小投入、低门槛、大前景”的广告标语,售楼小姐还叮嘱:“如果要看房得早点等班车,好抢个位子坐。”
一线独立结论
楼市回归常态
豪宅价格腰斩,听上去像是来自于西方的经济学教科书上的传说,但这一切却真实地发生在有钱人密集的温州。
与国际大都市上海相比,温州的确没有什么可以支撑起一线城市房价的要素,无论是区域还是生产生活的软环境。因此,温州楼市腰斩,重新回到几年前的水平,其实很正常,这是回归常态。
尽管在这场楼市狂跌的风暴中,投资的富豪们因此损失巨大,但是回到一个理性的常态,对于大众来说,并不是件坏事。因此,如果房地产真正破裂将急剧地提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引发金融危机。但刚需市场仍然坚挺,说明温州的楼市并没有这么严重,只是一种常态回归。
值得注意的是,房贷断供这一问题到底有多严重。诚如我们熟悉的,美国次贷危机的起源正是房地产信贷市场出现的问题。
显然,温州买房者并不是无力偿还债务,而是在获利与平盘之间,一些精明的温州人采取了平盘,即断供。当然,如果我们任断供肆意蔓延,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温州人信用崩盘。届时,再来挽救将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