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庞宝根:把房子送上流水线

(2013-05-10 10:58:45)
标签:

杂谈

  世界浙商网  http://www.wzs.org.cn/  如需转载 请注明出处

  《浙商》记者 张玲玲 

  关键词 庞宝根 宝业集团

 

对于庞宝根来说,住宅产业化的参照标杆并不是某一个房地产公司,而是索尼、丰田这一类的制造业企业。

每天站在镜子面前,宝业集团董事长庞宝根没有看到其他人,他只看到了自己。

在从业的这么多年间,他一直努力着不去看商业上的其他竞争者们,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比较的地方。

在中国住宅市场宏观调控下,庞宝根试图选择一条新路,免于调控之灾。他今年56岁,外表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穿着普通的西装外套和白色衬衣,语速飞快,并带着当地商人一贯浓重的口音。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他一直试图保持着和媒体的距离。

孤独前行

1996年9月,39岁的庞宝根参加了在天津召开的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会议。他至今保存着那张红色简陋的代表证,这次会议成为了他人生下一个阶段的起点。

1997年听到“住宅产业化”这个新名词之后不久,庞宝根考察了德国和日本,并开始了自己的住宅产业化尝试。所谓住宅产业化,即标准化、批量化生产楼梯、墙体、外墙面砖、窗框、浴室等部件,将部件运输到项目现场后拼装组建成整体住宅,庞宝根将其比喻为“在流水线上造房子”。

经历了15年的孤独前行,从零星试点走向规模化生产,对于庞宝根来说,他的住宅产业化要真正突围,可能仍面临不少难题。

庞宝根和他的宝业,可能是中国建筑工业化的第一个吃螃蟹者,但却并不是唯一的奋战者。1999年开始,基于长远发展战略目标下的管理压力、成本削减以及效率和质量提升的需求,加上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众多的地产商都开始了工业化生产模式的探索,其中就包括了万科。

低碳与环保是庞宝根着力于推广住宅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由。庞宝根引用最多的数据是,“同样300平方米的住宅,宝业开发的产品能减少7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每年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176棵树一年吸收二氧化碳总量,或者每百公里耗油10升的汽车行驶8390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

理想主义者的实验

脚踏实地和志存高远并不是一对矛盾的词汇,庞宝根坚称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是改变这个传统行业。

怀揣着家国情怀的庞宝根同样具有实用主义的特质,通过推广低碳住宅加速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传统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他选择的一条路径:“企业载体和科学技术结合,将产生深刻影响。”

宝业的住宅产业化实验室设在宝业总部办公楼,可以对建筑物进行全方位的环保节能指标检测,下设结构、防震、耐防火、室内环境检测等9个实验室。实验室里面,可以对多种土质、材料进行前期分析,而后搭建建筑模型。

他描述了自己不被理解的尴尬处境:“这些从日本买回来的分析实验设备,在海关那边就被卡住了,说这个不在进口目录上,不给放行,我们后来在人代会上搞了建议案才通过。”

那些与外围的偏见博弈和周旋的过程不堪闻问,在很多的会议场合庞宝根只愿意把话“说到这里为止”。理想者们的实验和公众的反应之间始终存在着众多的落差,他更希望周围人能够主动去了解这个行业,而不是不断地挑剔着这个行业的毛病与不可能。但公众的反应即便是在他的住宅产业化成为一个示范基地之后,也没有更多的改变。

“后来很多地方政府官员来宝业参观,都觉得这东西挺好的,说,你到我们这儿来做,我给你批土地。但怎么说呢,土地不是我最想要的。”庞宝根说。

政府认为,庞宝根遇到的瓶颈是建工厂的土地不够大,但对于庞宝根来说,不是土地大小的问题,而是怎么去绘制未来,别人怎么去看待绘制结果的问题。不过与早年遭到的那些冷遇相较,这两年政府态度的转变,还是给了庞宝根很大的慰藉。

按照宝业此前提供的数据,2012年,宝业集团的住宅产业化项目产值已超过60亿元,出口5300万美元,在绍兴当地开发的四季园项目以及与之配套的五星级酒店项目均采用的是这一模式,但总量依然够不上庞心目中的目标。

这不是庞宝根一个人的战斗,万科遇到的问题也是一样。2012年,万科的住宅产业化只占其全部销售额的18.5%,远远低于王石当年的预期。2003年王石曾经豪言,到了2014年,万科的住宅产业化比例要达到100%,被行业诸多专家断言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目前来看,王石,确实是过度乐观了。

住宅产业化面临就近解决构件生产的问题,需要在合理的运输半径内培育多家具有资质的厂家,铺陈自己的产业线。不过一个住宅产业化工厂投资约需2亿至3亿元,在市场需求未开发的情况下,难言真正的投资回报率。而万科在倡导“住宅产业化”多年之后,甚至连自己的产业线也没有。

美国的产业化住宅起步于1930年,最初作为房车的一个分支业务而存在,主要是为选择经常迁徙的生活方式的人提供一个住所。但产业化住宅的真正兴起要到二战之后。一方面二战造成了“房荒”问题,二是当时建筑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十分短缺,各国主要通过住宅的产业化大幅度提高房屋建造能力和建造速度。因此欧洲一些国家掀起住宅产业化高潮,在上世纪60年代之后扩展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

住宅产业化所带来的建筑产业的变革显而易见:法国1945年住宅建筑能力为8万套,但实际需建造20-25万套,推行住宅产业化后,到20世纪70年代建造能力已达到40万套左右,基本解决了住宅有无的问题。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住宅产业化,住宅建造量从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的30万户,提高到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80万户,60年代下半期又提高到130万户,到1968年已达到每家一套住房的水平。大和、三泽住宅株式会社等日企的住宅技术体系和住宅部品体系值得中国的起步者们学习,而大和,即是宝业住宅产业化的合作者。

对于住宅产业化的意义,工信部部长苗圩曾经称:“我们推动的事情不是推广让大家如何工厂化盖房子,而是要推广一种理念,把最原始的建造行业向制造行业靠拢。”

庞宝根或许从中可以找到某种共鸣:对于他来说,住宅产业化的参照标杆并不是某一个房地产公司,而是索尼、丰田这一类的制造业企业。只有与大制造业去比肩,众人才能意识到这个盘子有多大。

对于庞宝根来说,他更愿意去谈论未来这个市场有多大,他通晓商业的游戏规则,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以及哪些可以做了不说,哪些可以说了不做,哪些既不能说也不能做,现实不会销蚀那些明达,只会让人磨得更为通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